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用電話亭的出現和時代背景
公用電話亭最早出現在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電話公司內,當時采用的是直接付費的消費方式。大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市民大多都是居住在石庫門的房子里面,在弄堂門口通常會有一個小的門衛室,這里就是中國最早的公用電話亭,是聯系千家萬戶情感的重要通訊載體。
1982年,中國第一批投幣式公用電話亭在北京市東、西長安街等人流量較大的街道出現,共有22個。這類投幣式公用電話亭采用自動收費的收費方式,全天候可以為市民提供公用電話服務。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發展起了IC卡電話亭,這種新型的公用電話亭免去了使用者兌換零錢的麻煩,用戶購買IC卡之后,就可以在全國任意一部卡式電話機上使用。需求帶動了市場,IC卡非常熱銷,曾以極快的速度風靡全國,是城市重要的公共設施。
二、城市公用電話亭的現狀與分析
(一)公用電話亭的現狀
筆者通過對上海市街邊幾處電話亭的觀察之后,發現不僅電話亭的使用率低,而且有些甚至已經到了被荒廢的地步:電話機被損壞且無人修理;成為小廣告張貼和雜物堆放的場所,把電話亭當成臨時的倉庫;還有人將寵物“寄放”在電話亭里面。
(二)公用電話亭現狀的分析
1.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目前,雖然使用卡式電話的人群減少了,但它價格低廉,仍受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和學生族的青睞。不僅如此,市民萬一遇到緊急突發情況,或者手機信號不好的時候,可以隨時免費撥打110、119、120等應急電話。 公用電話亭不是完全作為企業盈利項目而存在的。公用電話亭不應該因為利潤減少而被撤銷,更何況,它還承擔著公益服務職能。這不是有沒有必要存在的問題,而是如何存在的問題!
2.目前設計上存在的缺陷。對所在的上海市的公用電話亭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存在如下問題:
(1)開放式電話亭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使用者通話時受到周圍環境噪聲影響較大。第二,開放式電話亭的電話機暴露在室外,容易受到風雨損害,維護和清洗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第三,電話亭的高度不夠,對于身高在1.75米以上的使用者來說就顯得空間有些狹小了。
(2)封閉式電話亭 相對于開放式的電話亭,封閉式的能有一個比較好的私密空間,也能夠隔絕外界的噪音,有利于通話。但是其主要缺陷有:內部空氣流通不暢,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亭內的溫度甚至可以達到五十攝氏度,使用者會出現悶熱、頭暈等種種身體不適。
三、未來城市公用電話亭的設計
(一)功能延伸的設想
除了基本電話服務之外,增加提供電腦數據連接,傳真或供聽覺受損者使用的電話等服務,增加綜合信息終端顯示屏,打造現代化電話咨詢服務網點。市民和游客可以隨時通過它了解實時的交通路況和旅游信息,在機場或火車站附近增加航班信息。此外,兒童、青年、中年人和殘障人各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狀態。比如:門比其他的電話亭開得大,目的是為殘障人士的輪椅能夠方便進出;電話亭里的休息椅可以調節角度,用以方便老人和兒童使用。
(二)外觀設計的設想
公用電話亭無論是開放式的還是封閉式的,在世界各國的風格都是不同的。只要你一看到某個造型,就會馬上想到這個國家的人文環境。設計城市公用電話亭的外觀,實際上是在三維空間里對形式、色彩、肌理的處理。
1.形式和色彩。公用電話亭的形式和色彩給人帶來最直觀的感受,最能反映環境的性格。
(1)形式 形式是:一件作品的實際物理輪廓,是從空間中刻劃出來的體積或團塊。我們通常認為形式涉及到一件作品的外部——它的外部形式,但是作品可能也揭示一種內部形式。對兩者之間關系進行比較,可能是審美體驗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公用電話亭的設計中,通透的玻璃門和墻可以允許我們看到內部形式,當我們試圖區分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時,透明性創造了某種有趣的模糊空間。
(2)色彩 色彩能明顯地展示造型的個性,突出民俗文化傳統,使人或精神振奮,歡欣鼓舞,或寧靜休閑,平和安靜。我們的文化中,色彩具有某種共同的感情內涵。在一定程度上,這些聯想是文化上習得的。在設計時,不能忽略色彩對人的心理影響。另外,色彩的美麗與作品審美的功能的因素是分不開的。公用電話亭作為城市公共設施,應該有統一的色彩,方便人們識別。此外,從美學上看,色彩的這種簡樸性會把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設計要素上。
2.材料與肌理。
(1)材料 在未來城市公用電話亭的設計中,要考慮環保材料;材料清洗的容易度;考慮地區的氣候,在潮濕多雨的地方,注意防潮防銹。
(2)肌理 肌理的處理被用來創造和強調形式,也和其環境進行比較。巧妙地運用肌理,可以在一件作品的各部分之間或者在作品與其環境之間提供鮮明對比。在城市公用電話亭的外觀設計上,也要注重個體對象與所在環境的關系,不能獨立地看待某個個體。
四、公用電話亭的設計在城市發展中的意義
公用電話亭作為城市公共設施的一個部分,不僅具有自身功能特性,同時體現了一個地區的人文特征,體現出環境,人與社會和諧發展,顯示著城市的形象特色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
公用電話亭的設計在完善功能的基礎上,要反映出城市和地域的環境特點。城市的文化精神會通過這些公共設施濃縮成可視的符號語言,在對精神文明越來越注重的今天,公共設施是一種直接、有效的呈現方式。最終展示給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人們能從中感受到自己所處的時間和空間世界。
參考文獻:
[1]丁蕾 第一批投幣式公用電話【E】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21079cid=84422006-08-16
[2][美]保羅·澤蘭斯基、瑪麗·帕特·費希爾 三維創造動力學【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唐麗雅,華東師范大學公共藝術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