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明代文臣氣節,明初的建文遺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當面對謀逆篡位、江山易主,他們所體現出的忠貞與無畏將明代文臣的錚錚鐵骨體現的淋漓盡致,堪稱明代文臣的典范。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以太祖皇太孫的身份即位,“時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①,建文帝對此感到十分憂心,近臣黃子澄勸說建文帝早日削藩,以免數世之后形成尾大不掉的尷尬局面。建文帝采納了黃子澄的建議。周王首當其沖被迅速貶為庶人、遷居云南。隨后代王、岷王、湘王、齊王等諸王相繼被削,最后輪到了手握重兵、素有大志且在滅元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燕王朱棣,并非等閑之輩的朱棣于是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燕王的部隊迅速席卷了半壁江山,面對著城池的相繼淪陷以至于最后攻破皇城的劇變,誓死抵抗還是舉手投降,忠于舊主還是迎附新君,昔日高呼忠國忠君的的文臣武將們表現出了不同的價值取向。誠然,此間有不少殉國的武將,但是“時武臣無一人不歸附者。”②如蔣玉、鄧亨一般棄甲歸降者更是不勝枚舉。相比之下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誓死效忠舊主的文臣則譜寫了一章章可歌可泣的詩篇。
在諸多建文遺臣中,令人最為嘆服的當屬方孝孺。朱棣攻破宮門,建文帝遜去,隨即征召方孝孺意欲重用,但方孝孺卻“號慟闕下”表示反抗。成祖對其軟硬皆施:命廖鏞、廖銘說服他,被斥罵回來;朱棣又以周公輔佐成王的典故自比借以向其表明即位的合法性,也被方孝孺駁得體無完膚。群臣舉薦方孝孺草擬開國詔書,孝孺嘆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面臨著滅九族的威脅,仍擲地有聲的說出:“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果然對他施行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誅十族”的懲罰,“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兩旁至兩耳,復錮之獄,大收其朋友門生。每收一人,輒示孝孺,孝孺不一顧,乃盡殺之。”其弟方孝友也是一位義士,臨死前口占一詩勸慰方孝孺:“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年后,旅魂依舊到家山。”方孝孺的妻子兒女也都先后殉國。在這次災難中屠戮致死的共873人,其他受牽連的人不計其數。最后朱棣將方孝孺腰斬于聚寶門外,義士臨死前作絕命詞一首:“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此時在方孝孺眼中只有建文帝是自己的君主,眼前的朱棣只是一個弒君篡位、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朱棣即便用盡渾身解數,也無法改變他在方孝孺心中的定位,而這一關鍵問題的無法改變也決定了他最后的無果而終。在朱棣的威逼利誘下,在儒家忠君思想的指導下,方孝孺真正做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時,“利益”已經完全不在方孝孺的考慮范圍內,他的意識中只有臣子對君主應盡的義務和不能改變的衷心,“殉君兮抑又何求?”為國殉難、為君獻身,只要能實現這樣的人生目標,還有什么所求呢,忠君思想的至上性由此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建文遺臣也都在建文殉國后表現出正直的骨氣和不屈的節操。比如兵部尚書鐵鉉,他被捕后正言不屈,被慘遭割耳鼻、自食其肉的酷刑,毅然厲聲道:“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至死,尤喃喃罵不絕。死后,其尸體在油鍋中無論外力怎樣左右始終背對朱棣,足見其鐵骨錚錚。
右副都御史練子寧被綁送至朝堂,因出言不遜而被割舌。面對著朱棣意欲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的辯解,撿起自己的舌頭在地上大書“成王安在”四字。最后被殺害,宗族之人或被棄市或被抄沒戍邊達數百人,堅定的人格、正直的風骨,在面對朱棣的狡辯和粉飾時,沒有趨炎附勢的迎合,沒有違背意志的贊美,這是由文臣特有的節操決定的。
蘇州知府姚善也是一位仁義之士。黃子澄相約與之共同外出募兵,姚善回答:“公朝臣,可四往號召圖復興,善職守土,義當與城存亡。”當朱棣詰問姚善:“若一郡守,乃敢舉兵抗我耶?”時,姚善厲聲道:“臣各為其主耳。”③通過姚善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兩點,首先是文臣的責任意識,外出募兵的安全性要遠遠高于固守一個即將淪陷的城池,但是姚善認定了自己“守土”的使命義無反顧的放棄了外出求存的機會。同時,一句“各為其主”也充分體現了文臣思想的單純性,置生死名利于度外只為恪守仁義道德。
在靖難之役中以死殉國的文臣遠不止以上四人,名垂史冊的還有陳迪,黃魁,卓敬、郭任,巨敬等等,不勝枚舉。
我們不得不驚訝于昔日被武將嘲諷為“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們在面對著如此血腥的虐待時所表現出的勇猛與無畏,酷刑在他們身上完全沒有了震懾的作用,因為他們知道那只是肉體上的殘缺和折磨,心靈的滿足和人格的完整要遠遠高于這些;株連也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因為在文臣看來君主是至上的;他們并沒有將親人為自己的死作為虧欠,因為為國為君而死在他們心中是一種無上的榮光。
注釋:
①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五《削奪諸藩》(北京:中華書局.1977),第225頁.
②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北京:中華書局.1977),第273頁.
③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八《壬午殉難》(北京:中華書局.1977),第296頁.
參考文獻:
[1]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5.
(作者簡介:于蕾蕾(1987.8-),女,漢族,山東威海人,歷史學碩士,現為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