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不僅不能丟棄我們祖先的文化,而且更需要將它傳承發揚,并賦予其新的意義。
關鍵詞:勤儉節約;校園生活;優良傳統
當代大學生的感性消費和感性節約現象很嚴重。在一個調查中,49%的同學會通過節省飲食費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所倡導的勤儉節約應該是一種滿足自身身心發展后的勤儉節約,是一種理性的節約,而不是為個人對物質的偏好而省錢。采訪發現,15%的學生認為“在看到周圍人都很節儉時才想到節儉”,41%的學生選擇“錢不夠花時”想到節儉。說明仍有很多的學生沒有具備緊迫的節儉意識。如果兜里沒有錢,或許不會有節儉的概念了,這種意識大部分學生認為身邊50%同學有勤儉節約的意識,這意味著許多學生還是缺乏這種意識。然而欣慰的是,同學們仍普遍認為全社會提倡的“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65%的大學生認為永不過時。93.5%的學生認為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仍然有必要堅持勤儉節約。
要踐行勤儉節約不是說省的連飯都不吃那種,而是先把肚子填飽,保證好一日三餐,然后其他消費盡量減小,比如買書可以選擇二手書啊,夏天不去喝小店的水啊等等,一般平時注意開銷的話,不會花太多錢,實在不行,建議每天都記錄自己花的錢,和花的地方,自己看看就知道自己的錢花在哪里了。另外可以去找份兼職來做一下,但前提是不要影響自己的學習,大學生是以學習為主的,建議在學校找一些教師助理,工作較輕松,而且工資還算可以,工作時間不長,要求不高,如果想找點有挑戰性的也可以,注意時間的分配就好了。
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開展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教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壯麗事業,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今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高校進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教育,要引導大學生認清提高消費水平和發展生產力的關系,使大家明確: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并不是不要改善人民生活,而是要把人們生活改善建立在生產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消費水平只有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社會的生產增長只有高于消費的增長,才能使社會成員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獲得牢固的基礎。通過教育,使大學生們摒棄脫離現實的消費觀念,樹立靠勤勞的雙手、靠艱苦的勞動創造、積累社會財富的思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營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為榮的社會氛圍做貢獻。對大學生進行節儉意識和艱苦奮斗精神教育須聯系實際、注重實效。對大學生進行節儉意識和艱苦奮斗精神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這次胡錦濤同志的重要講話,為高校做好這項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機。高校應抓住時機、創新形式、營造氛圍,把這方面的教育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一個重要內容,應成為經濟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關鍵是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特別是高級干部要率先垂范。領導干部中是勤儉節約之風盛行,還是奢侈浪費之風泛濫,對社會風氣會產生重要影響。各級領導干部要牢記“兩個務必”,帶頭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帶頭反對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帶頭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各項工作中都要貫徹勤儉節約原則,精打細算,嚴格把關,真正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用在刀刃上?!皻v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睔v史和 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國家,難以發展進步;一個沒有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政黨,難以興旺發達。在繼往開來的偉大事業中,大力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我們就能夠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促進節約的規章制度。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因校制宜,制定針對性、操作性強的辦法和措施,大力推動節約型校園建設。要在教學實驗、科學研究、行政辦公、基建后勤等各方面,建立嚴格、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在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糧食、節約辦公用品、節約經費等各個環節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完善評價、監管措施,形成有利于節約的制約和激勵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狠抓工作落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高度重視,認真部署勤儉節約辦教育,建設節約型校園工作。要抓住制度建設這個重點,著力形成制度、形成風氣、形成習慣,一抓到底,常抓不懈,常抓常新,防止搞成新的形式主義。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厲行勤儉節約。要把執行情況納入教職員工管理和考核,對浪費現象進行批評處罰,對違反規定的開支不予報銷,對違反規定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處理。儉意識和艱苦奮斗精神的具體內涵與過去相比有所不同,但尊重勞動、物盡其用、自強不息、頑強拼搏仍然是其要義,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和弘揚的。對于大學生而言,樹立節儉意識和堅持艱苦奮斗精神,主要是養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樹立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弘揚埋頭苦干、知難而進的進取精神;等等。這不僅是培養良好個人品質的需要,而且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
(作者單位:黃淮學院社會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