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是成、渝道上唯一的一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城內卻有兩處古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是文廟、一是武廟。據國家文物局統計:我國明、清時期全國有2680座文廟,“文革”之前還有300座,現在保存完整的只有29座,武廟不到10座,而文廟和武廟并存的則只有資中,堪稱華夏一絕。
一、國民黨首腦的題詞之謎
資中文廟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如別的文廟孔子塑像是坐著的,資中卻是塑的站像;別的文廟大門是向南而開,資中卻是兩道大門,一面向東,一面向西;別處的孔子牌位是嘉靖帝統一規定的“朱地金書,高二尺三寸七分,闊四寸,厚七分,座高四寸,長七寸,厚三寸四分,”資中的孔子牌位卻是金地黑字,九龍二鳳,通高八尺八寸六分,寬四尺二寸,厚七寸五分;隨處都是“鯉魚跳龍門”,資中文廟的鏤空磚塑照壁上的圖案卻是長胡子大嘴巴的鯰魚,成了“鯰魚跳龍門”。更奇特的是:廟內大成殿的殿堂上懸掛著十塊牌匾,有八塊是清朝的康熙、雍正等八個皇帝題寫的,另外兩塊則是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這是其它地方任何文廟都看不到的絕世孤品,哪怕山東曲阜孔廟都沒有,讓人產生疑問,難道蔣介石到過資中?
答案是沒有。他和林森的題詞是在抗戰時的“陪都”重慶書寫的。那是民國三十年(1941)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區資中專員公署籌資七萬元,地方紳士捐資三萬二千元,資中縣政府財政撥款三十多萬元,對資中文廟進行了一次全面培修,歷時一年零兩個月,修繕竣工,便由專員公署王夢熊,專員和縣長李顯威到重慶,請求蔣介石和林森為資中文廟題詞。在當時連成都重慶的文廟都不復存在了,成、渝之間的十個縣市只有資中的文廟才依然保存完好,十分珍貴,“蔣委員長”便欣然命筆,寫下了“道冠古今”,林森便寫下了“德配天地”四個大字。王專員和李縣長將這兩件“墨寶”帶回資中,做了兩塊和八皇牌一樣大小的橫匾,將題詞刻在上面。又在文廟西大門的“義路”外面修了座石牌坊,將蔣、林二人的題詞分別刻在上面。“文革”伊始,“破舊立新”,將牌坊砸了,牌匾則幸蒙文物干部楊祖塏略施小計,用舊報紙蒙在上面,寫了些“紅太陽照遍全世界!”、“解放全世界!解放全人類!”的豪言狀語,才蒙混過關,躲過了滅頂之災。十年浩劫之后,去掉報紙,重見天日,掛上殿堂,這便是資中文廟會有蔣介石和林森的題詞之謎。
二、文懷沙武廟觀擂
最近一段時間,“百歲老人”文懷沙成了舊聞人物,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說他是假壽星,假反革命,假國學大師。此人究竟是真是假,筆者只同他見過一面,沒有練過火眼金睛,看不透徹,不敢妄言,但從他在資中的言論和所寫的書法來看,他又似乎并非網上說得那么的一塌糊涂,至少比那些多如牛毛的不識工尺譜的“著名音樂家”,不懂平仄格律和十四行詩的“著名詩人”,不知顏、柳、歐、蘇的“著名書法家”,分不清五胡十六國與五代十國的“著名史學家”實在得多。
文懷沙是應“內江市首屆傳統武術資中武廟擂臺賽”組委會的邀請來到資中的,2007年6月10日,內江市三縣兩區的武術比賽在資中武廟召開,邀請了文懷沙、呂紫劍、魏明倫為“總顧問”。比賽從10號開始,12日結束,歷時3天,期間由時任中共資中縣委書記楊秀彬,副書記王敏和時任縣長何兵將三位“總顧問請到縣政府會議室開了次座談會,三位貴賓都在會上發了言,而印象較深的則是文懷沙的那番講話。他說:現在主張和諧社會,我們卻在這里比武打擂,這兩者之間是否會有沖突呢?不會的!古人說“居安思危”,我們要和諧,但是別人不和諧,要動武,怎么辦?日本的極右勢力至今不認罪,年年都要參拜靖國神社,是安的好心嗎?我們又能夠掉以輕心嗎?當然,現在是飛機大炮機關槍的常規戰爭,哪怕你練成了金鐘罩鐵布衫刀槍不入的金剛不壞之身也無濟于事,但是我們一定要有武裝自己的意識。練武首先就要練氣,練不畏強暴的陽剛之氣。(大意)
這便是文懷沙資中之行的一段即席發言。他在別處說過些什么筆者不得而知,然而單從這段言論來看,還是很有見地的,頗為精辟的。他還即席揮毫,題寫了“資中武廟”四個大字。據書法界的行家點評:此字筋肥肉滿,蠶頭起,鳳尾收,力透紙背,是典型的魏晉章法。與文懷沙同行的呂紫劍和魏明倫也留下了墨寶,呂紫劍寫的是“和武通文”,落款為:“一百一十三歲,武當,二00七年六月題”下面還蓋了一方圖章,刻的文字是“中國武當北派宗師呂紫劍印”。魏明倫是寫的一首六言詩:“武術并非權術,賽場豈是官場。英雄干凈身手,豪杰慈悲心腸。魏明倫,丁亥仲夏為資中武廟擂臺賽題詞”。
