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大學生求職過程中,面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面試官主要考察求職者哪些方面?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又該如何有針對性的做好準備?許多專家學者都曾從各個角度予以分析和解答,然而,筆者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讀本《弟子規》 早已給出答案,因此,從外在形象、語言表達及內在品質三個方面予以總結及詮釋。
關鍵詞:弟子規;外在形象; 語言表達; 內在品質;啟迪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范。《弟子規》中的“弟子”所指的是學生,也可以泛指每個人。因為“人活到老,學到老”,既然一生都在學習,理所當然就是學生,而且我們都是圣賢人的學生。“規”就是規范和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和規范。
《弟子規》共包含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及余力學文。簡言之,這本書就是教我們如何做一位真誠、善良和美麗的人。針對大學生的求職面試而言,筆者依據《弟子規》總結了三個方面的提醒和建議。
一、外在形象
當求職者進入面試場地時,通常給考官留下的第一印象不是聽覺語言,而是視覺形象。儀容、服飾及舉止是決定考官第一印象的首要因素。
《弟子規》中的“謹”部分提到: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書中分別從帽子、紐扣、鞋襪、衣服、走、站、拜、坐等方面提醒并啟迪面試者的外在形象應得體、端莊。
二、語言表達
當外在形象留給面試官良好的初步印象后,語言表達則是與面試官進行良好溝通的關鍵因素。
《弟子規》中的“信”部分提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 ,切戒之;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書中分別從語言表達的內容、方式、態度、音量及語速等方面予以提醒面試者的語言表達應有據、精簡。
三、內在品質
在整個面試過程中,面試官不僅要通過視覺和聽覺來考察初出校園的求職大學生,而且還會通過內心來全面感受求職者的內在品質。生活中的許多實例證明,內在品質是求職成功的決定因素。
《弟子規》中的“總序”部分提到:首孝悌,次謹信;
“入則孝”部分提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出則弟”部分提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謹”部分提到: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信”部分提到: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泛愛眾”部分提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 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親仁”部分提到: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余力學文”部分提到:非圣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
八個部分分別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義及君仁臣忠四個方面,啟迪大學生不僅要自愛:謹而有信、謙虛從容、不卑不亢及追求美好,更要愛人:家人、長輩、同事及仁者。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都被譽為“禮儀之邦”,論語曾提出“不學禮,無以立”;孔子以儒家經典《詩》《書》《禮》《易》為教材,教導我們:“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禮樂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上層建筑之一。為什么“禮”備受我們老祖宗重視和推崇?筆者認為,有“禮”國家才會有序、和諧與發展,個人才會盡孝、明理與成長。
因此,《弟子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讀本,作為禮儀與規范的價值導向,不僅啟迪當代大學生在職場面試的應有表現,更是指引收獲美麗人生的智慧方向!
參考文獻:
[1]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 卷[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 [美](羅伯特費爾德曼.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M]. 蘇彥捷譯. 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7.
[3][美]杜維明. 儒家傳統與文明對話[M]. 彭國翔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
[4] 杜志清, 田秀云. 對儒家理想人格的思考[J]. 河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4).
(作者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校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