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計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全球最大、也是最后一波城市化浪潮中,必將起到推動、促進乃至引發跨越式發展的動力作用?!爸腔鄢鞘小睂⒆畲蟪潭壤眯畔⒓夹g的創新,全面提供以人的體驗為核心的融合服務。
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發展,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人類也因此獲得了體力的解放、智慧的放大和生命的延伸。人類的科技發展史,經歷了三個時代:
第一,原子時代。以牛頓定理為依據,以瓦特發明的蒸汽機為代表。這個時期,科技的作用是通過動力能量轉換,讓人類自身體力獲得極大延伸,如發動機啟動車。
第二,比特時代。無論計算機還是互聯網,所體現的是沒有質量的東西,通過海量的復雜運算,讓人類的智慧獲得極大延伸,盡可能發揮到極致,如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計算機,能戰勝最頂級的國際象棋大師。
第三,基因時代?;蚋锩w現為人類生命的延續,人體干細胞的發現和應用,使人體器官上得到延長甚至再造,這將對人類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這一時代的到來,充分依賴比特時代的革命。基因工程是大數據量的工作,目前在數據計算領域的最大難題也是對生命課題的技術支持。同時,互聯網的海量數據分析也必將引發整個數據體系的巨大變化。從1800至2000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增長了一倍。隨著基因時代的到來,生命的延伸也將是必然。
目前,比特時代或信息技術革命仍然是當下人類社會的最主要特征。這一時代,又可以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6年發明大型計算機開始。這個階段計算機應用尚未普及,主要是高度專業化人士在使用。
第二階段,從蘋果發明了PC開始。這一階段信息產業的發展開始廣泛普及。雖然比爾·蓋茨的夢想是讓每個人的桌面上都有一臺計算機,但電腦仍然主要由知識階層用于商務和工作。
第三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ヂ摼W的出現,使得整個計算機應用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云計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的出現,將其推向高潮。在移動互聯中,手機可以上網、電視可以上網,這意味著社會每個個體都會牽涉其中,全民應用。過去人們沒有網絡仍然可以生活,但沒有電不行。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人人都需要終端,都需要在新的技術平臺上使用信息,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沒有網絡就沒有辦法生存的現實。
喬布斯和蘋果帶來的啟示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創新。過去傳統的科技創新路徑,是從實驗室到工廠,即從一個科學發現變成科學發明最后再產業化的過程。在原子時代和比特時代的初期,這種創新路徑是適用和合理的。隨著信息技術進入全民應用階段,特別是喬布斯和蘋果的出現,引發出大量的反思:喬布斯發明的是什么?ipad是什么?他們所抓住的,其實就是客戶對信息產品的應用體驗,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產品。
我有一年在紐約上課,在iphone里有一個程序,從酒店到商學院,都有明確的交通導引指示,而且會告訴你提前多長時間下樓,以及一系列交通管理的措施。這說明,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它的每一次進步和突破,是以體驗為中心進行創新,和我們的生活非常接近。以蘋果為例,70萬個蘋果程序的應用,就有70萬種體驗。以養老院為例,并不在于建造的大廈多高、提供的醫療多好,而是讓老人們感覺在那里生活非常舒服,養老的體驗很完美,這才是創新的重點。在當前階段,創新的主題已經不再是CPU的速度或者某種軟件特性,而是強調以體驗為中心的融合服務,就是以人為本的創新。
智慧城市,以人為中心的融合服務
19世紀初,美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托馬斯·科爾創作了一組系列畫,名為《帝國興衰》。用五幅畫描繪了羅馬帝國由盛至衰的過程,分別是“蠻荒時代”、“田園生活”、“輝煌成就”、“毀滅”、“荒蕪”,畫中展現了由原始蠻荒到絢爛奢華,再到回天乏術的破敗慘象。
這充分體現了近代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社會的一種歷史發展觀。這一觀點,其實在中國古已有之,25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小國寡民”的政治圖景。
