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學習雷鋒精神對提升大學生的個人品質和精神修養(yǎng)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當前,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雷鋒精神沒有過時,但是存在學習雷鋒活動流于形式化、缺乏常態(tài)化,雷鋒精神被神化、難以普及,雷鋒精神表述不一,無法深入人心等問題。因此,高校應該通過在要深入持久地組織開展“學雷鋒”活動使之常態(tài)化、改變教育宣傳思路、注重雷鋒精神新時代表現等方式,將雷鋒精神內化為大學生個人品質修養(yǎng)。
關鍵詞:大學生;個人品質和修養(yǎng) ;提升路徑; 雷鋒精神; 常態(tài)化
提升大學生個人品質和素養(yǎng)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新時期形勢的變化使得大學生在個人品質和素養(yǎng)狀況發(fā)生了許多改變。研究這種變化,探討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提升大學生個人品質和修養(yǎng)的途徑,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而學習雷鋒精神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
雷鋒精神是以雷鋒的名字命名,以雷鋒閃光的思想和高尚的行為為基本特征,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與發(fā)展的一種高尚的品格,是具有超時代意義的一種道德標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采取措施推動學習活動常態(tài)化的要求”。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央文明辦主任雒樹剛指出:學習雷鋒精神是當前加強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需要。在學習雷鋒九個常態(tài)化項目之中,第三項就是強調要發(fā)揮青少年學雷鋒的骨干作用,各級各類學校要把弘揚雷鋒精神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學習雷鋒精神常態(tài)化,既是推廣雷鋒精神的現實要求,也是大學生提升個人品質和修養(yǎng)的需要。
“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包含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方面是指學雷鋒活動要經常化、長期化和長效化,另一方面也是指學雷鋒活動要平常化、日常化和生活化。這也就是說,要把學雷鋒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使學雷鋒變成一種行為習慣和生活常態(tài),經常不斷地和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引導大學生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努力踐行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
一、雷鋒精神對提升大學生品質和修養(yǎng)的現實意義
雷鋒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時代精神,是人類道德文明的結晶、升華,是人類道德文明的一面旗幟、一個標桿。他的言行,充分體現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在不斷的弘揚和發(fā)展過程中,雷鋒精神日益豐富,概括而言雷鋒精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愛國主義精神。愛黨、愛國、愛民,這是“雷鋒精神”的核心。二是無私奉獻精神。熱心公益、樂于助人、扶貧濟困、見義勇為、善待他人、奉獻社會是雷鋒精神的基本含義。三是愛崗敬業(yè)精神。謙虛待人,甘于平凡,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服從革命工作的需要和組織的安排。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立足本職,盡職盡責。四是艱苦奮斗精神。雷鋒出身貧苦,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體現出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美德。
在當前形勢下,大學生的發(fā)展出現了許多不同于以往的特點。一是他們多為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的關愛核心,因此在生活上較之以往更重享受,具有較高的物質需求。二是高校的擴招使得大學生群體擴大,他們本身的優(yōu)越感弱化,精英意識淡化,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意識也因此較之以往也有式微的趨勢。三是社會思潮和時代風氣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更重個性,更多關注自我的感受,奉獻精神不足。
