面對復雜的經濟現實,人們很難求得統一的答案。
雙邊貨幣互換在亞洲貿易活躍地區間成功試水。城鎮化的空間,被認為是亞洲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多個版本的QE方案在美國次第推動。歐債危機仍在歐元區國與國之間博弈,艱難協調。
本期的核心話題,討論的是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量化寬松政策。從北美到亞洲,從亞洲到歐洲,不同經濟體對QE的反應相去甚遠。來自北美、亞洲以及歐洲的資深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論證量化寬松背景下的影響與趨勢,立場不同,觀點各異。
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愿就持續發展的亞洲,分享他們對現實和未來的思考。我們為作者們熠熠閃光的思考所打動。
中國堅持改革的決心日益清晰明確。這個在過去30年中,從全球化進程中獲益最多的國家,把調整增長模式以及對民生和環境的重視作為未來規劃的焦點。
印度孟買的經濟學家,對于印度未來成長充滿信心與憧憬。同時,我們也在當地充滿活力的街道社區,感受到亞洲國家成長的特有潛力。
這種成長的生機,在亞洲其他很多國家,也令觀察者印象深刻。
“我將亞洲視為北美、歐洲之外的第三極”,歐元之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在北京兩次與本刊編輯面對面討論,對亞洲經濟的未來,寄予重望。其間,老人還扯過一張餐巾紙,低頭寫下十來個他感興趣的話題。
過去20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年均增長8%,危機以來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0%,目前亞洲經濟總量已占世界30%以上。未來幾年內,亞洲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商品服務生產者和消費者。世界經濟增長重心正從西方移向亞洲,國際社會將更多目光投向了太平洋西岸。
這些數據和結論的背后,描繪的是一個與以往不同的亞洲時代。
如何從分歧的迷霧中,尋求更多的交集與合作,實現彼此利益的最大化?人類的智慧與眼界在不斷進步。今天的人們,歷經各種風雨,應比過去更懂得對話、合作與分享的重要。
超越分歧和差異,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亞洲如是,世界如是。
2013年,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新的開始。在向讀者朋友表示新年問候的同時,我們期待更多的智慧聲音與見解,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宏觀策略,還是企業層面的投資案例。轉型時代的世界,需要更多有價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