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作為一種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積淀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現象,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地方習俗的價值與行為規范的體現。群眾文化作為社會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對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的走向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群眾文化;走向問題;創新內容;創新手段
一、群眾文化建設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前全國人民所盼望的理想社會,而群眾文化建設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兩者互相交融,缺一不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建設的目的是為了讓文化建設成果由群眾共享,進而更大程度上的激發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使文化建設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這也是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和前提。只有人民群眾的文化涵養與素質大大提高,社會才會進步,變得更加和諧。
在新的歷史時期,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必須高度尊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倡導群眾積極學習,促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適應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自覺樹立起社會主義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好的實現添磚加瓦。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群眾文化建設所面臨的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逐漸的變得豐富起來,為了滿足個體的認同感,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與選擇變得更加的多元化。人的價值觀念、民族藝術、風俗習慣、思想方式、社會生活規范等以及在長時間的生活中形成并積淀下來的情感狀態、人生追求、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心理結構的反映正逐漸發生著變化。
網絡、電視、收音機等大眾傳媒以極快的速度發展開來使得人們在獲取信息突破了時間與地點的限制,不管他們在哪個角落,一些突發性的事件可以在第一時間傳播開來,被人們所熟知;KTV、舞廳、桌球室、網吧、電子游戲廳等眾多的快餐文化消費場代替了傳統的文化需求,生活節奏的加快讓人們似乎更加青睞與這類文化;人們的獨立意識與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烈,加之群眾文化結構的多元化,個性化,又因為年齡、閱歷、知識結構的不同,傳統的群眾文化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不斷的變化著,這也為今后群眾文化建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到底何去何從,這關系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關系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三、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的走向與建議
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的走向歸根結底是為了進一步的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嚴格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讓社會最終形成形成文明向上、明禮誠信、團結友愛的良好氛圍,在努力在貫徹“以人為本”的同時將群眾的利益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與著腳點,至始至終堅持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讓群眾文化更好的為群眾文化服務。
1.加強制度建設,為群眾文化更健康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加強群眾文化的制度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對各項文化資源統籌規劃,綜合利用。例如在文化館可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機制,重點偏向于農村的文化建設,增加資金的投入,建立各類農村文化活動室、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等,讓這些活動基地充分的發揮好科技推廣、科普培訓、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的前沿陣地,不斷的鼓勵群眾學習,不斷的挖掘群眾的創造潛力,為群眾智慧更好的發揮搭建理想的平臺。
2.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培養群眾文藝骨干
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不能只著眼與節日活動,必須要在此基礎上不斷的創新,向著更深與更多元的方向發展。根據我多年的經驗,我認為群眾文化開展離不開文藝骨干分子帶頭,所以辦好各種培訓班,培訓業余文藝骨干是搞好群眾文化建設的關鍵。大力培養群眾文藝骨干不僅包括舞蹈、音樂等方面,也包括書法、傳統民間藝術等。文化館也要定時的邀請省市專業藝術團體專家或退休藝術人員對其進行指導,只有廣泛交流,借鑒經驗才能將群眾文化建設更好的開展起來。
3.開展卓有成效的群眾文化活動,避免流于表面
開展卓有成效的群眾文化活動,避免流于表面指的是文化館在組織群眾文化建設的時候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每一件事情的意義,避免應付上級檢查而草草的流于表面,走過場。卓有成效的群眾文化活動可以通過舉辦文藝演出,秧歌,也可以組織群眾看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影片等,總之“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推出讓群眾消費得起,打造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點,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項目,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4.創新內容、創新手段,打造群眾文化建設主陣地
群眾文化建設必須是顯示時代精神風貌和國民整體精神,為此在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創新內容與形式,廣泛聯系群眾,不能只拘于一種方式或者是一種形式,而是通過循環漸進的形式把文化活動一步步推進到一個更高的水準,讓群眾文化活動與高雅的藝術展示相結合,符合不同文化層次人的需要。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廣場文化、校園文化、網絡文化、民俗文化異軍突起,這就要求群眾文化建設必須要面臨著不同的團體和人群,為此打造群眾文化建設主陣地是大勢所趨。例如可以城市社區,鄉鎮以文化站以及村屯文化室為主陣地,為群眾汲取知識營養提供良好的場所。
參考文獻:
[1]葛敏.新時期如何進一步繁榮發展群眾文化的思考[J].大陸橋視野, 2008(05).
[2]徐天天.群眾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12 (10) .
[3]魏仕敏.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搭建服務平臺[J].發展研究, 2007(03) .
(作者單位:遼寧省遼陽市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