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漢市是國內社區建設水平較高的幾個城市之一,隨著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社區文化建設開始成為武漢社區建設的新熱點。武漢市根據不同城區、不同社區的實際情況摸索了三種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建設的模式,這些模式也能為其它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社區文化;模式;社區建設
從2002年武漢市政府推進“883”社區行動計劃以來,武漢城市社區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也呈現出蓬勃勢頭。十年來武漢城市社區的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社區文化設施得到大量補充,社區文化活動從內容上和形式上都更加豐富,社區文化的品位顯著提升,使得武漢的社區文化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武漢市在推進社區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不拘一格,各個社區根據自身情況摸索、總結出一些適合自身發展的社區文化建設的新路子。這不僅使得武漢的社區文化建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狀態,也為全國其它地區的社區文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參考。
一、 江漢模式
武漢市江漢區從轉變政府職能入手在社區建設中走出了一條新路,大大提升了社區的自主能力和工作效率,為社區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在此基礎上,江漢區所屬各個社區在創建獨特的社區文化方面也成績斐然。
江漢區因地處長江與漢水交匯而得名,是武漢市最繁華的中心城區。具有悠久商貿傳統的江漢區是老漢口的發源地。江漢區的社區眾多,又由于地處市中心,老社區比較多,流動人口比較集中,導致江漢區的各個社區在開展社區文化的過程中面臨著十分復雜的情況,而也正是因為各個社區的基本情況差距較大,也形成了多種獨具特色的社區文化。
許多社區在開展文化活動的時經常面臨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的問題,大多局限于組織居民根據自己的文藝愛好開展一些業余的歌舞、戲曲表演等文藝活動。由于活動形式難以推陳出新,導致許多居民的參與熱情并不高,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江漢區滿春街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劍走偏鋒”,跟上時代的步伐,把綠色、環保概念引入到社區文化建設中來,成立了獨具特色的“都市田園”協會,讓居民參與到構建綠色社區的行動中來,這大大調動了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在“都市田園”協會的運作中,滿春街將社區綠化和環保等社會職能從政府中剝離,讓“都市田園”協會來承接這些職能,成為社區綠化和環保工作的核心力量。協會通過組織開展花草認養、花卉節、綠色陽臺評比等多種活動,不僅豐富了社區綠色文化的展現方式,還減輕了社區工作的壓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社區建設的總體水平決定了社區文化的自我提升的能力,要實現社區文化的發展從倚靠政府支持到產生內生動力的轉變,需要運行良好的政府扶持——退出機制,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社區內部形成良好的“文化循環”。如何調動居民積極性,充分提升社區文化發展的內部動力,江漢區常青街揚子社區通過“社區街坊節”的形式給我們找出了一條可行之路。揚子社區從1995年開始舉辦“社區街坊節”,每年都會選取一個有特色的主題作為“社區街坊節”的中心。如1999年“社區街坊節”的主題是“做文明武漢人”;2006年的主題是“老少共建和諧社區”。隨著主題的改變,“社區街坊節”的形式內容也在發生這變化。從最初的簡單的文藝活動開始,社區街坊節的活動內容越來越豐富,增添了運動會、書法比賽、讀書節等活動,近年來隨著“街坊節”的名聲遠播,許多社會組織和企業也參與到揚子社區的“街坊節”中來了。揚子社區的居民對于“街坊節”這一形式也都贊不絕口,認為“街坊節”不但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更加宜居的社區環境。揚子社區的經驗讓我們看到,只要活動形式得當、居民參與熱情、活動持續開展就能形成一個越來越好的社區文化的良性循環,不斷為社區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江漢區的其它社區也開展了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活動,如在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幫助困難學生的“利廢助學”活動;為外來務工人員開展普法和知識講座的教育活動;以及以建立鄰里互信互助為目的而舉辦的主題聚會,還有一些社區利用網絡資源更是把現實中的社區搬到了互聯網上。江漢區在社區文化建設方面在全國都走在前列,然而不管活動形式怎么變化,我們可以觀察到A其核心都是充分依靠居民自身,讓居民稱為社區文化建設的核心力量。
二、 百步亭模式
“江漢模式”在解決老城區的社區文化建設方面受到廣泛認同,以居民為核心力量的發展方式也展現出強大的內生動力。與此相對的,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的建設也為如何建設宜居、和諧的新社區提供了寶貴經驗,百步亭社區的建設已然成為我國在社區建設方面最耀眼的成績。
