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文化生活的建設,豐富和滿足了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舞蹈成為了群總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群眾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從舞蹈的基本現狀和特性出發重點闡述了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對群眾文化的價值,為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舞蹈;群眾文化;文化生活
舞蹈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為悠久的藝術形式之一,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和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最初人們用舞蹈慶祝節日、用舞蹈交流感情、用舞蹈展示對大自然的感悟。舞蹈以其特有的文化語言流傳至今日,表現了它獨有的魅力。舞蹈不分男女、不分語言、不分地域,它超過了任何界限,成為人們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現如今,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推薦,人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舞蹈的形式也從舞臺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了當前群眾最喜歡的娛樂方式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群眾文化推動了舞蹈發展,舞蹈吩咐了群總文化的內容和形式,賦予其更鮮活的生命力。
一、群眾文化中舞蹈的現狀及特性
舞蹈在當前的群眾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根據地域分類
1.東部較發達地區
東部較發達地區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文化發展較為前衛,人們的需求更加的時尚。人們的舞蹈不僅僅局限于普通的中國傳統舞蹈,大多數人們愿意到健身館或者藝術中心進行拉丁、探戈、桑巴等有助于美體的外來舞蹈。外來舞蹈的特殊性也造就了此類群眾文化的特殊性。
2.中西部地區
中西部地區的人們通常把注意力生產上、生活上,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高。于是,他們對舞蹈的需求還是停留在早期時代中,比如陜北的扭秧歌、西北的腰鼓等等。中西部的群眾文化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文化理念的不同,都導致了這一現狀的發生。
(二)根據舞蹈種類分類
1.民族舞
中國具有56個民族的國家,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舞蹈。民族舞蹈展現了民族特性文化。漢族作為中國最大的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基本上采用群眾性舞蹈,從而來增進交流,增強感情。
2.習俗舞蹈
所謂習俗舞蹈其實就是指各個地方為了在重要節日中表達高興、悲傷、喜悅等所跳的群眾性舞蹈。比如我國東北的扭秧歌、西北的腰鼓等等都是比較常見的習俗舞蹈。習俗舞蹈表現出了不同的文化品味,這一點與民族舞相似,但又有所區別。
3.社交舞蹈
社交舞蹈是先今最為常見的舞蹈之一,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廣泛流行于社區、公園及廣場等公共性文化活動場所[1]。當我們走在某處時,就能看到無數群眾在一起練迪斯科、健身舞、排舞等。這些舞蹈有著歡快的節奏,有著明顯的韻律,既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也有利于群眾身心健康。
二、舞蹈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的價值
(一)舞蹈是建立良好群眾文化環境的載體和平臺
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現代化的今天,越來越具有群眾性。舞蹈對大力群眾文化建構顯得尤為重要,成為了群眾文化生活中的載體和平臺。
舞蹈活動對增強群眾之間的凝聚力有著明顯地作用,尤其是增強某一區域的社區認同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大型生活區域成為了當前居民環境中最為普遍的,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容易讓人對外部環境產生疏離感和陌生感,由此,舞蹈作為一種集體式群舞出現,能促進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從而減少冷漠感。人們在舞蹈活動中感受到來自群體的熱情和快樂,解除孤獨和冷漠。
(二)舞蹈能夠讓人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城市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加,心理很容易產生不適,造成心理亞健康,這主要表現在情緒壓抑、浮躁煩惱、不安惶恐,讓人失去了生活的勇氣。舞蹈作為一種貼近生活,轉移注意力的藝術形式,把人們的不良情緒扭轉為良好的生活心態,在舞蹈中釋放壓力,從舞蹈中忘記精神負擔,感到到舞蹈給生活帶來的美好,從而感悟到人不僅要有壓力,而且需要輕松的娛樂方式,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三)提升了群眾的文化品味
舞蹈作用群眾文化生活產生了重要的社會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提高了群眾生活的滿意度。隨著社會文化和藝術形式不斷向民間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形式的群眾文化生活開始出現,帶動了群眾對精神文化需求。人們的活動都離不開對文化的繼承,物質文化保證了人們的生活條件,精神文化則反映了人類在生存中對加強了自我完善的步伐。舞蹈文化的普及,普及舞蹈文化,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舞蹈、了解舞蹈,提高舞蹈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 加強藝術修養, 提升文化藝術水平[2]。不論在群眾文藝活動中還是廣場舞會中,都成為了群眾文化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
總而言之,舞蹈成為了人們熱愛生活的源動力,更是一種藝術上的升華。人們對于精神文化需求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舞蹈成為了群眾文化建設的一種方式。舞蹈給群眾生活帶來了多元化和多樣化,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舞蹈從高高在上的舞臺表演形式轉變成為群眾都能跳的藝術形式,人們對舞蹈的鑒賞力和品味在逐步上升。舞蹈豐富了群眾文化建設,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盧慕君.舞蹈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作用探究[J].音樂大觀,2012(05).
[2]游潔.論拓展我國群眾舞蹈文化普及活動[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3).
(作者單位:新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