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神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撐,同時也是一個民族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見證。我們國家歷來重視群眾文化工作,重視群眾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胡錦濤同志也多次強調人才是重要資源,是我國各項建設事業的有力推動者。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的精神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群眾文化工作者。然而在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著我國群眾文化人才的進一步發展。重點分析制約的因素,并提出一系列的改進措施,以促進我國群眾文化人才隊伍的發展和我國文化的進一步繁榮。
關鍵詞:群眾文化;人才; 隊伍;建設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對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作出全局部署,為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事業指明了方向。我們應該認識到,當前我國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狀況與我國群眾文化建設的部署不匹配,出現了失衡的狀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把群眾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擺在了突出位置,并一針見血地指出,文化要發展,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它為我國的文化建設在新的歷史點上指明了方向。
一、當前我國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狀況
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繁榮社會主義精神文化需要一批有素質、有擔當的人才隊伍,他們是我國群眾文化建設的生力軍,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戰略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借鑒他國的優秀文化,我國的文化建設雖然取得很大進步,但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停滯不前,甚至出現退步,歸根結底是群眾文化人才的匱乏,人才素質下降,出現群眾文化人才危機,具體表現有:
1.群眾人才總量下降,質量降低。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在文化上取得了一些顯而易見的進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群眾文化人才減少了,從群眾文化人才在我國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就可以得到這個答案。在數量減少的同時,由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群眾文化人才的素質明顯下降。
2.群眾文化人才結構比例不合理。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行業發展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原來的一些產業遭到大洗牌,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新的行業。由于人才培養存在滯后,這些行業文化人才極度缺乏,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產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3.群眾文化人才培養失衡。在群眾文化的培養過程中,忽視了具體的文化產業人才需求,造成某些人才不夠用,而有些人才又過多,素質較差,不能很好的適應文化產業的要求。
二、新形勢下加強我國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措施
新形勢下,加強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是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只有解決好群眾人才隊伍建設,才能促進我國的文化事業再次迎來大繁榮、大發展,才能保證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長盛不衰。
1.加大力度優化人才結構。要認真落實群眾文化人才培養精神,大力引進我們急需的人才,調整群眾文化人才培養結構和方式,優化人才布局。同時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為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土壤。我們可以面向社會招聘我們急需的文化人才,通過嚴格的考核,并選擇好適合的崗位進行培養,同時,要結合當下的群眾人才現實環境,正確區分人才培養的輕重緩急,要放遠眼光,把握群眾文化發展的整體趨勢和脈搏。對于現有崗位上的人才,要進行合理優化,揚長避短,加強教育培訓工作,不斷提升人才的運用層次。
2.優化群眾文化人才培養環境,完善群眾文化人才管理體制;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首先,激勵可以提升人的創造積極性和創造力,使他們從事的工作能夠更好的開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與此同時要完善群眾文化人才綜合考核標準,以人才實際的業務能力為核心,輔以道德品格、文化素質、文化成果為考核要素,使群眾文化人才的考核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完善,并保證群眾文化人才的過硬質量,確保群眾文化人才培養機制能夠永葆生機,總是充滿活力。其次,要完善優勝劣汰機制,根據人才評價體系考核出的結果,要執行優勝劣汰,確保文化人才有一種危機感,使他們產生不停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動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我國群眾文化人才隊伍的素質。
3.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群眾文化人才培養體系。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如實調查清楚我國群眾文化人才目前的實際狀況,數據一定要真實可靠,并建立好群眾文化人才資源庫。其次,要善于調動和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在合理運用公共資源等可用資源的基礎上,政策措施要更合理地向群眾文化產業傾斜。同時,各級人才培養機構要善于運用政策導向,加大力量對群眾文化人才進行培養,從而不斷充實我國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
群眾文化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們要把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這項事業當成一個長期的任務來抓。通過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并始終遵循方針路線,我們相信我國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一定會不斷取得新成果。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 1999.
[2]文化藍皮書2001-2002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雞西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