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目前大學生在發揮學習主動性時顯現出得消極與被動現象,從家庭、學校以及大學生自身來分析大學生未發揮出學習主動性的原因,并試圖運用社會性別理論的核心內涵來探尋如何使大學生發揮出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是為了敦促家庭以及高校矯正和變換現有教育中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大學生自覺養成發揮主動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社會性別;大學生;主動性
一、大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的意義
在這個充滿競爭、充滿壓力、要求速度的發條式時代[ 發條式時代:形容當前的時代發展節奏過快、充滿壓力,像是被擰緊的發條一樣。無論是從主觀上說,還是從客觀上說,使大學生成長成才,讓其能緊跟社會發展的腳步并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立足于社會,既是為人父母的殷切期望,也是高等院校一直普遍關注的教育核心問題,更是社會建設和發展對大學生提出的必然要求。眾所周知,在大學階段主動地發揮出學習的主動性是個關鍵。唯有此,才能夠使大學生的頭腦一直處于最佳的活動狀態,能夠自愿且主動地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大學生也只有長期地養成主動渴求知識的習慣與保持學習的激情,在畢業之后能以一個良好的精神風貌投身和服務于社會事業,體現出個人價值。
二、大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不足的原因
主觀能動性也叫做自覺能動性,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的特點之一。[1]主動地學習意指大學生能夠激發出學習的熱情,主動投入,每個人都能如此,并無男女性別之分。而當前的高校大學生之所以會逐漸隱匿起在學習方面的主動性,缺乏應有的學習激情和動力,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家庭環境的牽制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90后的青年人群,他們一般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無形之中父母會給予孩子太多的膩愛。他們只是把關愛的重點放在了衣食無憂的物質方面,而對孩子的精神世界關注不夠,是導致大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不足的原因之一。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的最大心愿,但是缺少合理的教育方式是最大的弊端。我國的教育模式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把男孩與女孩的教育區別開來對待,因為男孩與女孩存在生理性別方面的差異,按道理而言,這種教育的初衷是正確的。但是有太多的家庭會把男女兩性的生理差別擴大化,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往往是依據生理性別來進行,孩子們也會暗示自己,“我是女孩,學習理科是男孩子的專長,我把文科學好就行了”、“我是男孩,我絕對不能學文科”等以性別定學習方向的謬論。因此,想要他們發揮出學習的主動性自然是件困難的事情了。
(二)教學模式的不當
當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存在不合理之處,部分教師在教學時仍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極大的忽視了大學生是參與學習的主體,沒有把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作為教育的魂,偏離了教育的意義,因此,大學生在學習上自然就很被動。也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有激發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但是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原因在于教師往往是因性別來施教。教師對于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會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態度,這讓大學生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是什么性別,就應該有和自己性別相匹配的學習行為。同時,還受到教師性別的影響,男教師對男女大學生的態度和女教師對男女大學生的態度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同樣在男女大學生各自的心理產生了不良影響,影響他們學習主動性的發揮。
(三)大學生自身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強
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是學習關鍵的因素之一。積極性是人們奮發向上的一種熱情,由認知態度和意志等心理要素組成[2]。大學生缺乏做事積極性,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夠科學的認識自己、評估自己,對自己不是估量過高就是估量過低,直接導致大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正常發揮。同時,也缺乏在學習上的意志力,這也另一個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學生缺乏理性的自我認知緣于缺少正確的性別知識,他們自身已有的性別意識是根據傳統文化和社會規范對兩性角色的詮釋,而他們并不了解這種性別角色模式往往是由生理性別規制的,因此,會出現性別局限化,使大學生的思維也產生片面化。時間久了,大學生會缺乏對異性的了解和尊重,不知道除了生理性別之外,還存在一個新型的性別概念——社會性別。因此,不能很好地權衡男女兩性各自的角色而缺乏向上的積極性。
