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繁衍所必須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資源是環境中能被人類直接利用,并帶來物質財富的各種要素的總和。伴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資源、環境能否協調發展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將制約經濟的發展,影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
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保障。但隨著人口的膨脹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的浪費幾近枯竭,環境的破壞日趨惡化,使得資源與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加之對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手段的提高,對資源開發利用的強度也在不斷增加。自古以來,人們就將自然資源作為人類資產的源頭加以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也經歷了本能影響、生存影響、智慧影響的歷程。但是,人類在孜孜不倦的使用科技發展帶來的成果的同時,制約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提高的問題也慢慢顯現出來。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和生態失衡已成為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主要顯性危機之一。在如此眾多的資源環境問題面前,我們人類不得不開始研究資源與環境開發利用的相互關系,迫使我們力求尋找開發利用資源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相互規律,來探索保護生態環境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問題的途徑。如果人類不對過去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進行反思的話,全球性的資源枯竭和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必將制約經濟發展的進程,影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當前人類主要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一)人類面臨的資源問題
二十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兩次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全球性的資源危機引起了一系列相關的世界問題:資源的爭奪,引起接二連三的戰爭;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如此可見,資源問題所引發的不再單單是某一些國家、地區的局部問題,資源危機已經威脅到地球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民族,影響到人類的現在和未來。
(二)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
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包括人口劇增、資源危機、自然災害、生態破壞、環境污染。
據聯合國估計2025年全球人口將增加到80億,2050年將增加到93億。人口的急劇增長是當前環境面臨的首要問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將會引起空前的危機,一旦人口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就會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嚴重破壞惡化的問題,甚至會出現人類文明的崩潰,如古巴比倫。
如今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設、大型武器試驗等引發了一系列原生環境問題。例如,在一些地方修建水庫而引發的地震,水庫、河流等堤壩損毀造成的洪澇災害,核試驗引發的地震等。
環境污染的產生和存在可以說是由來已久,但是它真正引起人們重視和普遍關注是在二十世紀50年代后期。正是由于公害事件(歷史上八大公害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1952年12月5~8日倫敦煙霧事件,1955年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56年日本水俁病,1931年日本骨痛病,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致使大量人群在短時間內致病和死亡,促使環境污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被人們重視,進而促進了全球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二、人類、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和廢物處置等階段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以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清潔生產、產品延長使用、資源循環利用和循環消費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活動。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耗及廢棄的全過程中,循環經濟強調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循環經濟從本質上支撐了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都兼顧發展效益與生態效益。隨著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的不斷增長,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環境、經濟和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是經濟和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從決策源頭控制環境污染
我們現在改善環境一定要從源頭治理入手。所謂源頭控制,實際上是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來控制污染,同時通過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來進行過程控制,環境保護絕對不僅僅是一個污染的治理。源頭控制一定程度上比末端治理要有效得多。
(三)價格工具對資源環境進行合理定價
長期以來,資源價格嚴重偏離真實價格,形成“產品高價、原料低價、資源無價”的扭曲觀念。這是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自然資源嚴重破壞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根據資源的稀缺程度合理確定自然資源的價格,取消政府補貼,適當提高某些自然資源的價格。
三、結論
如今可持續發展在全球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資源環境與發展的沖突仍在加劇,人類還在面臨空前的環境變化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把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這也是創造人類和諧社會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在控制人口、用好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燕乃玲,朱遠.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孫林. 環境法與可持續發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沿著新道路前進[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
[3] 劉燕華. 中國資源環境形勢與可持續發展[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黨 傲(1985.4-),女,浙江杭州人,成都理工大學政治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方法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