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民的數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進行交流。 網絡語言,也就是網絡交際語言,已成為人們網上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媒體語言。高校大學生占網民總數超過30%,大學生對于網絡語言的了解和使用也有其自身特點,這其中大學生網絡語言的西化現象值得關注。通過配額樣本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了河北省保定市駐保高校大學生300名,對其相關網絡語言熟悉程度和對相關網絡語言認知進行了調查,并對其網絡語言西化現象進行初步分析。
關鍵詞:網絡語言;大學生;語言西化;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
網絡語言的使用者多為青年人,一些網絡流行語在年輕人當中接受度和使用頻率都很高,這其中就包括一些西化的話語行為,尤其是受英語語言文化影響的話語行為,那么針對網絡語言西化的問題,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對西化的網絡語言的接受度、使用頻率,是否有自身的特點?能否反映其思維習慣、表達習慣、價值觀的變化?基于以上的思路,調查問卷的設計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學生對當前流行的一些西化的網絡語言的認知程度、使用程度上。
二、調查方法和數據處理
本次調查采用書面的調查問卷的形式,發放到河北農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和保定學院等駐保主要高等院校。采用隨機抽樣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調查對象,涉及文科和理科兩個學科。本次調查共發放300份問卷,通過問卷的回收整理工作,全部調查問卷核實后并進行編碼,共收回有效問卷為278份,有效問卷率達到93%。
三、調查分析
通過對問卷調查表的數據統計工作,得到以下數據:本次調查中男性為169人,女性為109人。男性為全體樣本總數的56.3%,女性比重為43.7%,平均每天上網時間在1~3小時的大學生比例達到58.7%,僅有17%的人每天上網不足一小時。調查問卷數據統計還顯示,65%的高校大學生通過手機上網,網上的主要社交媒體為社區和微博。
在網絡社交語言的使用中,問候語的西化最為明顯。例如,英語中的問候語“hi”或“hello”的使用普遍,尤其是在熟人中很少使用諸如“你好”或“吃了嗎”等傳統的問候語,其原因分別是,(1)簡潔方便(42%);(2)現實生活中習慣使用(11%)。這表明和一般網絡語言的使用原因一致,尤其是在鍵盤輸入文字時便捷迅速,但也同時說明中國的英語教育和其中包括的跨文化教育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網絡語言的西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使用外來詞。外來詞也叫借詞,指的是從外族借來的詞。張錦文把“借詞”分為三類:一是外語詞,即直接借用西文單詞或字母構成的詞,如download(下載);二是混合詞,即借用西文字母加漢語字素構成的詞,如USB接口;三是外來詞,即完全音譯詞、完全意譯詞、半音譯半意譯的詞,如脫口秀(talk show)。本文使用“借詞”這一術語,只涉及和英語相關的借詞。高校大學生在網絡交際中經常使用借詞的流行語的比例較高,達到84%,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基本看懂英語相關的網絡流行語(96%)。這其中反映出幾個特點:首先,大部分學生使用的借詞與一般意義上的網民所使用的借詞基本一致,也就是說,大學生自身的英語優勢并沒有影響到網絡語言的西化,而是大學生被動接受網絡語言中的借詞,屬于拿來主義,例如,一些借詞在大學生中使用頻率很高,如“粉絲(fans),out(過時),hold住(控制住) 去happy(出去玩得高興)”等等,但是這些借詞都很簡單,和使用者的英語水平關系不大;其次,西化的網絡語言還停留在比較淺顯的水平,通常是漢語加英語,大學生并沒有通過使用西化的網絡語言提高或改善自身英語水平;再者,由于大學生在借鑒英語詞匯和語法時隨意性很大,造成一些表達不倫不類,或者是表意模糊,比如,“天空陰沉,寒ing(現在很冷)”,首先是漢語加英語現在分詞后綴的使用就很不規范,而且英語中也只有動詞才能加“ing”構成現在分詞,而這里所使用的漢語“寒”是形容詞,加后綴“ing”更是生搬硬套;再比如,“bb”在網絡語言中有很多意思,如“baby(嬰兒)”、“bye-bye(再見)”,還可能是諸如“報表、表白、白班、敗筆”等漢語詞匯的拼音首字母,表意模糊,隨意性很大,令人費解。
當代高校大學生絕大多數是90后,他們生活在中國信息飛速發展的年代,可以說他們是信息時代的優先體驗者。改革開放已顯現出成效,它們所受的教育,尤其是英語水平有所提高,這些都在其使用的網絡英語中有所體現。同時,語言和思維也是相互影響的。由Sapir-Whorf假說中的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得知語言反映思維、信念、態度等,即思維相對于語言,思維模式隨著語言的不同而不同。總之,語言,思維,文化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密不可分。從大學生網絡語言西化的現象中,既要看到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語言工作者和思想工作者都應對此加以重視,趨利避害,正確引導大學生健康使用網絡語言,發展健康的網絡環境。
基金項目: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之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201226。
參考文獻:
[1]張錦文.關于漢語借詞的分類問題[J].辭書研究,2003(3).
[2]胡壯粼. 語言學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喻國明.傳播的“語法革命”和輿論引導力[J].電視研究,2009(10).
[4]韓玲.“中國英語”研究現狀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7(10).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