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茅盾是現當代著名文學家,他的著名文學作品《子夜》通過人物分析,形象地塑造了30年代中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是殖民地化的現代中國當時都市的縮影,通過對吳蓀甫、趙伯韜、屠維岳、林佩瑤等一系列人物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對30年代社會生活進行了全方位深入的剖析。
關鍵詞:《子夜》作品;人物分析;吳老太爺
1933年1月,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這部小說以1930年的上海為背景,通過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遭遇,展示出30年代初中國急劇變化的社會風貌。作家通過對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描寫,準確地把握了30年代社會各階級、各階層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命運及其歷史中的糾葛,完整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豐富而復雜的社會面貌。
一、吳蓀甫分析
作為《子夜》的主人公,吳蓀甫是現代文學人物畫廊中最早出現的民族資本家的典型,是一個野心勃勃、剛毅果斷、具有冒險精神和宏偉理想的實業家。他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又曾游歷歐美,投身工業界后,開辦了裕華絲廠并組織了益中信托公司。他的理想是獨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民族工業的王國。因此,他意圖擺脫帝國主義勢力的鉗制,不斷與以趙伯韜為代表的買辦資產階級作斗爭,從這方面看,他的愿望也是中華民族解放的要求,要建立強有力的政府才能保證和平的政治局面,維護民族工業的發展。但是,帝國主義過于強大的勢力決定了吳蓀甫的斗爭是軟弱的。為了在投機證券市場上發一筆財,他會與趙伯韜合作,當處在斗爭的不利地位時,就開始動搖,尋求妥協。這都說明他不可能完成反對帝國主義的使命,他的愿望是無法實現的。同時,他還具有剝削階級的普遍特征,當自己的交易所中蒙受了損失時,就設法將之轉嫁到工人身上,拼命延長工時,克扣工資,榨取工人血汗,并使用收買工賊、勾結警探等手段鎮壓工人運動,足見他的心狠手辣與色厲內荏。在家庭生活中,吳蓀甫也是一個失敗者,由于他的自私專橫,親人們都疏離他,他感受不到真正的家庭溫暖。最后,他在農民暴動、工人斗爭和公債市場競爭這三條火線上的拼殺,都以失敗告終。他的悲劇道路深刻提示了中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和他們的歷史命運。
二、趙伯韜與屠維岳分析
他在《子夜》中是作為吳蓀甫的對立形象而出現,是買辦資本家的典型。他以美國金融資本家為后臺,有國民黨政府作靠山,趾高氣揚,老奸巨猾,慣于制造謠言,興風作浪。他能控制民族工業,操縱股票行情,成為公債市場上的“黑手”。在與吳蓀甫的斗爭中,他很少親自露面,給人詭譎的感覺,卻暗地里扶持新軍閥,利用眼線,致使吳蓀甫及其資本家相繼破產,還宣稱“中國辦工業沒有外國人幫助是虎頭蛇尾”。在私生活上,他不僅扒進各種公債,也扒進各式各樣的女人。
屠維岳——與吳蓀甫一樣出身于封建世家,父輩與吳府是世交,因為家道中落,由吳老太爺推薦到裕華絲廠做小職員,成了吳蓀甫的下屬。剛開始,吳蓀甫并沒有注意到他的存在。一次工潮使得以在頂頭上司面前侃侃而談,他的機警干練受到了吳蓀甫的賞識,提拔做了工頭。當工人罷工時,他就利用打時罷工委員會的工賊轉移視線,同時勾結鄰近工人統一行動,用武力強迫工人上工,派巡警抓走地下黨員,指揮流氓、打手在工人中間制造白色恐怖。倔強、陰沉、膽大心細都是他性格的主要特點,這在同類描寫資本家走狗的形象中,是不多見的。可惜,盡管他機關算盡,也只能一時奏效,愈演愈烈的工潮仍是沖破了一切,他與吳蓀甫一樣,成為了失敗者。
三、其他人物分析
曾滄海——吳蓀甫的舅父,雙橋鎮的地主、老鄉紳。初雇農們稱為曾剝皮。他貪財、吝嗇、虛偽、愚蠢,為滿足私欲納的小老婆竟與兒子通奸,使他惱羞成怒。在農民暴動面前又驚慌失措,只顧得收拾細軟,塞上田契借據,慌忙開溜,終被復仇的農民捉住,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林佩瑤——吳蓀甫的妻子。大家閨秀出身,曾受五四新思想的熏陶,憧憬自由,幻想著俊偉英武的騎士與王子。與吳蓀甫的婚姻并不符合她的想象,雖然物質上是富裕的,精神上卻得不到丈夫的關愛。
吳老太爺——吳蓀甫的父親。早年曾是維新黨,后因騎馬跌傷了腿,就蟄居鄉間,25年未跨出書齋半步,終日捧著《太上感應篇》,視同珍寶,遵照封建教條安度余生。不料農民革命運動的興起使他只能逃到上海的兒子處尋求庇護。
林佩珊——林佩瑤的妹妹,年僅16歲的美貌少女。她享受著富有的物質生活,卻精神空虛,迷戀庸俗的愛情,先后與浪漫詩人范博文等談戀愛都沒有成功,當姐姐勸說她選擇時,她因為姐姐婚姻的單調乏味而拒絕,繼續追求自己的享受生活。
張素素——吳蓀甫的表妹。開始她也熱衷于混跡吳府小客廳,過著庸俗無聊的生活。后來,經歷“五卅”運動,又被追求者們遺棄,她才決定離開狹窄的充滿霉氣的吳府客廳,然而她也沒有找到自己的真正出格。
李玉亭——為吳蓀甫、趙伯韜等人效勞的資產階級教授。他視“資本家非有利潤不可”為天經地義,積極為吳、趙等人奔走,賣力地為他們解決糾紛,是一個典型的和事佬。他對于工人的革命浪潮也是恨之入骨,卻又無力彌補自己階級內部的缺陷,終日只能懦弱地哀嘆。
杜竹齋——吳蓀甫的姐夫。他是一個金融界的巨頭,性格多疑,既沒有吳蓀甫的膽魄,也不如趙伯韜爽快。只貪圖一時利益,在吳也趙決戰的最后時刻,沒有幫助自己的親戚,反而倒戈相向,加速了吳蓀甫的破產。
總之,《子夜》通過對人物的刻畫描寫,再現了當時的社會內容,是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歷史時期的命運轉折期,當時的列強入侵和軍閥混戰使廣大人民群眾如同生活在漫長的子夜中。“子夜”,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但是雖然黑暗,離光明的到來已經不遠了。作者把這部小說題名為“子夜”,一方面寓含著黑暗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生活,另一方面也寓含著中國人民即將走過子夜的黑暗,迎來光明。
(作者簡介:朱海泉(1991-),男,漢族,吉林通榆人,東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系本科2010級學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