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三姐歌謠是一種原生態的民族文化資源,是宜州壯族先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用聰明才智所創造的無比珍貴的口頭文化遺產。劉三姐歌謠內容豐富,結構嚴謹、押韻,曲調優美,遠播海外,是地方民族民間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和重大價值。筆者從劉三姐歌謠的傳承與保護重要意義入手,提出其傳承與保護措施。
關鍵詞:劉三姐歌謠文化;傳承;保護; 措施
宜州是塊風流地,
人愛唱歌鳥愛啼;
如今廣西成歌海,
三姐山歌數第一。
這是一首在宜州市家喻戶曉、廣泛傳唱的劉三姐歌謠。
宜州市是譽滿中外的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是著名的山歌之鄉,這里人人愛唱山歌,處處有歌聲,事事都用山歌來表達。逢年過節,婚嫁、壽誕、喜事、慶典無不以歌為樂,以歌傳情,以歌銘志。山歌成為人們日常生產中文化娛樂、交流傳遞情感的載體。過去60年代,廣西歌舞團的歌舞劇《劉三姐》走進首都,榮幸的進入中南海給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以后又走向全國,紅遍全國。特別是電影《劉三姐》在全國掀起了劉三姐熱。《劉三姐》還走出國門,在國外,尤其是東南亞,同樣出現了劉三姐熱,而且持續長達幾十年之久,以她的題材創作的作品層出不窮,改革開放年代《劉三姐》歌謠又“與時俱進”,在當時已成為宣傳各行各業的文化品牌,在宜州隨處可見以劉三姐命名的店名、商品名稱。劉三姐歌謠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下面是筆者對劉三姐歌謠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進行探索。
一、劉三姐歌謠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義
劉三姐歌謠是廣西各民族民間文化的優秀代表作品,她的歌詞內容豐富,靈活可變,幽默、詼諧、押韻、曲調優美、動聽、朗朗上口,通俗易唱,容易被人民群眾接受。
在過去的年代,宜州市劉三姐歌謠曾一度受到禁止,幾近失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的春風吹拂城鎮鄉村,沉積多年的劉三姐歌謠,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注,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倡導下,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山歌演唱,比賽活動得以復蘇。而在全國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活動中,通過申報評審,2006年,宜州市的劉三姐歌謠文化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使得富有獨特魅力的宜州市劉三姐歌謠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劉三姐歌謠文化不僅具有見證民族歷史和情感 表述方式的文化歷史研究價值,還有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美學等方面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因此,傳承和保護劉三姐歌謠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劉三姐歌謠文化的研究價值
劉三姐歌謠的研究與探討,歷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2002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李海峰、鄧慶主編的《劉三姐傳世歌謠》,內收“劉三姐身世歌”、“劉三姐生活歌”、“劉三姐愛情歌”、“劉三姐游歷歌”以及附錄“后人唱劉三姐”等歌謠篇章,全都是漢語七言四句體民歌。傳統的壯族民歌格式以五方四句歡、七言四句歡、勒腳歡、排歡為最普遍,而且都押腰韻,用壯語演唱。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劉三姐歌謠格式都是七言四句,押腳韻用漢語演唱。尤以桂柳方言的七言四句體最普遍。
如: 想妹一天又一天,
想妹一年又一年;
銅打肝腸都想斷,
鐵打眼睛也望穿。
一把芝麻撒上天,
我有山歌萬萬千;
唱到京城打回轉,
回來還唱十把年。
歌詞押韻、抒情、結構嚴謹、曲調優美,體現了劉三姐歌謠的藝術水平,也充分說明了劉三姐歌謠在民族民間文化領域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肩負著較強的時代重任和使命。我們應該將劉三姐歌謠文化推廣下去,讓這朵艷麗的民族之花得以傳承和發揚。
2.劉三姐歌謠文化的實用價值
山歌文化在民族民間文化領域里占有重要位置之一,它直接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勞動、風土人情、愛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親密伴侶、勞動中的助手、社會斗爭中的武器、交流情感、傳播知識、娛樂消遣的工具;也是認識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民風民俗的寶貴資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我們知道,山歌不僅對加強民族教育、增強民族團結有極大的教育意義,而且是鼓舞民族士氣、加大民族認同、寓教于樂、寓教于情的有力手段,這十多年來廣西河池市年年舉辦銅鼓山歌藝術節,以銅鼓、山歌搭臺,經濟唱戲,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劉三姐家鄉宜州市連續舉辦了三屆劉三姐文化旅游節,以山歌為媒引來了不少投資商落戶宜州,給宜州旅游帶來蓬勃生機,使宜州經濟突飛猛進。在這大好形勢下,我們科學地收集、整理、傳承、保護劉三姐歌謠文化,使其更能夠深入人心,將劉三姐歌謠文化的實用價值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3.劉三姐歌謠的藝術價值
“不論是哪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它獨特含量和研究價值,而劉三姐歌謠也是這樣。其一,劉三姐歌詞寓意深刻,比喻貼切、對仗工整、意境深遠、情意充盈,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其二,曲調優美,節奏歡快悠揚,演唱時有獨唱、合唱、有單聲部,也有二聲部、多聲部,很有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魚就下河;你拿竹篙我拿漿,隨你撐到哪條河。”這是《劉三姐》電影里劉三姐唱的一首歌,不見其人先聞其聲,優美的歌聲迷人的風景,深深感動了觀眾,叫人久久不能忘。不管是劉三姐熱的年代還是今天,劉三姐的歌已深深扎在人們心中,永遠不可磨滅。其三,它們大都在喜慶、歡快、休閑時唱,通過多種演唱形式達到自娛自樂,抒情表意,引起共鳴的作用深受人們喜愛和接受。
二、劉三姐歌謠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措施
山歌這種民間藝術有著極頑強的生命力和生存空間,民族不能沒有藝術,民族藝術不能沒有民歌。劉三姐歌謠文化是民間藝術的一朵鮮花,我們將如何傳承與保護呢?
