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字體設計和書法有一樣的文字媒介——漢字。即使二者的展現方式不一樣,前進方向不一樣,欣賞角度不一樣,但這兩種擁有一樣設計主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卻有非常緊密的關聯,字體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受書法審美方式的影響。
關鍵詞:書法;字體設計
一、書法對字體設計的影響
由于電腦的推廣,字體設計通過電腦進行設計已經普及,多場電腦形式的字體設計比賽在各地舉行也證明了這一狀況。就目前的形勢,電腦字體設計對書法的借鑒逐漸增加,在倡導民族化的背景下,書法作為一門傳統的藝術,不冷反熱。在中國各年代,書法產生的不同字體皆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內涵,它們神韻美的藝術表現形式,皆能被現代的字體設計吸收。各種書法字體里,呈現為長方形的行書和楷書,是當代藝術字的原型,它們各具特色,形式各異,被大量運用在現代的字體設計當中;渾厚天成的隸書,易被分辨,極其適合現代字體設計里的傳統形式的表現;草書書體頗具線條美,行云流水,極富神韻,盡管它的視覺辨別性稍弱,但是依舊能夠在現代的字體設計里以圖像化文字形式使用。由書法的藝術表達形式看來,書法作品基本是由同種書體組成,且書體的選擇和運用亦是主觀性的抉擇。然而,各異的書體混合使用,亦是傳統書法常有的表現形式。
把不同的書體一起使用在一部作品,運用不一樣的表現形式去展現書法作品的神韻,這類將書體混合使用的方式在明代時極其普遍,明朝的宋克就經常使用這一創作方式,將行書與楷書或是行草與章草一同運用,倍受贊賞且仿效者不可勝數。就此看來,書法與現代字體藝術設計有著極大的關聯性。書法的藝術表現形式極大的影響了字體設計。大多展現在雕版印刷體、瓦當文、鳥篆文、青銅銘文等多種古代文的設計中,展現在多種現代字體設計與傳統藝術字的設計中。書法的前進推進了字體設計的發展。假若漢字文化是一顆枝葉繁茂的綠樹,字體設計和書法則是該樹上的葉子、花蕾、果脯。它們一同將漢字視作主干,通過不間斷的視覺開發,互相碰撞與滲透,形成了文化底蘊深厚的兩類藝術表現形式。
二、字體設計對書法的影響
書法作品中展現的字體設計,和中國傳統漢字文化的關系極為緊密。接下來就以字體設計如何影響書法來談談筆者的認識。漢字的傳統書形字體是種抽象設計與視覺化形,由象形入手,把握事物的重要特點,抽象與具象的巧妙結合。書法展現的字體設計是將書法的表現技巧與漢字的書形特征相結合而再次創新的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的書形字體吸收并發揚了草書的特征,持續地注入了新的元素,成為獨具特色的一種字體。文字學者將一個漢字的創造視為一種建造,既包含力學又包含美學。漢字的書形組成,基本是由“六書”的造字原理而成,我們就以漢字的書寫形態分析為主。在書寫方塊形狀的文字時,要得到完美的成果,最為重要的就是把握好漢字的結構均衡。在書法理論里,獨體字的結構處理尤為重要,因為其筆畫較少,需要把筆畫寫粗些。合體字的書寫,注重筆畫間距離的適當和勻稱。包括地載和天覆、推讓和橫擔。地載即是上方小下方大的關聯,比如:旦;天覆即是上方大下方小的關聯,比如:寧。推讓,即是左右互相伸縮的關聯;橫擔即是中間大兩頭小的關聯。字體設計中任一展現空間的構造,皆是經過對字體形狀大小的合理設定,實現既連貫而又有跳躍的設計。在這廣大的空間里,既能將字體化為一點,又能將這點連貫成線,線的接連重復又可形成面。字體即是借助這些要素進行編寫的。書法理論中有這樣一說法,“密不透風、疏能走馬”,每個字之間保持一定距離,行與行之間也保持一定距離,就整體看來,造型的夸張變形,文字的長短與大小變換,皆造就了書法作品的整體美感。
三、結語
在長遠悠久的歷史里,先人把中國的偉大文明和社會道德注入文字的書寫中;在書法的世界中,中國的文人將內在的精神文化融于書法之中,無論是弘大的宇宙哲理,還是個人的處世之道,皆化作靈動的筆墨意境,書法不但是技,是藝,更是一種道,尺幅天地,構造了國人的精神世界。在現代字體設計方面,日本對我國書法的探討與使用相對于我們較早,不過日本的設計者大多只是就書法的藝術形式來探尋可以利用的設計要素,我們可發現其許多的作品,以漢字或日語假名為形,借助于我國書法的藝術形式,并融入當代字體的構造觀念。由此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書法文化的獨特吸引力,感受到漢字在世界范圍內對字體設計的重大影響。字體設計注重書法的藝術,能更出色的展現字體設計的獨特吸引力,創作出既富有現代感又獨具民族風格的作品,迎合了大眾的審美觀念與需求。書法能夠利用字體設計這一平臺,令它所富含的中華傳統文化觀念以當代的精神風貌更完整的融進當今人們的文化生活里,讓它于當代的社會文化交流和傳播里的使用范圍變廣變寬。民族的即為世界的,書法與字體設計在相互碰撞、相互滲透中將得以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延佑.書法之美的本源與創新[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76~88.
[2]萬應均.漢字書寫與書法藝術 [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張又棟.書法字海.[M].北京:新時代出版社,1995.
[4] (瑞士)約翰尼斯#伊頓.設計與形態[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3.
[5]書法雜志編輯部.書法評論文集[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4.
[6]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 [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廖煒琳(1975.04-),男,江西新余人,本科,新余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主要為書法、國畫以及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