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興的社會企業成長面臨制度困境。
由于社會企業的特殊性,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社會企業無法得到一個恰當的“身份”而給經營帶來了不確定性。
社會企業注冊為公司,不僅可能引發公眾對其使命的懷疑和不信任,還無法獲得基金會的投資。
在過去30年里,中國取得了驚人的經濟增長,同時收入差距拉大、生態環境退化等問題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全球和中國的社會企業,都在提供可持續的解決辦法來縮小社會差距,保持社會穩定。
社會企業起源于英國,與一般私有企業不同,它不是為股東謀取最大的利潤而運作。企業獲益并不分紅,而是在滿足企業自身運營以后,主要用于解決社會問題。它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簡而言之,社會企業是運用商業手段,實現社會目的。
社會企業的概念在2004年通過各種研討會,首次被介紹到中國。兩年后,兩本關于社會企業的全球暢銷書被翻譯為中文,社會企業為更多的人熟知。它們是戴維·伯恩斯坦(David Bornstein)的《如何改變世界》(How to Change the World)和穆罕默德·尤努斯(Mohammed Yunus)的《窮人的銀行家》(Banker to the Poor)。青年社會企業家基金會(FYSE)對中國社會企業調查顯示,95%的受訪者是在2006年后開始涉足社會企業的。
2008年,社會企業家和非盈利組織對四川汶川大地震迅速做出了反應。在此之后,社會企業進一步引起關注并蓬勃發展:社會企業的推動者,包括孵化機構和影響投資者(impact investors)開始出現,報道和關注社會企業的媒體和研究學者也迅速增加。
目前,中國社會企業的規模和經濟影響力仍然有限,這主要是因為它們還太年輕。根據FYSE發布的2012中國社會企業報告,71%的中國社會企業年收入不到50萬元人民幣,平均創造7個就業崗位。與海爾、聯想、中石化等已實現國際擴張的中國企業相比,社會企業經營所覆蓋的地理范圍較小。63%僅在單座城市或村鎮經營,只有8%采取國際經營模式,即使這8%通常也只向國際市場銷售產品,而銷售活動的受益者仍是中國而不是全球。因而,中國社會企業發展潛力巨大。
中國社會企業面臨著成長困境
與印度、中國香港和英國等地的社會企業一樣,由于商業和市場技能的缺乏、業務模式不清晰以及創收戰略的低效,中國許多社會企業正為生存和增長苦苦掙扎。
中國社會企業所面臨的獨特挑戰是:創業生態環境不成熟,包括金融、人力、社會和智力資本等資源條件皆不成熟,此外還面臨著制度的挑戰。創業生態環境和社會企業本身一樣,自發地出現并摸索發展。因此,支撐社會企業的基礎結構非常不完善。
在中國,大多數社會企業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原因是銀行專注于大額貸款業務,其中主要是向國有企業貸款,不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其他融資來源,如私人、公共基金會、企業以及影響投資者,尚未填補這一空缺。而它們本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為社會企業提供所需資金。目前中國的大多數基金會都是經營性基金會,執行自己的項目并為之融資,而不是為非政府組織和社會企業提供資金。不確定的監管環境,也促使基金會只為風險較低的項目和組織提供資金,如教育、扶貧和環境保護領域,而避開例如艾滋病(AIDS)預防等較敏感領域。此外,中國民政部2012年頒發了《關于規范基金會行為的若干規定(試行)》,其中一條關鍵的規定是:“基金會不得資助以營利為目的開展的活動”(第1款第11條)。這將會給社會企業和大量注冊為企業的非政府組織帶來困難。
同時,社會企業常常不清楚需要何種融資、融資多少以及如何與資助方談判,而且很少有社會企業擁有站得住腳的業務模式,以顯示它們對市場的了解,因而難以吸引合理的投資。
社會企業家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另一重要挑戰是人力資源的培育,包括吸引、留住和發展人才。盡管中國的人才越來越有社會意識,但與跨國企業或國企相比,社會企業的就業機會仍缺乏吸引力,而且員工還面臨高昂的機會成本:一方面,加入社會企業,就意味著失去大公司提供的社會和經濟利益以及職業培訓機會。此外,社會企業多數不具備工資收入競爭力,能為員工提供的薪資較低。另一方面,從非政府組織進入社會企業的員工,由于掌握的是另一套不同的技能,常常在社會企業的環境中難以脫穎而出。LGT公益創投基金(LGT Venture Philanthropy)投資經理張女士指出,社會企業家本人通常是整個團隊唯一的驅動力,其他員工要么缺乏經驗,要么執行力不足。
最后,當前法律框架為社會企業同時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社會企業家在選擇注冊成為何種組織時,面臨多種選擇,使他們在公司治理、免稅和監管方面,有一定的靈活性。另一方面,例如在非政府組織的立法中顯示的,政府會執行哪些法規以及會對社會企業產生何種影響,尚存在不確定性。另外,將社會企業注冊為公司,可能引發公眾對其社會使命及價值觀的懷疑和不信任。
如何打破社會企業發展的障礙?