三、在大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的研究中引入社會性別理論
(一)社會性別理論的內涵
社會性別是與自然性別或生理性別相對應的一個概念,“gender”被譯為社會性別,“sex”表示自然性別或生理性別。從生理性別角度來講,許多人會認為女人天生不如男人。社會性別指男女兩性在社會文化的建構下形成的性別特征和差異, 由社會文化形成的對男女差異的理解, 以及在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男性或女性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3]。雖然生理性別是天生的,但是社會性別是與它截然相反的,也是富于變化的,它是社會更新發展的產物,隨著時間和社會文化的不同而發生改變。毋庸置疑的是,在所有的定義當中,男女兩性角色的扮演都是當前社會發展對他們的新期望,以掙脫社會傳統文化長期套給人們的枷鎖,讓兩性不再被生理性別所牽制。例如,我國傳統的社會文化所推崇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男強女弱”、“男將女兵”等觀念。改變這些陳舊思想,將對大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引入社會性別理論的意義
社會性別是一個衍生概念,它的出現讓每個人在新奇之時夾雜著更多地激動,因為與性別的議題緊密相關,自然也就與我們每個個體的成長發展有密切聯系。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能夠顛覆充斥在人們頭腦中的傳統觀念,并影響著男女兩性的勞動分工、教育、婚戀、處事行為以及各自的社會地位與其對性情的培養。總之,它能夠深深地左右著人們的認知、判斷與言行,涉及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已在各個領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社會性別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亦像是雪中送炭,能夠幫助他們更客觀地認知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展現大學生的風采。
四、運用社會性別理論探索大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的有效途徑
針對當代大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的普遍現象,我們需要用新的視角——社會性別來切入,對問題的本質進行分析,找出能夠有效改變大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的突破口。
(一)父母轉變教育模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轉變已往的教育觀念,打破以往不科學的性別刻板印象,給孩子提供一個使其全面發展的平臺和空間,向孩子傳達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在智力方面并不存在誰優誰劣、孰高孰低的分別,只有自己付出努力,發揮出學習的主動性,都能夠取得學業上的成績。鼓勵他們應該追隨自己內心的想法和興趣,大膽而主動地選擇自己最善長、最喜歡的專業,不應在意旁人一些落后的性別觀念而委屈自己的真實渴求,科學的教育模式應該從教育微環境開始轉變。
(二)高校教育者轉變教育方式
在大學階段的學習除了要求掌握所學專業理論知識之外,還要求重視各種能力的培養,要特別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應該改變向學生一味灌輸的教學方式,多采用靈活且富于變化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大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的角色轉變到主動的學習者,使他們能夠自覺地、主動地學習,熱愛學習,主動而勇敢地表達他們的見解。唯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大學生的目的。其次,教師的考核制度和方式要及時地更新、創新,用新穎的方法來了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狀況,避免使用老套而陳規的筆試考試或者死記硬背法進行考核。再者,男女兩性教師也要經常進行教育經驗的交流和共享,從社會性別的角度發掘更多有利于大學生學習主動性發揮的教育方式,真正取得實效。
(三)大學生加強自我教育
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雖然是高校義不容辭的教育責任,但同時更是大學生需要自行修練的基本素質。首先,需要在思想上進行自我教育,擺脫印刻在大腦中刻板守舊的性別觀念,以新型的性別觀指導自己的學習態度。其次,要培養自己在學習上的意志力,重新認真地思考自己目前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根本意義,放棄學習是有捷徑可尋的、是為了家人等等的可悲思想。再者,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為發揮出學習的主動性找到蘊藏于內心的源動力,發揮正面能量,以此達到發揮出學習主動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室.毛澤東選集: 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77.
[2]相燕.淺談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J].中國水運,2007,11(5):222~223.
[3]鄭新蓉,杜芳琴.社會性別與婦女發展[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作者簡介:閆曉華(1982.4-),女,河南開封人,現為遵義醫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