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一堂課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教師對這堂課的設計。主要談的是教師從教學目標,問題,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來進行設計,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學手段進行的設計。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一節課的好壞關鍵在于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設計
目標太高,學生難以達到,就會產生挫敗心理,喪失學習信心;目標太低,學習毫無壓力,起不到激勵的作用。而合理的教學目標制定要符合“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思想”,就是讓學生明白要通過努力才可以達到目標。所謂教學目標內容的容量多少,是指是否包括了“三維目標”教學模式所要求每一個部分,特別對“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兩部分的設計是否全面合理,是否真正的可以陶冶他們情操,對思想進行教育。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
導課設計:導課可以用視頻,詩,歌曲,實驗,故事等導入,效果很好。如講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時,用《春天的故事》這首歌導入,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設計: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分析學生的差異性,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學習興趣、學習中的思想情緒,尤其是現有知識水平,還要能預測到學生學習時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計劃,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設置多個環節讓學生參與學習。
自主學習設計:內容簡單,自己能解決的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設計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內在因素,其作用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達到自主建構的目標;在建構知識意義的基礎上,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發現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部分設計合作探究:學生自己看不懂的內容設計成合作探究:如講洋流分布規律時,教師設計一幅世界洋流分布圖: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合作生成洋流的分布規律。通過合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長補短,深化學生的意義建構:情境創設——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情境,如可以把講課內容設計成辯論賽,讓學生在辯論中輕松掌握本節內容,或者把教材內容順序打亂,把重點內容設計成情境材料,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過程就是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的過程,如講自然地理時重點的突破可以選擇讓學生自已畫圖的方法來突破。
教學反思的設計:反思這節課的環節,過程,是否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完成了三維目標,重難點內容是否得以突破,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教具運用是否輔助課堂教學等等。
三、教學問題設計
1.問題設計是否營造民主、和諧、互動、開放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分調動、激勵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和積極性是教師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顯然“問題”的設計也離不開這個目標,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生先前的經驗和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可能主動,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使學生對問題產生極大的興趣,這就為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基礎、動力和保證。
2.問題設計是否激活學生思維,營造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
在我們的教學中,從課堂提問到新概念的形成與確立、新知識的鞏固與應用、學生方式的訓練與提高等無不從“問題”開始,并在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實現。因此,我認為課堂教學實質就是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教會學生重組新舊知識、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可以這樣說:課堂教學就是圍繞“問題”教學。
3.問題設計是否有連貫性、層次性、開放性,讓學生有探討、思考的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問題的設計更應該有助于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學生能夠自己發現的問題,教師決不包辦;學生能夠自己思考的問題,教師決不暗示。“問題”設計應針對學習的這種心理需要,以問促思,以問促問,促進學生不斷地再思再問。同時可圍繞某個總“問題”的解決而設計一些子“問題”做鋪墊,來降低思維難度。教師的教學思維和問題設計對培養學習的創新性思維是很重要的。
4.問題設計能否使不同層面的學生主動參與,有效合作
有效的生生互動,問題設計是關鍵。在一些課堂上,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本來熱鬧的教室里迅速鴉雀無聲,許多學生頭低的很低。當教師點名某個學生回答時,該學生垂頭喪氣的站起來,其他同學則幸災樂禍的看著他,教室里又開始熱鬧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師的問題設計的不好,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回答問題的樂趣,沒有使不同層面的學生主動參與。好的問題能夠使能力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收獲。
有效教學設計不僅讓學生很容易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和分布規律,也讓學生很輕松的獨立完成作業,并且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充滿信心。當然在進行教學時,我們的教學設計還要更具體、更全面,落實每個細節,尤其是學生薄弱環節,讓學生在有效教學這一科學理念下得到更大的進步。
(作者單位:內蒙古赤峰市第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