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知語言學的框架理論為研究語義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文章闡述了在中等職業學校英語閱讀教學當中,教師運用框架理論來指導學生閱讀,可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語言的能力以及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框架理論;認知語義;閱讀教學;詞匯
教育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實現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環節。英語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本文運用認知語言學的框架理論對英語閱讀教學進行改進,以期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認知語言學的框架理論
認知語言學中的“框架”概念,始于二十世紀30年代心理學家對于記憶的研究。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人對事件的理解和記憶受期望的影響,而期望是以圖式的形式由心理表征的。隨著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人們開始把心理學的理論運用到計算機等科學領域,出現了人工智能和認知心理學等交叉和前沿科學。從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學科算起,40多年來,取得長足的發展。人工智能始終是計算機科學的前沿學科,計算機編程語言和其它計算機軟件都因為有了人工智能的進展而得以存在。總的說來,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臺機器能夠象人一樣思考。當計算機出現后,人類開始真正有了一個可以模擬人類思維的工具,在以后的歲月中,無數科學家為這個目標努力著。在這種背景下,Minsky把心理學的圖示理論運用于人工智能研究,認為人的知識是以數據結構(data-structure)表示常規情景(stereotyped situation)的形式儲存在記憶中的,同時,他使用“框架”這個詞作為一個覆蓋面很廣的術語( cover term)取代“圖式”。Minsky 系統論述了框架理論(frame theory),認為“框架”是儲存在記憶中的、表示特定情景的信息結構,是含有若干節點和連接的網絡系統,人們可從記憶中隨時調出框架中的信息作為背景知識來理解新的情景和語句。一個系統框架(frame systems)可由不同的相關框架組成,而每個框架都擁有很多“空位( slot)”,或稱之為“成分”,任何一個框架空位或成分都可以激活 (evoke, activate) 它所屬的那個框架。
Fillmore 于二十世紀70年代中期把“框架”概念引入認知語言學領域。在批判結構主義語義學(structural semantics)過程中,Fillmore 使用了框架語義學(frame semantics)這個術語 。 Fillmore (1982)認為,“框架語義學”是一個經驗主義語義學的研究計劃,同時也是一個用來呈現這類研究的結果的一個描述框架。框架語義學提供了了解詞語的意義的一種特別的方式,同時也試圖刻畫一種語言產生新詞和新詞語,以及向已有的詞語里增加新的意義,或將一段文章中各成分的意義組裝到一起,從而形成整篇文本的全部意義等等所需要遵循的原則。而“框架”是一個概念系統,系統內的各個概念相互聯系,理解其中任何一個概念,必須以理解它所適應的整個結構為前提。 當這樣一個結構中的一個概念被引入一個文本或一個談話中,其它的所有概念都自動被激活。“框架”是一個覆蓋面很廣的術語,它涵蓋關于自然語言理解文獻中的為大家所知的各種各樣的概念。
二、框架理論對中職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閱讀課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以及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而實際課堂閱讀教學過程當中,使教師和學生感到最困惑的是由于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學生在閱讀時詞匯量的不足以及缺少相關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所以在閱讀教學當中,教師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一定要有意識地通過一定的方法來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比如學生在閱讀一篇文章時讀到這樣一個句子: He was kept in a dungeon for 25 years. 對于學生而言,句子中的 dungeon 是一個未習得的詞。當然學生可以求助于詞典,而且這種方法有時候也的確切實可行。然而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教學時,教師經常會強調,閱讀時不準使用詞典。其原因很簡單,許多學生過于依賴詞典,有時候甚至在閱讀時遇到每一個生詞就不由自主的去求助于詞典。這樣閱讀速度很慢,效率自然很差,而且,每次停下來去查閱詞典,一方面降低了閱讀速度,最重要的是打斷了閱讀思維,無法集中注意力去關注文本的中心思想所在。實際上,在閱讀教學當中,完全禁止學生使用詞典也是值得商榷的,詞典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把雙刃劍,一個有能力的讀者知道何時停下來查閱詞典,但是在閱讀時不停地使用詞典無疑不可能提高閱讀效率。傳統的閱讀技巧教學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如遇到生詞在不影響理解整個文本的情況下,可以不去理會這些所謂的難詞,或者通過上下文 (context) 來理解其意義。這里我們不妨使用Fillmore 的框架理論來闡釋教師如何在閱讀教學時培養學生擴大詞匯量的閱讀技巧。上句以及沒有提及的前文都是講述某個人犯罪活動的,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讓學生知道如何根據特定的詞匯和句子結構來激活他們頭腦中已有的“犯罪活動框架(crime frame)”知識,框架理論認為,某一框架內的詞匯和框架相輔相成,詞匯激活框架,框架確定詞義。因此一旦這個犯罪活動框架中的 “he”(犯罪者)、 “kept (羈押)”、“for 25 years”成分以及相關的框架系統里的成分,比如可能在前文提到犯罪者的其它方面的犯罪行為等被提到,它(們)就可能激活整個犯罪活動框架,“dungeon”的意義基本上就確定了。學生依據已有的犯罪活動框架知識,便可能界定 “dungeon”這個詞指某種關押犯人的地方,大致等同于“prison” 。而且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 “prison” 這個詞匯的意義,他可能界定“dungeon” 不是 “prison”的同義詞而是下義詞,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監獄(注:dungeon: a dark underground prison, esp. beneath a castle) 。
結語:認知語言學的框架理論為研究語義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本文闡述了在中等職業學校英語閱讀教學當中,教師運用框架理論來指導學生閱讀,可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語言的能力以及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Coulson, S. Semantics Leaps: Frame-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Croft,W. Crose, A. Cognitive 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王寅.認知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汪立榮.從框架理論看翻譯[J]. 中國翻譯,2005.
(作者簡介:王新天,安徽淮北人,安徽省淮北工業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