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鄉統籌發展要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農村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村信用制度建立的滯緩和不完善,極大的阻礙了城鄉統籌發展,因而健全農村信用制度勢在必行。
關鍵詞:城鄉統籌發展;農村信用;制度建設
農村信用制度建設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所在,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農村信用制度不完善而引發的各種經濟的、社會的問題。因而完善農村信用制度建設,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牛鼻子”。
一、信用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基礎
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是社會和諧,而社會和諧是在農村信用文化中逐漸發展形成的,農村信用文化是城鄉統籌發展中經濟、政治以及社會各階層人民群眾統籌的基礎,因此,農村信用文化也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基礎。
(一)城鄉統籌發展的本源——信用道德
信用與誠實構成誠信的主要內容,二者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不同的信任文化。城鄉統籌發展的本質就是要在農村讓行為主體既誠實又恪守信用。不管在城市還是農村,追求信用的最高境界便是對信用道德的追求,也是信用的高級形態組合。信用道德亦成為維系鄰里關系和睦、城鄉統籌發展的紐帶。
(二)城鄉統籌發展的基礎內容——信用契約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其信用特征之一就是按照約定履行契約。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行的信用經濟或契約經濟,信用契約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基礎內容,并且體現在城鄉經濟的統籌和諧方面。
(三)城鄉統籌發展的的基礎工程——信用體系
信用體系是一套保證信用契約有效執行的制度安排,它包含有信用主體與信用市場、征信機制與失信懲處機制等內容。通過這一系列制度的綜合管理與規范市場經濟的主體行為,長期規范的市場行為才能促成農村信用道德的形成,從而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信用體系的內容是由信用主體決定的,行為主體的各種表現諸如優劣、守信與失信等都構成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基礎內容,個人、政府與企業又構成信用主體,以此從三個方面構成了信用體系的內容框架,個人、政府與企業三者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共同形成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基礎工程。
二、城鄉統籌發展中農村信用狀況及其原因分析
(一)當今農村的信用狀況
目前,不論從農戶、農村的各種企業,還是農村基層政府,都存在著信用缺失的情況,這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城鄉統籌發展的步伐。
首先,廣大農民群眾普遍缺乏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觀念,誠實守信的意識比較薄弱,賴賬、欠賬、逃賬、廢賬顯然依然存在。有的農民群眾借了農村信用社的錢,故意拖欠,并抱有僥幸心理,認為信用社的錢是公家的,以為只要時間一久就可以不了了之或者一筆勾銷。這給農村信用建設工作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農村各種企業欠缺融資信用、商業信用和財務信用。由于農村各種企業規模比較小,經營風險也比較高,信用意識也不強,以及信用管理制度也不夠完善,因而有的企業采取欺騙、隱瞞等不正當方式損害消費者以及其他商家的利益。
再次,農村基層政府輕誠信重政績也制約著農村信用環境的改善。一些鄉鎮為了自身利益,采取各種手段要求農村信用社發放“政績貸款”,鄉鎮干部一經調整,這就成為半拉子工程,使得信用貸款承擔極大的風險。
總之,現階段我國廣大農村信用缺失非常嚴重,這種信用缺失現象不能視而不見,因為它一經嚴重威脅到正常的經濟發展,影響到城鄉統籌發展的進程。
(二)農村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農村信用缺失的實質是法律的失范。因而,要尋求農村信用的缺失就要從法律的視角來入手。
首先,缺乏統一的信用管理法。我國早已有《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法規,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完整的關于農村信用問題的法律法規,這不僅導致農村信用主體沒有統一的行為標準,還進一步助長許多農村企業逃廢債務。
其次,執法不公。在面臨農村企業造假、逃稅、詐騙等行為時,部分執法人員和執法部門并沒有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懲處,以罰代法。這種執法不嚴、執法效率不高的現象直接減少了農村信用主體的失信成本。
再次,有法不依。關于信用的法律、法規,沒有得到切實的執行和實施,其規定無法切切實實的落實,甚至依法作出了判決也很難得到有效的執行。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農村信用法紀廢弛,進而誠信缺失。
三、城鄉統籌發展的信用制度建設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農村信用法律制度
針對農村信用制度存在的問題,以及其產生的主要原因,當務之急就是要制定一部有關信用制度的管理法并使之成為信用管理的“母法”,這必將對我國的信用制度建設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撐,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二)重建農村法律懲戒機制
要想在執行法律之時沒有漏網之魚,這依賴于執法力度的進一步加強,只有保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和司法公正,農村信用制度面臨的問題才可迎刃而解。對于有法不依的情況,則應從立法上明確其行為的法律責任。
(三)完善農村信用監督管理機制
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信用監督管理機制的不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基層農村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四)農村信用主體的信用道德培養
農村信用道德的養成,是個漫長的過程。具體來說,首先要加強對農民守信的教育,其次要加強對企業信用精神的培養,再次要提升農村基層公務員的道德素質。通過農民、企業和基層政府的共同努力,農村信用制度建設才能逐漸完善起來。
(作者簡介:魯蔬婷(1987-),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專業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