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闡示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面臨的挑戰,繼而分析公共英語教學的職業化是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方向。為了實現這一革新方向,我們就應該重塑對語言的認知,并且創新語言教學的理念,不再以知識傳授為唯一目的,而是以語言的傳授、興趣激發與自我思考三個相互依存的方面為新的方向。
關鍵詞:大專英語教學; 革新; 語言思維
隨著國際化在我國的不斷深入以及高校不斷擴招,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下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諸如:(1)入學新生英語水平層次不一,難以順利通過二、三級英語考試; (2)多媒體外語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卻沒有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職業英語應用能力要求日益加強。因此,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產生了:如何構建以職業英語技能訓練為導向的英語教學模式。
一、從形式上實現公共英語教學職業化
所謂職業英語教學模式就是為學生的專業以及即將從事的職業服務的英語教學模式。因此除了語言技能的訓練以外,還應該用英語開設知識性和職業性課程,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擇業需求。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認清:一是教學對象的差異,這不是針對英語專業學生,而是面向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二是教學目標的差異,不是僅以提高語言技能為目的,而是以提升學生的職業英語應用為主要目的;三是教學內容的轉變,不是只開設語言文學類型方面的課程,而是開設與學生專業就業要求相適應的英語課程,比如可以為旅游管理學生開設旅游英語課程等等。
職業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從多方面著手。首先,教材編寫形式的轉變:在教材編寫方面,從國家教育部到各個學校或出版部門,一直希望能夠編寫出經典實用的高職英語教材,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教材。這導致了一些教師們不情愿更換教材,但是,目前人類正處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同時用人單位也對高職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便出現了一個新的教材編寫的觀念,也就是變靜態的教材為動態的教材。將以往以語言技能訓練作為中心任務的教材向滿足不同職業需求的職業英語轉變,逐步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新理念。再則,課程設置形式的轉變:目前,高職院校依然以語言知識的學習為主,已通過等級考試為最終要求,課程依然以傳統語言教學方式為主。但職業英語要求我們應采用多元化的授課形式,把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實踐應用和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起來。諸如視聽課程就可以由學生自主學習,實行零課時設置,口語課程可以是學生自主話題練習和教師輔導相結合,一些知識性課程可以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優化組合注重教學過程的管理與注重教學結果的考核兩大形式,大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總之,高職英語教學必須建立在對職業需求、教材、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的整體認知上,脫離了整體的英語教學改革,既不可能深刻,亦不可能徹底。
二、從語言認知上實現公共英語教學職業化
語言的本質是交際。那么實現不同語言使用者之間的交際,首先就要明確語言的本質。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英語這一交際工具,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應用這一工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從而成為一名綜合型人才。不可否認,在學習英語的基礎階段,也就是在中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確實就應該放在學習和掌握語言本身,因為不了解英語的基本使用規則和相當數量的詞匯,就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然而,對于我國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來說,英語教學僅僅立足于語言工具論的基礎上,是根本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的。教師不能要求學生終生學習語言,但需從思維的層面上讓學生重新認識語言,走出學習語言就是語法,就是考試的傳統觀念。學習語言,尤其是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英語是實現語言的本質——交際,是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以便在就業競爭中凸顯自己的優勢。
三、從教學理念的更新實現公共英語教學職業化
在高職教育中,絕大多數學生都以經歷過長期的英語系統學習,但對英語的應用能力依然差強人意。在高職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習中,如果教師依然還是沿用中小學英語教學的理念,顯然是無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有所提升。故而,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新配置教學內容,要一分為三,英語語言知識傳授占三分之一,激發學生興趣及引導學習占三分之一,職業英語應用占三分之一。首先,更新教師自己的語言認知觀念,所有的教都是為了學生的用。所以,注重職業英語的導入,實現公共英語教學與學生專業應用相結合就勢在必行。其次,對于教學手段也應更新。在高職院校中,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不再主要依賴一些趣味性的手段,而是通過喚起學生內在的學習激情來加以實現,然學生明白學而有用。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英語的學習將極大有助于他們的就業與自我提升。從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
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改革不單單是以上幾方面,公共英語教學職業化能極大改善高職學生目前對英語學習的疲乏狀態。然而革新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需要多方努力方能實現。
參考文獻:
[1]張杰.語言全球化:一體化與多元化[J].外國語, 2002(6).
[2]辭海(縮印本)[Z].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0.
[3] M. Heidegger.Poetry, Language, Thought[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1.
[4]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5]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利哈喬夫.藝術與科學(兩種思維)《文學中的規律性與反規律性》[J].《俄羅斯文學》,圣彼得堡, 1992(2),列寧格勒, 1990(1).
(作者簡介:盧 虹(1984.07-),女,四川遂寧人,助教,文學學士,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從事英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