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中國畫教學中,白描課程擔當的不僅僅是訓練基礎“筆力”,同時還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畫用線意識;并以此培養學生藝術思維,學會對藝術規律的大膽探索,從而提高學生藝術涵養。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要求無形中有所增加,根據教學經驗總結出在該課程中宜結合多看、多畫、多思三個方面進行具體教學。
關鍵詞:中國畫;白描;教學
白描作為中國畫基礎課程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它關系到學生對中國畫的正確認識以及藝術品格的形成。看似單純的線條實則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底蘊。教師不單只教給學生手上功夫,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中國畫的審美精神和中國文化精神的理解認知。因此,在白描課程教學中有三個方面可供參考。
一、多看
引導學生品析經典作品,品味作品內涵,分析局部細節。首先應幫助學生在意識形態上形成準確的定位,不能被一些普通的作品誤導,養成偏激的學習理念和方法。雖說是技法課程還是首先應該在意識上有正確的定位。在教學過程中先應用多媒體教學,從分析具體經典作品作為切入點,在講解白描技法的同時,又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擁有研讀作品的方法。尤其要闡釋清楚描里的線不僅是用來塑造物象的輪廓,更要體現出物象自身所特有的質感、動感和量感。線之所以成為中國畫的“骨架”,這與線條自身所具有的抽象性美感息息相關。線的曲折、盤旋、往復、疏散等節奏變化,可以帶給人們視覺感受上的愉悅,喚起觀者對現實生活中各種物象形態美的聯想。法國藝術家保羅克利曾說:“畫畫就是牽著一根線條去散步。”即在線條的書寫過程中,作者可以通過線條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來宣泄情感,抒發意趣,傾注思想??梢?,線的作用和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其表現力也是無限的。這些基本觀念都應在教學中分析經典作品的同時傳達給學生。以此培養學生提高眼界,讓“手感”和“視感”有一定的距離,擁有“眼高手低”才能提升學習興趣,帶動學習熱情。并且,本教學環節還應拓寬學生思維,在橫向畫種上結合對比分析的方式認識線描和線性素描之間的區別,以此突顯白描的本質、特征和優勢。本過程也是磨練學生眼光的必然過程,手是聽命于眼而活動的,如若舍眼而練手,就是忘本逐末。
二、多畫
在此之前有一個必須的基礎環節,就是讓學生熟悉中國畫繪畫的各種工具材質并能熟練運用,比如各種宣紙的屬性、各種墨汁的特點、各種毛筆的性質。尤為重要的是運筆的急緩、行筆的粗細、落筆的頓挫都對國畫的繪制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另外,繪畫過程中氣息的結合也極其重要,當然最關鍵的還在于勤奮。豐子愷先生說:“凡藝術必以技術為本,凡技術以熟練為主。必須積蓄每日的練習而入于熟通之域。”學藝術要靠天分,但不能把有天分作為學習懶惰的理由,更應勤加練習。有天分只是代表悟性高、學得快并不意味可以不勞而獲。在這方面教師應該嚴加督促,規定學生完成一定數量的作品,用一定的約束力來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還應時常作示范,必定作為國畫的基礎課程,大多數學生在此之前接觸較少,在理論講解后悟性程度不一樣需要教師再邊作示范邊講解進行提示補充,讓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要求學生多臨摹經典作品。另外,要及時指出學生作畫過程中的陋習,比如作畫的姿勢、運筆的方式、畫具的擺放等都關系到學生作畫的效率和品質;并且要耐心的為學生講明緣由,分析利弊。整個過程其實都是在訓練學生心、手、筆、線的相對和諧的能力,雖說要做到心、手、筆、線的絲絲入扣幾乎是難以企及的,但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學生大量的練習,相信還是可以避免“心手相戾”的尷尬。
三、多思
引導學生樹立“功夫在畫外”的觀念。這個“功夫”就是藝術家的個人學識涵養,藝術家個人修養與境界的高低,決定了藝術作品的高下。藝術作品的優劣也表達出悟道的境界。所以思考是藝術道路上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不單要反復思考作畫技法更要研讀經典理論,經典是時間淘洗后留存的精品,經典的意義在于常讀常新。多讀經典能引發更多深入而廣泛的思考,從而提升自身素質、涵養。這個教學環節往往被教師所忽略,這或許與從教學的短暫效果來講此環節可有可無不無關系。根據此階段學生心理特點,教師可以推薦一些深入淺出的名師著作如:朱光潛、豐子愷、吳冠中、宗白華等。甚至根據情況可以把讀書筆記作為學生課后作業布置下去,幫助他們養成邊讀邊思考的好習慣。一門課程的結束不應該是一個問題的完結,應該帶給學生更多問題的思考;讓他們學會找到問題并能通過自身努力尋出滿意答案。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調整好心態,避免把個人負面情緒帶到課堂中。高等教學最大的特點在于“教學相長”,而有別于中小學教育的“灌輸式”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采用互動模式,多聽學生的想法,以此調動課堂氛圍。相信教師以積極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中不但能帶給學生正能量,并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