將大學生的這一特點與雷鋒精神的具體內涵作一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學習雷鋒精神對當代大學生提升個人品質和修養(yǎng)具有最為直接和現實的意義。學習雷鋒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愛崗敬業(yè)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對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生學習雷鋒精神的現狀
高校學習雷鋒精神必須首先了解其在當代大學生中的現實認識基礎和存在的問題,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為此,2008年至2012年,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大學雷鋒精神研究小組開展了“廈門市大學生對雷鋒精神的認知與態(tài)度”調查。此次主題輿情調查受訪者覆蓋了廈門市所有高校,500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說服力。通過調研,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一)多數大學生認同雷鋒精神沒有過時
從調查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仍然認同和理解雷鋒精神,認為雷鋒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強時代意義,并對學雷鋒的方式提出了許多建議:
對于“雷鋒是理想化的榜樣,值得尊重,但學做有點傻”這一說法,有接近七成(68.1%)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這一回答表明,大學生普遍認為“學雷鋒”并不是一件“傻事”,大家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踐行。
當被問及“雷鋒精神的主要內涵包括哪些”時,選擇“助人為樂的精神”的受訪者最多,其次是 “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作風”。此外,“愛國主義”“與時俱進”與“和諧”被不少大學生認為是新時代“雷鋒精神”應具有的內涵。這表明當代大學生對于雷鋒精神還是有一定的具體了解和熟悉的。
對于“學雷鋒”可采取哪些方式,受訪者首推“推廣志愿者、義工制度,使‘學雷鋒’常態(tài)化”和“完善對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者的獎勵、保障制度”。 這表明當代大學生認同學雷鋒具有時代價值和意義,值得進一步去推廣和學習。
(二)大學生學習雷鋒活動存在諸多問題
當然,調查結果也顯示,大學生學習雷鋒活動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限制了學雷鋒活動意義和價值的發(fā)揮,主要有:
1.推廣學習雷鋒活動缺乏常態(tài)化。大多數大學生承認學習雷鋒精神的重要性,但對雷鋒已經有了疏離感,部分大學生只在小學課本上學過雷鋒的故事,后來就很少接觸。大學生對學習雷鋒精神的活動感覺并不深刻,印象就只是一些空洞的、形式化的主題活動,如每年的3月5日搞突擊宣傳體驗學雷鋒活動月的形式化,大多數文獻集中在學雷鋒紀念周年前后陸續(xù)出現,過了之后就“偃旗息鼓。形式化和空洞化走過場的問題比較突出,缺乏長期有效并貫徹落實的宣傳規(guī)劃,
2.雷鋒形象高大全過于完美。雷鋒是個普通戰(zhàn)士,但在我們的長期宣傳塑造中形成的是個“高”、“大”、“全”的完美形象,這樣的形象拉遠了雷鋒和普通大學生的心理距離,使得許多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雷鋒可以是“膜拜的偶像”但不是“學習的對象”這樣的心理,認為雷鋒精神難以效仿,雷鋒精神無法普及。也有相當部分學者研究雷鋒精神時不自覺把所有的優(yōu)良道德和品質都認為是雷鋒精神所具有的,全部揉合到雷鋒的身上,概括成雷鋒精神。這樣的做法進一步強化了雷鋒和雷鋒精神的“神話”和“神化”,讓人感覺雷鋒精神紛繁復雜、不可琢磨、無法把握、可望而不可及,學習雷鋒精神的門檻太高,普通人難以實踐。
3.雷鋒精神的內涵缺乏統(tǒng)一的定義。對雷鋒精神的實質不同學者表述不一,整體而言都不夠嚴謹,難以深入人心。從雷鋒精神的理論研究來看,現有關于雷鋒精神研究多側重文本分析,解釋什么是雷鋒精神,停留在理想化與抽象化的層次。綜觀雷鋒精神的學習現狀,我們在欣喜雷鋒精神研究取得成果的同時也不得不感嘆:雷鋒精神存在“偽雷鋒精神”、“雷鋒精神功利化”的傾向;多數研究雷鋒精神價值如何實現的文章缺乏群體調查,無法認識現實基礎和存在問題的根源,理論脫離實踐式的空洞說教,難以讓學生內外為個人品質修養(yǎng)。
三、將雷鋒精神內化為大學生個人品質和修養(yǎng)的對策建議
2011年11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采取措施推動學習活動常態(tài)化”。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在第九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上指出,青少年學生始終是學雷鋒的重要主體,各級各類學校始終是學雷鋒活動的重要陣地。
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時期學習和踐行雷鋒精神,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使學習雷鋒精神活動常態(tài)化,將雷鋒精神轉化為具體的道德實踐,不僅是繼承和發(fā)展雷鋒精神的需要,同時更是 提升大學生個人品質和修養(yǎng)的需要。
(一)高校要深入持久地組織開展“學雷鋒”活動,使之常態(tài)化