城市的出現和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標志。城為載體,市是交易,而人則是其中的主體。工業革命后,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變得讓人不舒服了。出于歷史的局限性,無論是遙遠的老子,還是近代的托馬斯,他們只看到了當時科技水平和生產力條件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無法解決的矛盾和沖突。所以,才會誕生類似《帝國興衰》這樣的系列組畫,就是在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矛盾沖突會不斷惡化,最終導致人類走向毀滅。
科技發展對人類文明的促進,已遠遠超過了當時的想象。人類文明的綿延不絕,也恰恰是因為科技的進步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看似無法解決的矛盾。
信息技術做到了對人的智慧放大,“智慧城市”便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城市功能的延伸。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網絡和終端,加上云計算龐大的計算處理能力,使得城市中每個主體都成為一個個神經元,進而構成擁有最高信息處理能力的“群體智慧”,使得原本枯竭的城市資源得以釋放或重新配置。
以交通為例。最初,城市是平面的交通道路,這是1.0版本;當平面交通資源不夠使用,需要加快車流速度時,出現了立體交叉道路,這是2.0版本;隨著城市車輛的進一步增長,道路修建永遠趕不上車輛增加,那么,城市管理者就要轉變思路。融合信息技術手段來減少道路資源使用,更合理配置資源,如可以利用網絡讓老百姓在家辦公、在家獲得服務,對于必須上路的市民,通過道路播報、智能終端等,讓市民實時獲取交通信息,快速選擇便捷路線。同時城市管理者充分利用公交IC卡的記錄系統,掌握市民的出行習慣并進行分析,了解哪些線路的壓力過大,哪些相對閑置,這樣就可以對線路、發車班次、運營時間和站點設置進行合理安排。
在過去幾年中,神州數碼基于云的操作系統,在城市里做了很多應用,如安防、疾控、交通、醫療、稅收等。這些應用還是站在管理的角度,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比如神州數碼支持的國家稅收征管系統建設,目的是如何讓稅務機關操作更方便,還沒有考慮納稅人的體驗。神州數碼的第三個五年戰略是“智慧城市”。進入到“智慧城市”發展階段,神州數碼下一步的創新方向一定是體驗,是以人為本的體驗。
在一個城市中,包括三類人:自然人,法人(即企業和機構)以及城市的管理者。法人也是由自然人按照一定組織原則構成的,城市管理同樣要落實到每一個自然人身上。所以,自然人——市民,是智慧城市服務的終極目標。現代城市管理最大的特征,是“以人為本”提供融合便捷的公共服務。在過去的實際操作中,城市管理容易出現重“管理”、輕“人本”的情況。在一些情況下,“管理”和“服務”的目標能夠達成一致,但手段卻大不相同,“管理”往往是對市民的行為進行限制,比如限行和交通管制;而“服務”則是從市民的需求出發,重新配置資源,如讓市民通過智能終端實時獲取交通信息、管理者通過對IC卡數據分析合理配置車輛運營。只有以“服務”為導向,才能真正提升市民體驗,才能引領信息技術應用的創新和突破。
智慧城市要打破“信息孤島”
中國目前已經有200多個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在實施中,最重要的是進行“融合”。過去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各種功能的電子政務平臺,但彼此還是割裂的“信息孤島”,沒有互相打通。智慧城市正是要在孤島之間建立鏈接、打造平臺。在揚州、無錫、張家港等城市,神州數碼將當地政府提供的所有公共服務,包括公交、醫療、養老、金融支付等一系列功能,整合到一張“市民卡”上。在佛山市,神州數碼正在嘗試把現有全部政府、社會、企業的信息化項目整合到統一的平臺,圍繞市民從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以人為中心的融合服務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市民體驗不斷提升,城市的資源配置也獲得超乎想象力的優化。
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智慧城市也在深刻地改變這城市的經濟結構。傳統的城市招商引資模式,往往是靠降低生產要素的成本來吸引投資者。隨著各地土地、人工、能源成本的提高,原有的模式越來越不可持續。而智慧城市,則是靠引進大量的信息服務企業搭建平臺。這些企業在制造就業、創造稅收的同時,也在改善著當地的投資環境,將讓居民和企業享受更多的便利、提高生活質量和商業效率,激發更多的創業和投資,形成良性循環。今后隨著電子商務平臺、物流體系的發展,智慧城市的商業活動將更有效率,單位產出的能耗會降低,“綠色經濟”將會逐步實現。
在人類歷史中,科學技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以云計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全球最大、也是最后一波城市化浪潮中,必將起到推動、促進乃至引發跨越式發展的動力作用。而中國,也必將借此機會,獲得新的大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