就像促進中國其他關鍵領域的成長一樣,政府可以有意識地扶持社會企業的創業生態環境,讓孵化機構、非營利組織、大學和投資者構成的支持網絡成熟起來,促進其發展。
對于如何刺激社會企業發展、打破其增長障礙,有以下四點建議:
一、提高社會企業的整體能力
由孵化機構、非營利組織和大學組成的小型支持網絡正在形成,比如恩派(NPI)、南都公益基金會(Narada Foundation)和英國文化委員會(British Council)等,它們正在為社會企業家提供培訓和技術協助。中國大多數扶持項目目前都以創始人為中心,專注于培養和扶持社會企業的創始人或首席執行官。如果社會企業的職員和其他管理員工缺少發展和學習機會,得不到培訓和指導,社會企業難以形成規模。因此,社會企業的扶持網絡應該提供更多項目,增強社會企業的整體能力,開展針對中層管理者(處于戰略管理層和執行層之間的員工)的培訓項目。
二、加大對初創社會企業的支持力度
FYSE的研究顯示,相當高比例的社會企業無法完成從初創企業到成熟組織的轉變。除了爭相推出業務規劃方案以外,還必須啟動項目來支持處于構想階段和初始階段的社會企業家,并提高項目規模,以擴大能夠成長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企業的后備軍。應該有更多的扶持者,從源頭上去激勵更多人成為社會企業家,并為其社會企業提供孵化。
除激勵和培養更多社會企業家之外,還必須有更多資助者填補資金空白,專門為初創社會企業提供財務支持,包括在必要的時候提供資金。只有當更多的初創企業得到經濟支持,去摸索和驗證它們的業務模式,才有可能成長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企業。
三、資助各類社會企業,而不局限于政府注冊的非政府組織
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有人把注意力放在對社會企業法律地位的討論上,也有更多的人采取實用主義態度,討論如何經營各種不同形式的社會企業。包括政府、基金會和影響投資者等資助者,應該更多關注經營效果、如何變革和創新,較少關注資助對象的形式、經營方式和法律地位。這也包括向有能力、歷史業績好的社會企業提供資金,不論它們是在政府的哪個部門注冊。資助者和政府可以以業績為基礎提供資金,而不是以組織類型為基礎(比如只給在政府部門注冊的非政府組織提供資金),從而讓有限的資金達到最大影響。
四、調整大學課程設置,適應市場需求
中國每年有上千萬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但是他們中很少有人受過創業教育和培訓,難以從求職者變成創業者。研究發現,年輕人創業的主要動因是自我實現(79%)、獨立(63%)和為社會做貢獻(55%)。大學要想支持學生把創業(或創立社會企業)當作職業選擇,可以與創業家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戰案例分析、實地考察和講座,同時調整課程大綱,提供相關專業課、選修課和實習機會,培養學生,也為社會企業提供人才儲備。
雖然社會企業家在中國面臨各種困難,但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正在涌現并發展壯大,繡嘉(Shokay)、苗薈(Miaolosophy)、樂朗樂讀學習潛能開發中心(Langlang Learning Potential Development Center)和殘友(Canyou)就是其中幾個典型代表。
若如上建議能夠引起進一步重視,中國的社會企業將有能力部分解決社會和環境失衡問題,并創造就業從而創造經濟價值,為發展和諧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