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歷史遺存是歷史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隨著農村的發展變化,這些歷史遺存在不斷地減少和消失,需要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加強保護和利用農村歷史遺存。
關鍵詞:農村;歷史遺存;保護;利用
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已全面結束。這次全國文物普查與以往不同的是“地毯式”的開展,足跡已遍及到每個角落。范圍已擴大到反映普通民眾生活的“民間文化遺產”,時間已擴展到近現代文物。這說明國家對文化安全,文化遺產的保護進一步重視。但是,長期以來,農村歷史遺產存在自生自滅的狀態,不僅長期得不到保護,還遭受多次劫難,使得農村歷史遺產不斷減少,甚至逐漸消失。筆者認為,農村歷史遺產是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一、農村歷史遺存的現狀不容樂觀
這里所說的農村歷史遺存,主要是指農村的古民居。
這次從塔石鄉的文物普查情況來看,清代及民國初期徽派古民居保較多。這些古民居,雖歷經百年滄桑,風風雨雨,顯得老態。但它的古樸,馬頭高聳,雕梁畫棟,仍顯濃郁的江南民居特色。這些古民居是世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首先,同一建筑體,所有權復雜。解放初期土改時,一幢大屋,分給多戶農家,形成了四分五裂的格局,你砌墻,我拆壁,他開窗,使整幢房屋的結構遭到破壞。因所有權問題的復雜性,帶來修繕意見的分歧。于是造成屋漏,木結構遇水發霉,馬頭崩裂,墻面倒塌等人為損壞和自然侵蝕比較嚴重,如婺城區塔石鄉的東嶺、吳莊、井上等村都有類似情況發生。
其次,拆建、改建古民局的情況較多。有的把古民居拆一部分,改造成洋房,破壞了古民居的完整性。這種情況如下塔石、上陽、吳莊等村都有。甚至全部拆除古民居,騰出地基,新建洋房,廉價變賣古民居里的牛腿、雕梁、花窗等體現民族民間藝術的精華部分。
第三,缺乏保護農村遺存意識。當前,許多地方都在搞村莊整治,給當地帶來諸多好處。但對農村歷史遺存保護沒有提出過具體要求,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在操作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以為是廢除舊的、“土”的,追求“洋”的才是好的,結果弄得不土不洋,面目全非。如塔石鄉有一個自然村,該村的石階、土樓、古樹、名木,構成了一幅非常優美的圖畫。墻上的紅軍標語,毛澤東時代的語錄、最高指示等許多歷史文化遺跡,已形成了一個地道的歷史村落,但一搞村莊整治,就把一些遺跡給粉刷掉了,把石階等一些有山村特色的東西給水泥覆蓋掉了。這樣搞村莊整治讓人感到非常遺憾。
二、加強農村歷史遺存的保護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針對目前農村的歷史遺產越來越少的嚴峻形勢.村民保護意識淡薄的事實,各級相關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廣播、報紙、電視、墻報等媒體,結合一些典型例子進行宣傳,達到家喻戶曉,使廣大村民樹立保護文物的思想觀念。
通過這次全國文物普查,對一些符合保護條件的歷史遺存,相關部門應盡快整理,申報公布,努力通過法律程序來進行保護。
對于農村文化偷盜現象要加大打擊力度。有人買必有人偷,有關部門應進行文物市場規范。古民居構件等文物的交易,應出具相關的證明。對于不能說明其文物來源的,要追究買賣雙方的責任,追根到底,直至揪到盜賊為止,從而有效杜絕文物偷盜現象。廣大群眾應提高防范意識,有情況應及時舉報,使文物偷盜者無機可乘。
目前,我鄉的市級文物保護點,也存在著缺乏資金修繕保護的情況。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增加保護資金的投入。對于一些亟待保護而未被公布的歷史遺存,在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下,要想方設法組織民間資本投入進行保護。要建立民間保護機制,積極動員企業、個人和社團的力量,來推進歷史遺存的保護。農村廳堂、宗祠等古建筑的保護,應組織族內群眾或廣大村民捐錢捐物,進行修繕保護。
一些尚未實行整治的村莊,當地政府和村級領導班子,應努力吸取教訓,在保護村莊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整治,重視保護江南村落文化的個性風采。要本著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保持生態自然的原則。不搞大拆大建,不盲目攀比,不隨意跟風,不棄“土”求“洋”。應從保護歷史遺存中提高村莊文化品味,突顯文化個性方面著手。
三、農村歷史遺存在保護中的合理利用
塔石鄉的下塔石村有一個古大廳,面積約300多平方米,原先也是堆放雜物、當作坊的地方,廳內漏雨滴水,潮濕,污水流淌,如不抓緊修繕,將成危房。后來村兩委為了創建文化村,把廳堂當作活動場所,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修繕,使舊廳堂煥然一新,從而得到可有效的保護和利用。
筆者曾到過一些經濟發達的村莊,在那里大搞村莊建設,只看到洋房、高樓,至于古民居等歷史遺存,已蕩然無存。而婺城區的一些山區鄉村,由于受地域條件及經濟發展滯后的制約,相比之下,尚存一定數量的古民居,這對古民居的保護和利用還有彌補的機會,還有著明顯的優勢。經普查發現,塔石鄉的上陽、井上、塔石等村,都具有一定規模的古民居、古街等歷史遺存,有條件申報歷史街區和古村落。在各地實行大拆大建,毀滅性破壞古村落的同時,對這些原封未動的地方尤顯重要,更應珍惜有利條件,為下一步的保護和利用奠定了基礎。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村的古民居的保護和利用的經驗很值得各地借鑒。他們通過古民居的保護.開發古村落旅游,同時開發“農家樂”餐飲業,并為當地農特產的銷售和加工帶來機遇,發展了當地經濟,從而獲得了古民居的保護和發展了當地經濟的雙重效益。
(作者簡介:胡建文(1961.9-),男,漢族,浙江金華人,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塔石鄉文化站,從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