百步亭社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后湖居住新區,規劃占地7平方公里,入住居民已超過13萬人。百步亭社區是在一片荒蕪的爛泥地上建立起來的,如今卻已經成為武漢環境最優良的普通居民社區。1995年名不見經傳的武漢安居工程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居公司)成為第八家進入后湖地區開發的房地產公司,通過企業獨特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在為廣大居民建設宜居新社區的同時,該公司也實現了自身實力的快速增強,到2002年已經成為武漢市最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百步亭社區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安居公司在建設之初就提出了“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創新”和“企業主導”四結合的獨特的社區建設方針。特別是“企業主導”這一方針,為百步亭的發展提供了更強的推動力。現在人們走進百步亭社區無處不能看到企業在社區中的重要作用,在安居公司基礎上建立的百步亭集團已經成為橫跨房地產、酒店、船舶和貿易等諸多行業的綜合性企業。隨著企業的發展,百步亭社區的建設也更上層樓。
百步亭社區在社區文化上面也體現了企業的巨大作用。以往的社區文化活動基本上以自發性和公益性為主,這樣的活動形式經常會受到居民的參與度不高、居民素質有限和資金上無以為繼的影響,往往是不能持久。然而,百步亭社區在這方面卻不存在問題,社區在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的時候都會有各類企業的加入,為社區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與此同時,這些企業也是看中了百步亭的金字招牌,希望通過與百步亭社區的合作來提升自身的影響力。例如有教育機構在百步亭花園溫馨苑開辦了“育心經典”國學誦讀班,教授小孩子誦讀國學經典。該機構在正式開班招生之前在推廣期間向居民們免費提供課程,這樣一來,社區的小朋友通過這種活動能夠近距離接近國學教育,該機構也能夠通過這種活動為自己做宣傳,一舉兩得。
除了這種市場與社區的自然融合以外,百步亭集團在完善社區功能的同時也推動了企業自身的多元化發展。在集團的主持下設立了百步亭物業公司、百步亭酒店、家政服務公司、社區學校和社區志愿者機構,使得百步亭社區的居民的幾乎所有日常問題都能在社區內部得到解決。與此同時,百步亭集團通過集團的內部效應還為社區居民提供的各種信息,在其設立的名為“百步亭花園網”的網站上可以看到各類信息,從育兒心經到養花心得,從二手市場到婚戀交友,幾乎無所不包。通過這些舉措使得百步亭社區的居民之間交流更加密切,社區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正是因為這種凝聚力的提升社區居民對于社區文化的需求便更加強烈,對于文化活動的形式也更容易產生認同,一旦這種需求的認同形成,各類文化活動即使沒有相關部門的組織也能順利的開展起來。
其實每個人都有文化的需求,一些社區的文化建設難以開展的原因正在于無法真正理解到居民的需求是什么,不對“胃口”,自然也是曲高和寡。百步亭社區卻不同,居民在充分了解、互相信任的基礎上能夠通過自發的活動解決他們共同的文化需求。這不禁使人聯想到我們在描述市場經濟時所說的“無形的手”的作用。這種社區不同居民在文化需求上的融合、社區居民的宜居需求與企業的經濟效益融合,正體現了斯密在《國富論》中所說的:“給我那個我想要的東西,你就能得到這個你想要的東西”。
三、 文化創意新區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已經從單一的居住需求型向綜合需求型發展,傳統的居住型社區開始漸漸不能適應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武漢市近年來出現了一些以創新概念為引導的新型社區。這些社區不再局限于為居民提供簡單的居住環境,而是而居民提供一種獨特的生活環境。正如筆者在第二章中所提到的,當今的社區文化應該被理解成為共同的日常生活,這些新創意小區則是通過引入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來建設社區的。
武漢最具特色的文化創意新區當屬武漢天地。武漢天地位于江岸區永清街,是集居住、商用和娛樂為一體的新型小區。小區的居民可以在享受優質的居住環境的同時體驗到高端的飲食、娛樂和購物享受。武漢天地是比照紐約蘇荷區的模式建造的,蘇荷區被稱為藝術家的天堂,武漢天地處于漢口江灘沿岸,一直以來都是武漢繁華之所在,在武漢天地的開發過程中又特意保留了老武漢的特色,在這里傳統和現代的生活是相融合的,這種獨特的文化氣質自然也能吸引藝術家們的青睞。武漢天地設立有專門的文化廣場,提供給一些藝術團體在此演出,武漢人藝排演的《武大郎的那些事》和武漢說唱團排演的《信了你的邪》等經典劇目都曾在此現場演出。這種理念在先,建設在后的文化建設模式使得武漢天地的氣質別具一格。
武漢另一個別具特色的文化創意新區是位于武昌區的曇華林歷史街區。曇華林,位于老武昌的東北角,地處城墻內的花園山北麓與螃蟹岬南麓之間,隨兩山并行呈東西走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擴建定型后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曇華林保留了大量的晚清和民國的歷史建筑,更有許多歷史人物曾居住于此。有人稱是曇華林孕育了武昌首義,可見其歷史意義重大。武昌區政府在規劃開發曇華林的時候就提出了“推進藝術村發展、促進居民生活寬裕、重建古街區人文風貌”的總體要求,在此基礎上,引進了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大到研究所小到經營創意產品的小鋪都能在曇華林找到適合發展的土壤。在著力發展文創產業的同時,曇華林還大力保存了傳統的生活原貌,在保護老街區、老建筑的基礎上盡量保護了原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響。正是這種市民文化與高雅藝術的融合使得曇華林成為了武漢新的旅游地標,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此改善。
除此之外,武漢還有龜北路、“江城壹號”等創意為先的新型社區正在發展,由于篇幅原因就不展開了,然而正是由于這些社區將創意和理念作為建設的前提,這些社區在先天上就具備了獨特的文化特質,社區文化自然能得到充分發展,使得這些社區文化的影響不僅僅囿于社區內部,更影響了更多人的生活。不是每個人都能消費高雅的藝術,然而每個人都需要體驗生活,這便也是社區文化這種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所具有的獨特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張平.中國和諧社區——江漢模式[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李 珉(1987.9-),男,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