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勃拉姆斯早期創作的兩首藝術歌曲《星期日》《在看望愛人的路上》的藝術特色和演唱特點進行分析,深刻揭示勃拉姆斯藝術歌曲的內涵及演唱風格。
關鍵詞:勃拉姆斯;藝術歌曲
勃拉姆斯是十九世紀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是繼舒伯特、舒曼之后又一位偉大的藝術歌曲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旋律優美、結構清晰、織體豐富。他喜歡以愛情、家鄉、自然風光、懷念、死亡為主題,作品主要表現內省、含蓄的感情,大多具有濃厚的德國民歌色彩。
勃拉姆斯早期的藝術歌曲多以民歌分節歌的形式出現,作品充滿了樂觀、爽朗的情緒,歌曲的旋律多以民歌中淳樸的自然音階為主,歌詞大都選用德國民間歌詞。歌曲《星期日》、《在探望愛人的路上》都是勃拉姆斯這一時期的作品。作為聲樂表演者和教育者的筆者將這兩首作品的藝術特色進行分析,并將自己的演唱體會加以總結,希望可以幫助聲樂學習者更好的了解、詮釋勃拉姆斯藝術歌曲。
一、 兩首作品的藝術特色
1.優美的歌詞
《星期日》歌詞選自烏蘭德所寫民歌素材。某個禮拜日,小伙子站在教堂門口,滿懷期望的張望著:“有整個星期不曾看見我美麗心愛的好姑娘,我只在那一個星期日在教堂門口看見她;美麗可愛的好姑娘,愿上帝祝福我,和她今天相見!我整個星期不能忘記那微笑的印象,我就在那一個星期日,看見她去教堂,美麗可愛的好姑娘,愿上帝,祝福我,和她今天相見!”小伙子對姑娘一見鐘情,為她美麗的微笑深深著迷,一周后,他又來到了教堂前,祈求能夠和姑娘相見。同樣是以男青年為第一人稱、描寫愛情的歌曲《在探望愛人的路上》歌詞選自波西米亞民歌,描寫男青年趁著月色去探望自己的愛人,他邊大步前行邊傾訴:“看明月多皎潔,那我也就必須去看望我愛人,她近況如何?她一定在焦急,她一定在生氣,她一定永世再不愿見我!那月亮已下沉,我大步趕路程,不讓別人拐走我親愛的人。小鴿子,你叫吧,微風,你吹吧,不讓別人拐走我親愛的人。”月色朗朗,小伙子要去見自己心愛的姑娘,他焦急趕路,內心充滿擔憂,一刻不愿停留。
2.音樂結構形式和內容
勃拉姆斯在創作藝術歌曲時,常根據歌詞和歌曲情緒來安排曲式結構,這些歌曲結構比較簡單,多采用一段、二段式的常規分節歌,或是變化分節歌。《星期日》使用G大調表現情竇初開的小伙子祈盼再次看到那一見鐘情的姑娘的熱情,而《去看望愛人的路上》采用g小調來表達去赴約會的小伙子邊趕路邊擔心愛人責怪的心情。這兩首作品都是單樂段結構的分節歌,各段結尾處采用了疊歌的形式。兩首作品內容簡潔、結構規整,旋律舒展,歌曲都采用弱起的3/4拍,加強了旋律的抒情性,同時也體現了作曲家性格中爽朗的一面。
勃拉姆斯在藝術歌曲創作中,經常運用節奏的變化來強化情感,例如附點節奏、三連音、切分音、重音移位等節奏的變化使用。作曲家在這兩首作品中主要使用了附點節奏和重音移位。附點節奏是《去看望愛人的路上》演唱部分的基本節奏,用以強化青年焦急的情緒,而《星期日》的變化節奏多用在鋼琴伴奏部分,間奏處左手切分音與右手附點音符的節奏錯位,原有的節拍韻律被改變,音樂流動性增強,音樂形象變得更加生動。
多樣的旋律是勃拉姆斯豐富音樂的又一手法,他的藝術歌曲大都旋律舒展,旋律起伏與語言的走向緊密結合,準確地表達各種情緒。《星期日》段尾處,勃拉姆斯運用九度、八度大跳,增強音樂推動力,將情緒推向高潮,讓愛的祈盼更加充分。《在看望愛人的路上》每句句尾旋律運用下行音調,很貼切地表達了小伙子對愛情的憂慮。
3.歌唱性的伴奏
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鋼琴聲部變化不一,與歌唱聲部緊密結合,融為一體。這些歌曲的鋼琴聲部極高的藝術性,鋼琴聲部超越了從屬的地位,但又不會搶歌唱聲部的風頭,喧賓奪主。這兩首作品都沒有前奏,主體部分的鋼琴聲部和聲運用新穎、織體編排豐富。兩首歌曲的前段部分鋼琴聲部作為依托一直持續低音保持旋律的流動,而在后段部分運用節奏的錯位,將情緒推向高潮,尾奏部分和聲織體更加豐富,歌曲的意境得到衍生,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尤其是《在看望愛人的路上》這首作品的鋼琴聲部可以單獨作為圓舞曲在音樂會中彈奏。
