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文是指所指稱的兩個事物的語義關系可以互相交換。從結構和語義上可以分成不同種類,文章對互文及其特點進行一些考量。
關鍵詞:互文;分析
一、互文的定義
互文是指為了避免行文的平板單調或適應字數的限制,把一個意思比較復雜的語句有意識地分成兩個或三個形式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使這兩個或三個語句的意義內容具有彼此隱含、彼此滲透相互呼應、相互補充的關系。王希杰在《漢語修辭學》中給出這樣的定義:“互文,指的是兩個短語或句子中,語義必須互相補充、互相拼合。它同合掌正好相反。”作為一種修辭格,它所指稱的兩個事物的語義關系是可以互相交換的。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
這里的語義關系有兩種,即顯性和隱性。
顯性關系是指:
(秦時+明月)+(漢時+關)
(叫囂+東西)+(隳突+南北)
隱性關系是指:
(秦時+關)+(漢時+明月)
(叫囂+南北)+(隳突+東西)
而整個句子的語義關系是隱性和顯性關系的總和,兩句詩應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在東西南北四處叫囂和隳突。
二、互文的分類
1.結構上,互文可以分為句內互文、對句互文和多句互文。
(1)句內互文是指一個句子內部的互文。如: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第一句“煙”和“月”、“寒水”和“沙”互補,即“煙霧和月色籠罩著寒涼的江水和沙地”。第二句“主人”和“客”、“下馬”和“在船”互補,即“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上了船”。
(2)對句互文是指表現為對偶句式的互文。如: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戰國策·趙策四》)
第一句“花徑”與“蓬門”、“緣客掃”與“為君開”互補,即“花徑不曾緣客掃, 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緣客開,今始為君開。”第二句“當窗”與“對鏡”、“理云鬢”與“貼花黃”互補,即“當窗對鏡理云鬢、貼花黃。”第三句“枝枝”與“葉葉”、“相覆蓋”與“相交通”互補,即“枝枝葉葉相覆蓋、相交通。”第四句,“位尊”與“奉厚”、“無功”與“無勞”互補,即“位尊奉厚而無功無勞。”
(3)多句互文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之間的互文現象。如: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杜牧《阿房宮賦》)
這里 “燕趙”、“ 韓魏”和“齊楚”互補,“收藏”、“ 經營”與“精英”互補,即“燕趙、韓魏、齊楚這幾個國家的收藏、經營和精英。”
2.語義上,互文可以分為同義互文和正反互文。
(1)同義互文是指在同一語言環境中,為了避免語句的重復而使用同義詞的一種修辭方式。如:
“將炙啖朱亥, 持觴勸侯贏。”(李白《俠客行》)
“時維九月, 序屬三秋。”(王勃《滕王閣序》)
第一句“將”和“持”是同義詞,都是“拿著、捧著”的意思;第二句“九月”和“三秋”也是同義詞。為了使語句生動,因而采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同一個意思。
(2)正反互文是指,有兩個同類事物,每個事物都可以從正反兩個角度去表示,其中一個事物從正面角度去表述,另一個事物從反面角度去表述。如:
“楚子使丹然簡上國之兵于宗丘,……使屈罷簡東國之兵于召陵,亦如之。”(《左轉·召公十四年》)
楊樹達按:“杜注云: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孔疏云:以水皆東流,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西為上則東為下,下言東則此是西,互相見也。”
也就是說,“上國”就是指“西國”,“東國”就是指“下國”。
三、互文的特點
互文的主要特點就是在語法和語義上互相補足,互相解釋。
一方面,互文的前后次序可以顛倒。如“南轅北轍”從理論上講可以說成“北轅南轍”,“南腔北調”可以說成“北腔南調”。
另一方面,互文也是一種構詞格式。如“南來北往”中“南”和“北”就是一種互文的手法,指從四面八方來,到四面八方去。再如“千軍萬馬、東勞西燕”等。
四、互文的修辭功能
首先,互文可以使語句簡潔精練。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若說成“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緣客開,今始為君開。”則顯得啰嗦。
其次,互文可以避免句子單調。如“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禮記·中庸》)這里實際上為了避免單調而省略了兩句,補充完整應是“吾說夏禮,(有杞存焉,)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宋不足征也)。”
再次,互文還可以將兩個句子聯結成一個整體。“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古詩十九首》)這兩個短句實際上可以聯結成一個句子,即“青青郁郁的河畔草和園中柳”。
最后,互文適應詩歌文體限制字數的要求。如“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漢樂府《戰城南》)若寫成“戰城南死城南,戰郭北死郭北”,就違背了詩歌的格式要求。
參考文獻:
[1]楊樹達. 漢文文言修辭學[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王希杰.漢語修辭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李世明.古詩文中的“互文”探析[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8).
(作者簡介:黃存芳(1989-),女,江蘇揚州人,揚州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