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新形勢下文化館(站)干部隊伍建設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現實的需要。一方面簡要闡述了文化館(站)干部隊伍的地位和作用,同時針對當前各地文化館(站)干部隊伍建設存在的不足,就如何進一步加強文化館(站)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了對策思考。
關鍵詞:文化館(站);隊伍建設 ;對策思考
文化館(站)干部隊伍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骨干力量。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文化館(站)干部隊伍建設,更好地促進文化為民和文化惠民,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文化館(站)干部隊伍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館(站)干部通過以文化人、以文樂人、以文育人、以文富人的成功實踐,不僅滿足了農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要,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幸福指數,而且還直接為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農村文化陣地的建設者和管理者
一方面,文化館(站)干部隊伍以勤勉的工作和出色的業績,贏得了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重視,促使各級政府舍得在硬件設施上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同時,通過開展“百企聯百村,共建新農村”、“社企聯姻、文化互動”等活動,主動出擊,多方爭取,廣泛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文化陣地的共建共享,取得了很好成效。另一方面,作為農村文化陣地的主要管理者,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能始終堅持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原則,積極探索基層文化陣地免費開放長效管理機制,真正把農村文化陣地建成了群眾求知、求樂、求健、求美的精神家園。
(二)農村文化活動的策劃者和實施者
要把農村文化活動搞得紅紅火火,引人注目,受人喜愛,就離不開策劃,好的策劃方案是大腦里迸發出的智慧火花,是活動得以順利實施的“劇本”和“規范”。在近幾年的工作實踐中,各地的文化館(站)干部隊伍以過硬的職業素質、務實的工作態度和敢想敢干的創新精神,成功策劃實施了無數富有時代氣息和區域特色的農村文化活動。如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新農村嘉年華”、景寧縣“三月三”畬族歌會、嵊州市“相約越鄉”全國越劇票友大賽、慶元縣“月山春晚”等等。
(三)農村文化隊伍的組織者和輔導者
農村文化隊伍包括各級各類文體團隊和村級文化管理員隊伍,這支隊伍數量龐大,結構復雜,門類繁多,雖然工作熱情高,參與性強,但綜合素質參差不齊,需要文化館(站)干部隊伍去加以正確的組織、引導和管理。一方面,通過抓骨干、抓活動,積極支持和引導文體團隊的創建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形式多樣、富有實效的輔導培訓,大大提高了農村文化隊伍的管理能力、策劃能力和藝術水平。
(四)農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和傳承者
這些年來,各地文化館(站)干部以強烈的文化責任擔當,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文化遺產的普查和保護工作,發掘發現和搜集整理了數量可觀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五)農村文化產品的播種者和生產者
各地文化館(站)干部以“種文化”、“送文化”、“育文化”為抓手,緊扣時代脈搏,深入采風、潛心創作,生產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群眾文化精品。如浙江省慈溪市的器樂合奏《越·瓷風》、寧波北侖區的歌曲《江南青青竹》、紹興縣的蓮花落小戲《一只紅木箱》、諸暨市的小戲《南瓜變奏曲》、長興縣的舞蹈《蠶匾上的婚禮》、鎮海區的舞蹈《九龍柱》等。先后榮獲了全國“群星獎”和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榮譽,充分體現了文化館(站)干部隊伍的整體創作實力和藝術水準。
二、文化館(站)干部隊伍建設存在的不足
(一)隊伍整體結構有待于進一步優化
科學合理的隊伍結構是確保隊伍活力充盈、常盛不衰的關鍵因素。就目前情況看,各地文化館(站)專業干部隊伍從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專業結構等方面分析,還存在著年齡偏大、管理人員偏多、高學歷低水平、專業人才布局不均勻等不合理現象。
(二)人才流動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就外部環境而言,客觀上人事主管部門把關過緊,導致文化主管部門缺乏主動權和發言權,想進的進不來,想出的出不去,特別是鄉鎮(街道)文化站干部公開招考,常常是有文藝特長的過不了“筆試關”,過得了“筆試關”的過不了“面試關”,導致新招考的文化員在綜合素質上存在缺陷。同時,少數地區還以文化站干部屬定向招錄為由,規定文化員只能在文化站之間流動,導致許多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優秀文化站干部無法進入文化館和圖書館舒展才華。從內部因素來看,也還存在優秀的上不去、平庸的下不來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會干事、能干事干部的積極性。