二、準確演繹作品
這兩首藝術歌曲篇幅都比較短小,但從某種意義上講比歌劇要顯得精致,它要求歌唱者的聲樂技術運用規范,德語發音標準,音色處理細膩,要具備很高的藝術修養。
1.力度表現恰當
藝術歌曲對于力度控制的要求極其嚴格,這兩首作品篇幅短小,抒情性強,沒有強烈的力度對比,演唱者在演唱時要用半聲演唱,控制好力度,避免戲劇性的表現和過度的力度對比。《星期日》是小伙子盼望見到愛人的祈禱,屬于內心獨白,演唱時要盡量營造寧靜的意境,尤其是各段尾處音程跨度較大,演唱者要用沉穩而流動的呼吸,保持聲音的連貫性,不能打破音樂的內在特征。《在看望愛人的路上》整曲的表情符號為優雅地,表現趕赴約會的小伙子害怕愛人責怪的憂慮,作品各段出現兩個漸強符號,這里的情緒是憂慮而不是興奮,對于漸強的理解要適當。第二句標記animato(活躍的),力度比前一句稍強,可以處理為mp(中弱),因此二句末的漸強部分處理比第一句稍強些,語調有所增強,情緒有所變化。
2.德語發音標準
勃拉姆斯早期創作的藝術歌曲歌詞大都選自德國民間詩歌,在創作歌曲是,勃拉姆斯十分注重旋律的走向與歌詞韻律的契合,所以演唱者在演唱勃拉姆斯藝術歌曲前要先對德語的發音特點、音調、語勢進行一定的了解和學習。德語單詞的特點是多輔音,演唱德語歌曲時,在意大利語注重元音的基礎上,要注意輔音的發音,元音純正,并且準確落在拍子上,輔音短促、清晰,這樣德語歌曲的韻味便充分展現。例如:“leibchen”(親愛的)、“ich”(我)。在演唱這兩首作品前,筆者建議大家先朗讀歌詞,先一個詞一個詞讀,一句一句讀,然后一段的讀,讀準讀通順,理解歌詞內涵后,才可以演唱,尤其是初學者,在演唱過程中要注意不可以在一個詞的中間換氣。
3.音色處理細膩
勃拉姆斯早期藝術歌曲具有很強的民歌氣息,旋律樸素、親切,演唱時音色大都要求比較柔和,但也要根據歌曲的內容、人物的情緒要求來處理。這兩首藝術歌曲的主題都是描寫愛情,但主人公的情緒卻有區別,所以要求演唱者的音色處理也有所不同。《星期日》的主人公是情竇初開的小伙子,曲子在G大調上,詞語間充滿柔情蜜意,演唱時音色稍明亮但又不失柔情。《在看望愛人的路上》里熱戀中的青年焦急的行走在看望愛人的路上,他滿懷熱情卻十分憂慮,全曲屬g 小調,演唱時音色稍暗淡、卻不失優雅。
勃拉姆斯藝術歌曲是十九世紀德奧藝術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作品被各音樂院校聲樂專業選為必唱曲目。了解勃拉姆斯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作品風格,以及演唱要點,是一個演唱者必須完成的工作,這樣才能實現完美的演繹勃拉姆斯藝術歌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尚家驤.歐洲古典抒情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2] 孫會玲.談勃拉姆斯藝術歌曲的演唱[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1).
[3] 王厚誼.論勃拉姆斯藝術歌曲的音樂創作風格[J].藝術百家,2007(04).
[4] 梁晶.高等音樂院校聲樂專業德語語音教學初探[J].樂府新聲,1998(1).
[5] 孫會玲.勃拉姆斯藝術歌曲與民族民間音樂[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1999(3).
(作者單位:山西省運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