1.大力開展“鄉土文化進校園”活動,拓展傳承劉三姐歌謠文化的有較途徑。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向來主要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承,在全球經濟化和現代化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下,青少年對民族傳統文化和學習的興趣日漸減弱,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受到影響,而宜州的劉三姐歌謠傳承人、民間山歌手大多年事已高,呈現后繼無人的局面。因而,我們必須針對劉三姐歌謠保護與傳承的嚴峻形勢,結合宜州以民族風情旅游推動縣域經濟建設發展的戰略措施,根據部分學校的試點經驗,積極發揮學校教育資源優勢,廣泛開展“鄉土文化進校園”活動。采取聘請當地劉三姐歌謠傳承人、民間山歌手、文化工作者進學校傳授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劉三姐歌謠學唱、傳唱的活動,使得劉三姐歌謠文化得以有效地繼承和發展。同時,還可把當地優秀的民歌舞蹈、地方戲劇、曲藝以及民族民間的傳統手工藝制作、體育競技等內容編成教材,以課本教程的方式納入到教學活動中。這樣學校的民族文化教育就能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賦予民族文化鮮活的時代特點。鄉土文化進校園活動既傳承了民族文化,又活躍了學校教育,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同時使即將面臨后繼無人的劉三姐歌謠得到最好的保護、傳承,更好地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以劉三姐歌謠文化為依托,創建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文化社區
劉三姐歌謠是一種原生態的民族文化資源,是宜州壯族先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實踐中用聰明才智所創造的無比珍貴的口頭文學遺產。劉三姐歌謠有固定的傳統歌詞,有即興編唱的現實歌詞,套以各種曲調,演唱起來委婉儲蓄,比興巧妙,風趣幽默,生動形象,能較好地體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愿望,她的作用是許多藝術形式所無法替代的。劉三姐歌謠保留了一個民族的鄉土記憶和特色,承載了當地的傳統習俗和民風,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近年來,宜州市通過組織開展各種類型的山歌比賽、演唱會活動,編輯出版《劉三姐傳世歌謠》、《歌海春潮》山歌集,在廣告、車輛上印制劉三姐山歌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傳承活動,使得傳唱劉三姐山歌蔚然成風,山歌已成為宜州廣大干部群眾交流思想、傳播文化、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橋梁和紐帶。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忽視滋潤劉三姐歌謠的“土壤”正在逐漸消失,劉三姐歌謠的傳人也在逐漸減少的問題。筆者認為,要保護好劉三姐歌謠的地方特色,做好繼承、普及和發展工作,使劉三姐歌謠后繼有人并不斷提高,也為了激發青少年和當地群眾熱愛家鄉、熱愛本土民族藝術的情感,使劉三姐歌謠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更加絢麗多彩,必須加快劉三姐歌謠特色文化社區的建設。
3.政府投入資金培養青少年山歌歌手傳承人
一是通過劉三姐歌謠這一領域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構建和諧社區、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結合弘揚和發展,重點創建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劉三姐歌謠文化社區,促使更多的單位和群眾來關心 、重視和支持;二是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來進行培訓、輔導,做好傳承工作。在配合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進行宣傳、文藝演出活動中,突出劉三姐歌謠的藝術表現形式,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三是政府投資在人群密集的娛樂廣場或旅游景點設置一個命名為“劉三姐歌臺”的對歌臺,在節假日,由文化部門以各種形式舉辦各種山歌比賽,山歌演唱等等;四是把“劉三姐歌臺”當一個旅游景點,有游客也可以來“劉三姐歌臺”打擂臺賽或者對山歌,使游客更加了解劉三姐歌謠和劉三姐家鄉的風土人情;五是由文化部門定向培訓一批青年歌手,從編歌詞到唱腔調,都要達到更高的水準,從而達到弘揚和傳承與保護的目的。
總之,劉三姐歌謠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是一個社會性、長期性、時代性的工作,各級部門、社會、學校以及人民群眾對開展此項活動要統一思想,統一認識,使之成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經濟發展進步的多效工程,從而使劉三姐歌謠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持之以恒,卓有成效,讓劉三姐歌謠文化千秋萬代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鄧凡平選編.劉三姐評論集[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
[2]覃桂清著.劉三姐縱橫[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廖金翠(1962-),女,廣西宜州人,宜州市文化館國家群文館員,主要從事群眾文化輔導、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