資中武廟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是供祀關羽、岳飛的圣殿,又是選拔武術人才擔任武職官員的培訓基地,每年五月十二日關羽的生日全縣的紳士和習武之人都要在州官大人的率領之下前來參拜關圣帝君;每三年還要在廟內的演武場舉行武科考試,資中在清朝之時一共出了一名武榜眼,七名武進士,五十二名武舉人,都是這里脫穎而出的。民國年間,資中武廟又是川南地區各派武林高手大顯身手奪取金章的打擂之臺,四川軍閥王纘緒曾在這里舉辦了兩屆省級武術比賽大賽,民國武林的“岳門”、“僧門”、“趙門”、“化門”、“字門”、“洪門”、“盤破門”八大流派也時常在此拳打腳踢,一比高低。民國五年(1916)資中籍清末狀元駱成驤曾為資中武廟題撰了兩副楹聯,一副是:“孔夫子,關夫子,兩個夫子;著春秋,讀春秋,一部春秋。”另一副對聯是給武術界的人士寫的:“勉諸君體育、德育、智育;期萬歲國強、家強、身強,”2007年的內江首屆武術擂臺賽又承蒙“非國學大師”“武當北派宗師”和“巴蜀鬼才”分別題詞題詩,使這顆璀璨的巴蜀明珠更加地亮麗增輝。
三、文武二廟的“性相近,習相遠”
《三字經》有句名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性是會隨著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教養和不同的環境影響而大相徑庭。資中的文武二廟相距不遠,附近居民的習尚情趣卻大不相同。文廟里“斯文在茲”,讀書人滿口的“子曰詩云”和“之乎也者矣焉哉”,使得居住在文廟附近的升科小民也跟著“文甩甩的”,很有些“窮講究”,如“逢七不出門,逢八不歸家”;晚上不能照鏡子,照了會做惡夢;洗了的衣服不許晾在晚上扯露水,否則會蝕財;小孩子晚上不許玩火,玩了會尿床;男子漢千萬不能從晾曬著女人的褲子下面走過,否則會倒大霉;男人使用的杠子和扁擔切忌“婆兒客”跨過,跨了肩膀上會生瘡;小娃兒解小手雀雀不能對著月亮,免得以后長大了成為“火蔫包”;懷兒婆不能吃魚、吃兔子、吃羊肉,吃了魚生下的娃兒會一天到晚流口水,吃了兔子會成缺嘴,吃了羊肉會扯羊兒瘋;生了孩子的產婦忌諱孕婦去看望,看了會把奶水帶走……
這些人里面還有很多是目不識丁的文盲,卻特別愛識文字,連寫了字的紙都敬之如神,不敢隨便丟棄,要恭恭敬敬地拿到文盲字庫里去焚化,才能吉利平安。
居住在武廟附近的男男女女就沒有那么斯文和顧忌,他(她)們受的是“打打行”的影響,毛手毛腳,風風火火,男的愛打架,女的愛吵架,花的麻的,什么話都罵得出來。她們吵架的時候披頭散發,尖聲嘶吼,一手前伸,直直地指向對方;另一只手彎曲起來,手掌撐在腰肢上, 其形狀很像一把茶壺,于是人們便將這種吵架的女人稱為“茶壺”,姓張的稱為就叫“張茶壺”,姓王的就叫“王茶壺”,有時兩把“茶壺”對罵,罵著罵著便短兵相接,打了起來。她們打架的招數是互相抓扯頭發,你扯我,我扯你,兩個人的腦袋都往下按,頭挨著頭,頭部以下形成一個空間,像個洞子,又像一座牌坊,人們便叫“躲兒洞”,“肉牌坊”。每當形成這種場面的時候,圍觀者便會假惺惺地說:“好了,好了,再打兩下就不要打了。”但是她們打得難舍難分,誰也拉不開,這時便會出現街頭的小混混,自告奮勇地挺身而出,像狗兒似的彎下腰去,往“洞”中一鉆,兩只手分別挺住兩個女人的胸部,然后直起身來,輕而易舉就將“肉牌坊”分開了。分開之后的女人吃了啞巴虧,有的面紅耳赤,含羞帶怒地訕訕而去,有的則破口大罵:“短命娃兒!敢摸老娘的奶奶,你會天打五雷轟,不得好死!”另一個受了侮辱的女人也氣急敗壞地厲聲相罵,兩個人還“化敵為友”,同仇敵愾,向著“短命娃兒”又抓又打,小流氓則死眉爛眼,笑嘻嘻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要不搞“海底撈月”,不扯他的命根子,他是決不會跪地求饒的。
這就是六十年前資中文武二廟時常發生的一幅幅生動有趣的市井風情畫。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當年那些肝筋火旺的“茶壺”們不知“何處去”了,而飽經風雨滄桑的文廟武廟卻是松柏長青,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加地風光了!
(作者單位:四川省資中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