要將雷鋒精神內化為大學生個人品質和修養(yǎng),首先要針對學雷鋒的形式化、走過場問題的解決。我們不僅要重視“學雷鋒紀念日”的活動開展,更要重視雷鋒精神的長期性、連續(xù)性宣傳。不應僅停留在個別日子,而是要深入持久地組織開展“學雷鋒”活動。只有形成這樣的環(huán)境的來熏陶和塑造,大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學雷鋒活動的意義,認識到這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而不是“形象工程”。也只有通過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所形成的環(huán)境熏陶才能真正塑造大學生的個人品質和精神素養(yǎng)。中宣部設計部署的學雷鋒活動九個常態(tài)化項目的出臺,為高校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提供了基礎,高校應該積極響應,設計符合高校特征特色的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項目。最重要的是,學雷鋒活動要形成長效的工作機制。高校要將學雷鋒活動當作一項常態(tài)的工作來抓,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和安排,制訂、完善考評措施,將學雷鋒活動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體系。要適應時代發(fā)展和育人需求,改進和創(chuàng)新學雷鋒鋒活動的內容、載體和形式,使之不斷煥發(fā)出生機和活力。
(二)改變宣傳教育思路
要使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需要改變教育思路,改變以往對雷鋒精神的單一的認識。比如,雷鋒精神在奉獻方面以往更多宣傳教育重點在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而從今天的現實需求出發(fā),從今天道德建設的要求出發(fā),我們應該更多的從助人為樂這個角度進行解讀和宣傳教育,這樣更符合時代需求。只有讓雷鋒精神走下神壇,學生才能將其內化為自身認可的觀念再外化為行動。又如可以開展“學雷鋒”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學生了解雷鋒和郭明義等雷鋒式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讓大學生感受到雷鋒精神離自己并不遙遠,增強學雷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另外,還可以通過樹立校園典型榜樣,推動雷鋒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等路徑,使學習雷鋒精神更深入民心。
(三)注重雷鋒精神新時代表現
推進雷鋒精神時代化,注重內容的層次性,實現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的有機結合。雷鋒精神既是對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要求,又不能把形成于上世紀60 年代的雷鋒精神一成不變地簡單照搬。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在新時期為人民服務的具體內容和形式發(fā)生了變化。為人民服務既偉大又平凡,可以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表現。
要使學雷鋒觀念常態(tài)化必須將雷鋒精神與時代主題相融合,與時俱進,用事實向大學生表明——“雷鋒精神沒有過時”。學習雷鋒主要是學習雷鋒的基本精神——為人民服務,雷鋒精神的基本精神是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的,“為人民服務”也依然是我們黨始終推崇的宗旨。另外,雷鋒精神在新時代多了“與時俱進”“責任感”與“和諧”等新內涵。對于大學生而言,志愿服務更是一種體現雷鋒精神的新方式。因此,將雷鋒精神內化為大學生的個人品質和修養(yǎng),要注重雷鋒精神新時代的表現,廣泛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逐步建立參與廣泛、形式多樣、活動經常、機制健全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廣泛開展關愛他人志愿服務活動,學習雷鋒,奉獻愛心,幫助他人,提高自己,在助人中感受快樂、健康成長。廣泛開展關愛社會志愿服務活動,深入城市社區(qū)、農村鄉(xiāng)鎮(zhèn)、工礦企業(yè)和社會服務機構等,建立多種形式的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基地。通過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廣泛開展關愛自然的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志愿者宣傳環(huán)境保護知識,開展清潔環(huán)境衛(wèi)生志愿服務,創(chuàng)造優(yōu)美怡人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倡導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愛糧節(jié)水等生活消費方式,推進節(jié)約型校園建設。
參考文獻:
[1]楊寶山.學習雷鋒精神如何常態(tài)化[J].中國德育,2012(12).
[2]黃中平.雷鋒精神時代化與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2012年“雷鋒精神論壇”綜述[J].求是.2012(11).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