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因果范疇作為主體的先天認知形式和因果原理作為經驗對象的先天構成法則來解讀康德的因果觀。其因果律是從純粹知性范疇的先驗觀念性到經驗對象因果律的經驗實在性的統一。
關鍵詞:因果律;因果范疇;時間圖型;泛在性;齊一性
康德認為因果關系是一種先天的認識形式,我們必然以這種認識形式去認知客觀對象。并且因果原理作為一種先天的法則參與到經驗的構成中去,使經驗成為可能。這就是因果規律普遍存在的根據。
一、因果律如何具有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
康德認為因果律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首先是現實存在的。這些科學是現實存在著的,它們必定是可能的這一點通過它們的現實性而得到了證明,這門科學很值得作為一門獨特的科學在其不論是寬還是窄的范圍內單獨的創立起來[1]。要回答的只是因果律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而這正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總課題: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
(一)主體固有的認知形式,因果范疇是知性認知對象的邏輯機能
不是原因和結果的概念符合對象,而是對象符合原因和結果的范疇,對象才能成為我們所認識的經驗對象。范疇就是知性把所予的表象納入到一般統覺之下的邏輯機能。只要我們去認識一個事物我們就會以因果必然的方式去聯結我們的知覺的雜多表象從而形成經驗知識。因果范疇作為主體的邏輯機能就必然會把知覺的雜多表象以因果連續的方式聯結在一個統一的意識之下。所以作為主體下判斷的邏輯機能,作為知性固有的認識形式,因果性具有普遍必然性。
(二)原因和結果是經驗對象的構成規則,知性為自然立法
范疇必須借助于先驗的時間規定才能應用于對象之上。時間本身被經驗的第一類被看作是持存不變的實體,進而現象在作為時間基底中的相繼性就被表現出來,就是經驗的第二類比——因果律的時間相繼原理。在因果關系中原因在時間中把結果規定為連續而來的東西[1]。一切的感性雜多都會在作為內感官的時間之中得以表象,在時間中被規則。而時間是我們內直觀的感性形式,同時內部經驗依賴于感性接受性的外部持存之物,當作為一系列的現象的經驗對象被給予我們時,也只有通過我們把現象的接續,從而把一切變化從屬于因果律之下,這經驗才是可能的,才可能被我們領會到,經驗才可能發生。所以因果律在這里便有了一種客觀實在性。我們在經驗中認識的這個因果規律也正是我們的知性事先放到經驗對象中去的那同一個因果原則。
二、康德因果觀與休謨因果觀的比較
休謨站在徹底的經驗主義的立場,把一切知識的來源都歸結為知覺印象。因果律就只能是出于心理的聯想習慣。但休謨認為理性也只是我們靈魂中的一種神奇而不可理解的本能,這個本能帶著我們經歷一系列的觀念,并按照特殊情況和關系而賦予那些觀念以特殊的性質,這種本能誠然是由過去的經驗發生的[2]。這讓休謨因果關系具有認識上的必然性,雖然這只是一種經驗內的必然性。但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接觸到了事情的關鍵,即我們只有從人的立場才能理解因果性,或者說,因果性本身是“自然的人化”的表現[3]。但這種主觀必然性還不能說明認識主體對客體的切中。
三、對康德因果律泛在性和齊一性兩層含義的理解
泛在性,即每一個發生的事件都有一個原因。齊一性,即相同的原因總會引起相同的結果。康德似乎沒有把這兩層含義分開來說。那么對康德的因果律說明是應該進行弱讀呢?還是還是強讀呢?(根據錢捷的區分,弱讀只是確立因果律的泛在性,而強讀則還要確立因果律的齊一性[4]。)回顧康德的證明過程不難看出,康德對泛在性是以范疇的演繹來說明,以時間圖型法來實現的。我們必須以因果律的規則把事件領會在時間的接續中,否則經驗對象就是不可能的。所以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而對齊一性,康德是把它包含在第一層含義中的。首先因果概念是一組范疇,它是范疇所以它有泛在性;其次這組范疇的性質是因果性,它在時間圖型上表現出來就是時間的接續性,運用到對象上就是事物的因果齊一律。只是這范疇本身的因果性含義或者齊一性含義康德沒有進一步來說明。他說,我們的知性只有借助于范疇、并恰好只通過這個種類和這個數目的范疇才能達到先天統覺的統一性,對它的這一特性很難說出進一步的理由,正如我們恰好擁有這些而不是任何別的判斷機能,或者為什么唯有時間和空間是我們的可能直觀形式,也不能說出進一步理由一樣[1]。其次,康德可能會認為因果律的齊一性只是具體的學理,而他批判哲學的重點不在于此。
康德對因果律的闡明是其純粹理性批判的重要環節,其因果關系難免流于形式化,但康德哲學的意圖不是擴展知識本身,而只是校正知識,并且應該充當一切先天知識的有價值或無價值的試金石。因此,這樣一種批判就是盡可能為這類知識的一種工具論做準備的[1]。在此康德并非用學理的論證而是以經驗可能性的方式得以展現和澄清。
參考文獻:
[1]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休謨.人性論(上冊) [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鄧曉芒.康德論因果性問題[J].浙江學刊,2003(2).
[4]錢捷.因果律的休謨詮釋和康德詮釋[J].哲學研究,1999(3).
(作者簡介:陳 宇(1987.8-),男,貴州畢節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外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現代英美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