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是綜合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如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細節描寫等等。但高明的作者使用某一手法時,往往不是靜態的,單一的,而是同時穿插運用其它方法。對比則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所謂對比手法,就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方法。這種手法可以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的對立,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達到突出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中心的目的。古今中外優秀作品中,運用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可以說俯拾即是。
一、人物形象的外貌對比
外貌描寫是小說在刻畫人物時最常用的手法之一,作者力圖通過對人物的容貌、衣飾、神情、體型、姿態等方面的描摹,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加深讀者對人物的印象。那么,將一個人物外貌的變化進行對照,就可以傳達出更多的信息。魯迅先生小說《故鄉》中少年時的閏土,是“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段描寫勾勒出一個天真活潑,淳樸可愛的少年形象。中年時的閏土“臉色灰黃,深深的皺紋如石刻一般,眼睛周圍紅腫,穿著一件極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根樹皮……”,作者有意將兩次外貌進行對比,讓讀者去感受閏土的巨大變化,進而思考其變化的社會原因,揭示作品的主題。
小說《紅樓夢》對人物外貌的精雕細刻比比皆是,并有意識地將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照,讓讀者感受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點。其中第三回中是作品主要人物的第一次出場亮相,王熙鳳“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黛玉的“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可見其美貎嬌弱;迎春的“溫柔沉默,觀之可親”可見其文靜善良;探春“俊眼修眉,顧盼神飛”可見其好強聰穎;珠光寶氣的鳳姐自然與其他姊妹形成鮮明對照,因而表現出不同的地位、身份及人物的審美情趣。
二、人物形象的語言對比
語言描寫是小說塑造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手法。俗話說“聞其聲,知其人”,把握了小說中人物自身的典型語言,也就把握了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而高明的作者往往通過人物前后語言的對比,來凸顯人物性格。在《范進中舉》中,當范進因沒有參加考試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結果被胡屠戶“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嘲罵范進“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范進中舉后,胡屠戶則稱贊女婿范進為“天上的文曲星”、夸范進“ 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作者通過對比的方式,讓胡屠戶這一人物形象處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丑態百出,顯露原形。
優秀短篇小說作家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也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菲利普夫婦聽說于勒在外賺了大錢的時候,稱贊于勒是“一個正直、有良心的人”、“他真是一個有辦法的人”, 他們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總要說“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而當他們發現于勒已成為窮光蛋時,于勒又變成了“決不會有出息的” “流氓”。 在前后矛盾的語言中,可鄙又可憐的勢利小人物形象,便讓躍然紙上。
三、人物形象的動作對比
動作描寫是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品通過對人物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質、思想、身份、地位等。許多作品往往不是單一地對人物進行動作的描繪,而是在對比中顯示人物的個性。《陳煥生上城》中,被吳書記安排在賓館的陳煥生,一覺醒來,驚訝地發現住在賓館后,便“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著腳跑出去;又眷顧著那兩張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輕輕捺了捺,知道里邊有彈簧,卻不敢坐,怕壓癟了彈不飽。”而當他得知住一夜賓館要五元錢時,推開房間,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穿著鞋,再也不怕弄臟地面,大搖大擺走了進去,并對著皮凳,“故意立直身子,撲通坐下去。”陳煥生在賓館前后截然不同的動作行為,充分表現了改革開放之初農民狹隘自私的心理。
有時作者還有意將人物與人物做橫向的對比?!端疂G傳》第三回中魯達為救金翠蓮父女,“去身邊摸出五兩來銀子”;又向史進借銀兩,史進表示根本不用再歸還,然后“去包裹里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放在桌上”; 然后魯達向李忠借銀兩,李忠卻只摸出二兩銀子。魯達慷慨大方,與李忠的器量狹小,便在這對比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人物形象的態度對比
對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態度,前后變化,形成巨大反差,在小說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俄國作家契訶夫筆下警官奧楚蔑洛夫。這個沙皇統治的忠實衛道士,面對一只白毛小獵狗,出盡洋相。當他不知道狗主人是誰時,他要弄死狗,并罰狗主人的款;當他聽說是將軍家的狗時,便宣稱狗是無辜的,被狗咬傷的首飾匠赫留金想訛詐;后又聽說狗不是將軍家的,便稱狗為下賤胚子,要教訓狗的主人……走狗警官對待不同身份的狗主人而表現出不同態度,前后六次態度變化,形成鮮明對比,刻畫出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趨炎附勢的性格特征,同時揭露了沙皇政府的黑暗統治。
有時,作者還會制造另一種形式的對比,即對于同一事件,通過不同人物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來揭示人物性格。巴爾扎克在《守財奴》中描寫葛朗臺夫婦臨終的情節時就運用了這種手法。彌留之際,葛朗臺太太惟一放心不下的是女兒,她祝福女兒早日脫離苦海,因為“幸福只有在天上”。而葛朗臺呢?他惟一放心不下的是金子,而不是女兒。歐也妮跪在他面前,他非但沒有祝福,反而布置任務:“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賬!”一個心中只有女兒,一個心中只有金子,通過對比突出了葛朗臺至死不變的守財奴性格。
總之,對比是小說中的常用的手法之一,它通過將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的兩面列舉出來,突出矛盾雙方最本質特征。恰當運用對比手法,無疑會使作品主題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鮮明,思想感情更深刻,能收到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作者單位:宣化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