(三)人員兼職現象有待于進一步改進
文化館(站)作為群眾文化工作的“龍頭”,直接承擔著組織指導基層文化工作、服務基層群眾的重任,工作量大面廣。但從現狀看,干部兼職現象十分突出,聲樂干部兼戲劇、美術干部兼攝影、文化站長兼鄉鎮黨政辦主任、文化員兼計生干部等等,五花八門,很大程度上牽制了農村文化工作的蓬勃開展。
(四)創先爭優意識有待于進一步增強
一些文化館(站)專業干部工作缺乏激情,事業性、責任性、創造性不夠強,管理措施、活動載體、輔導方式、工作手段跟不上高速發展的時代步伐,品牌意識、精品意識、創先爭優意識欠缺。
三、加強文化館(站)干部隊伍建設的對策思考
(一)切實強化制度創新,不斷增強隊伍的調控力和執行力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如何增強文化館(站)干部隊伍的調控力和執行力,使之更好地擔負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任,已成為當務之急。一要創新競爭激勵機制。一方面,要按照“平時與定期、定性與定量、領導與群眾、內部與外部、總體與單項”相結合的原則,健全完善考核獎懲、榮譽認定等激勵機制,并將考核結果作為獎懲、培養和使用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重大活動項目責任包干制、重大業務活動單項考核制、突出貢獻特別獎勵制等,努力讓干部隊伍在思想上樹立起一種緊迫感、危機感和成就感。二要創新引進退出機制。要不斷更新用人觀念,加快完善人才引進政策、推薦選拔程序和人才代理、柔性流動等制度,采取團隊集體引進、核心人才引進、項目開發引進等多種方式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優秀專業人才,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智力保障。同時,要積極探索建立具有較強“剛性”的優勝劣汰制,從制度上保證“能下能出”的實現,真正體現“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從而達到優化隊伍結構,激發隊伍活力,提高隊伍素質的目的。三要創新評價發現機制。要改進人才評價方式,拓寬人才評價渠道,把評價人才和發現人才結合起來,堅持在實踐中識別人才、發現人才、挖掘人才。要探索實施文化館(站)干部職業資格制度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制度。
(二)切實強化教育引導,不斷增強隊伍的創造力和服務力
要實現“文化為民、文化惠民”的目標,必須有一支肯于奉獻、勇于堅守、善于戰斗的文化專業干部隊伍作依托。一是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如果干部隊伍沒有一種樂于奉獻、甘于淡泊的敬業精神和人格操守,農村文化事業就會缺少生機活力。因此,只有通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常組織開展事業性、責任性教育活動,才能使文化館(站)干部真正成為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傳播者和實踐者。二是加強工作作風建設。文化館(站)干部不僅要主動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甘心拜群眾為師,推動“文化進社區”、“文化到農家”、“文化低保”等活動的經常化,而且要不斷創新繁榮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形式和載體,努力讓廣大農民群眾在富起來的同時盡快樂起來。三是加強自身能力建設。要積極推出實施文化館(站)干部業務技能“分層面定期大比武”工作,探索實施文化館(站)干部隊伍“服務之星”、“管理之星”、“策劃之星”、“創作之星”、“才藝之星”、“輔導之星”和“典型活動案例”、“典型策劃方案”、“典型輔導成果”等系列榮譽評比活動,不斷激發文化館(站)干部挑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積極性。
(三)切實強化開發培養,不斷增強隊伍的競爭力和后續力
文化館(站)干部隊伍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從造就領軍人物、壯大骨干力量、培養后備梯隊等方面抓起。一要努力造就領軍人物。文化館(站)要想有作為、有成果,出精品、出亮點,就必須通過引進、培育、扶植等手段,全力鍛造出幾位領軍人才、拔尖人才來,這樣,既可作追兵,又可作標兵,還能引領一方、帶動一批。二要著力壯大骨干力量。要拓寬視野,不拘一格抓好骨干力量的開發和培養工作。老骨干要解放思想,放開手腳,以老帶新;新骨干要抓住機遇,主動求教,不斷上進。同時,對一些特殊崗位的骨干人才要通過實施“綠色通道”制度及時加以引進。三要注重培養后備梯隊。一方面,要積極推行實踐培養手段,通過崗位交流、上掛下派、定向培訓、在職進修和名師“傳、幫、帶”等多種途徑,讓年紀輕、文化高、接受能力強的在職干部在學習和實踐中鍛煉成長。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專業院團改革中分流的年輕演藝人員投身文化館(站)工作,直接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一線實踐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金庚初,戴言,黃杭娟.浙江省農村文化隊伍素質提升工程輔導教材[J].浙江省文化廳內部資料,2007(11).
[2]周 航,王全吉.浙江百鎮綜合文化站發展研究[M].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7).
[3]王全吉,周 航,金才漢.浙江改革開放30年群眾文化實踐研究[M].杭州出版社,2010.
[4]《浙江省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11)》浙江省文化廳編印。
(作者單位:嵊州市三江街道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