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現代競技體操的跳馬項目為研究對象,對跳馬項目的起源進行了介紹并對其做為競技比賽項目在早期和近期的發展做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跳馬項目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跳馬;起源;發展
一、古代時期的跳躍運動的演變
人類在古代常有超越障礙物,雖然他們仍有懸垂、投擲、奔跑的形態,但其跳躍的形式流傳至今而成為盛行的運動;如河川或溝渠,必須不假上肢而直接跳躍而過,僅得依雙足的彈力而躍之,乃以跳躍的姿勢而成為跳躍運動。
現時器械運動中主要的跳躍用具為跳馬和跳箱,兩者均與乘馬的基本訓練有著密切關系,騎馬訓練為古代羅馬的重要訓練,當時士兵使用的假馬為其初創之始,起先是徒手練習左右跳躍,熟練后則武裝,手持槍、劍、跳躍的目的在于使士兵上下馬的動作機敏、迅速、確實,以提高騎術,當時的跳馬為木制、頭尾俱全,類似活馬,羅馬軍隊檢閱時,也有跳躍有鞍木馬者。到了十五、六世紀時意大利及法國則萌芽近代式的跳馬形態,也是跳馬運動較早的國家,到十七世紀中葉德國則不跳木馬,而利用有鞍木馬從事獨立的鞍馬運動。而造成不同的另一跳馬運動形式。木馬的形狀也隨時代而演變進步,早期的有頭有尾,慢慢才將頭尾去掉,并包上了牛皮。現代的跳馬又在皮面下墊上有彈性的物質。國際體操聯合會(International Gymnastics Federation,FIG)技術委員會為了考慮選手的安全及跳馬動作的發展,對實施高難度動作的選手,極具危險性,經多次的討論,請人研發,改良跳馬器材的規格,減低傷害的發生,同時期盼有創新動作的出現,至2001年第二十一屆世界大學運動會起,全面實施新式跳馬至今。
二、跳馬運動的早期發展
從第一屆奧運會(1896年)開始就有了跳馬比賽,但當時僅有男子跳馬,而且當時跳馬比賽的動作簡單,且發展緩慢。到50年代后,跳馬動作技術的發展才逐漸加快。40多年來,跳馬技術的發展經整了水平類動作→手翻及轉體類動作→手翻空翻類動作→復合型的手翻空翻轉體類或轉體空翻類動作的過程。
50年代,水平類動作占優勢,都是以直體騰越在奧運會或世界體操錦標賽上奪得了跳馬冠軍。60年代,主要以前手翻及轉體類動作為主。1960年在第17屆奧運會上,前蘇聯運動員以前手翻騰越奪得跳馬冠軍。1964年在第18屆奧運會上,日本運動員山下獨創了屈體手翻轉體360度騰越,奪得跳馬金牌。其中女子跳馬項目于1956年進入到奧運會比賽當中。
三、跳馬運動的近期發展
70年代初期,男子跳馬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技術發展階段。1970年在第17屆世界體操錦標賽上,日本運動員冢原獨創了側翻內轉團身后空翻(冢原騰越)獲得跳馬冠軍,為跳馬項目技術和難度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途徑。此后,前民主德國運動員在1972年第20屆奧運會上以前手翻團身前空翻騰越奪得跳馬冠軍。
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跳馬運動進入了以多周多軸復合型為方向的更高難度發展階段,特別是男子跳馬以手翻空翻轉體和轉體空翻動作為主。日本運動員笠松首先創新了側手翻側空翻轉體270度(笠松騰越),在1974年第18屆世界體操錦標賽上奪得跳馬冠軍。此后相繼出現了前手翻前空翻(團身、屈體、直體)轉體180度、360度、540度、720度、900度,側手翻直體側空翻轉體630度、810度、990度,前手翻轉體180度后空翻及轉體180度、360度,踺子后手翻直體后空翻轉體360度、720度,以及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兩周及轉體和側翻內轉接團身、屈體后空翻兩周等更高難度動作。跳馬器械的改變和體操規則的變化對跳馬技術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50年代男子縱馬長為180公分,高為125公分。1956年馬長改為160公分,馬高改為135公分。踏板高度由原來的10公分改為15~16公分,后又改為20公分,使皮的彈性越來越大。1986年以后馬面改用彈性物質。改變都有利于運動員更好地發展難度,改進動作質量,提高技術水平,2001年起更推行新式跳馬器械。
1973年以后多次修改的國際體操規則中都強調了跳馬第二騰空的高度和落地遠度,這無疑促進了跳馬向手翻空翻及轉體類動作的發展和加難。每次規則的修改都有一些跳馬動作難度降組,特別是1997年新規則還規定了跳馬單項決賽必須跳兩個不同結構組的動作,這就要求運動員技術全面,至少掌握兩種類型的難度動作,這對跳馬技術水平的提高有積極作用。更在2002年起規定了要獲得跳馬決賽的選手,必需在第一競賽時(團體預賽),試跳兩次以不同類型的難度動作,以平均分為最后得分。
四、目前跳馬運動的發展方向
今后男子跳馬的發展趨勢,應該是仍然向前手翻類、側手翻類和踺子類空翻轉體或轉體空翻等動作方向發展,加難的重點在第二騰空。女子項目繼續向男子跳馬運動的技術和運動類型發展。前手翻類動作主要集中在前手翻直體前空翻轉體900度和1080度,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兩周轉體180度;側手翻類動作主要集中在側翻內轉直體后空翻900度、1080度,側翻內轉屈體后空翻兩周等動作上;踺子類主要集中在踺子后手翻直體后空翻900度、1080度,踺子后手翻接后空翻兩周類動作;踺子轉體180度前手翻接前空翻及轉體動作。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 運動員技術等級管理辦法, 國家體育總局, Editor. 2009.4.13, 體競字[2009]63號
[2]Sampson, D. and D. Fytros, Competence Models in Technology-Enhanced Competence-Based Learning. 2008. p. 155-177.
[3]J.E. and K. V., HCD: Holistic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 2000, MidSweden University: ?stersund, Sweden.
[4]黃謙,張曉麗.中國運動員社會網絡及社會支持的理論探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
(作者簡介:林 萍(1964-),福建泉州人,集美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從事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