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與信息產業發展速度不相適應的軟件人才緊缺、人才結構不合理和軟件人才培養明顯滯后的現狀,從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師資培養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以社會需要為目標,堅持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構建新型軟件技術專業教學模式,培養社會急需的軟件技術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軟件人才緊缺;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一、研究宗旨
高職教育培養的核心是培養生產、技術、管理和服務第一線急需的、具有較強專業技能、先進技術應用能力的高等技術型、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滿足這一需求,設計出一套適合高職學生的基本技能、核心能力、職業素質結構的人才培養方案。加大理論課程體系改革力度,打破按照學科體系、知識體系設課的慣例,以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來設置實踐教學方法。新的專業課程體系突出高職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改變滿堂灌的做法,按“夯實基礎,增強高職學生的發展潛力;強調適用,注重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原則,優化課程結構,形成合理的、科學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二、研究目標
1.突出應用性和針對性。各專業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培養方案,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專業課教學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同時使高職學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加強實踐能力培養。教學計劃應加強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力求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教學計劃中應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訓、實踐的時間和內容,減少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增加實訓課程單獨設置,以使高職學生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優化課程體系。各專業培養計劃以貫徹高職學生知識能力結構和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原則,課程設置服從培養目標的整體需要,為核心應用能力培養和專業特色服務。強調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相互滲透和融合。
三、研究活動階段劃分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主要是軟件實踐教學的理論學習,有計劃地學習軟件實踐教學的策略、原則、方式等理論知識,統一思想,明確目標。
第二階段:教師應邊研邊教,以項目實踐教學為突破口,以研助教,以教促研,獲得第一手教研材料和經驗。圍繞教學開展研究課、探討課、課件制作等實踐活動,通過高職學生的反饋,教師進行討論、交流和階段總結,取得良好的效果后初步總結在高職教育中實踐教學的方法和模式。
第三階段:進一步深入開展多學科、多層面、多形式的科研和教學實踐活動,不斷完善高職實踐教學方法的機制和模式,引導教學研究縱向發展,從而完善高職計算機軟件專業實踐教學。
四、主要成果及其價值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研究,我們總結出適合幾種高職軟件教育的實踐教學的方法:
1.創設情景。模擬企業開發運作流程,采用“兩級四段”式實踐教學模式,把“項目調研、項目開發、項目測試與整合、項目評審與驗收”分解到日常實驗和課程實訓中,強化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
2.誘發動機。通過師生討論,明確教學任務、實訓目的。以完成一個個具體項目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項目之中,讓高職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同時,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思維激活。思維隨問題而產生,并與問題形影相隨。充分利用高職學生的良好學習動機,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巧設提問、制造矛盾、引導高職學生思考,同時讓高職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
4.維持興趣。實踐活動主要是腦力勞動過程,隨著實踐內容的加深,問題的增多,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隨之弱化,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的效果。所以,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維持高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顯得十分重要。我們認為,實踐教學內容要做到化“難”為易,分步完成;實踐教學組織形式以突出教師為主導,高職學生為主體,師生民主,共同參與。
總體上看,“創設情景”是手段,“誘發動機”是基礎,“激活思維”是核心,“維持興趣”是關鍵。只有共同運用,大家參與,教師和高職學生的協調配合,才能在高職教育的軟件實踐教學方法中更好地發揮其實踐功能,促使高職學生以極大的興趣和滿腔的熱情去主動求知、主動求發展。
五、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1.注重“雙師型”教師師資的培養。“雙師型”教師師資的整體實力是強化實踐教學的關鍵,專業教師的職業技能訓練需要更加重視,以適應更多技能課程的教學和發展。
2.加強“雙證書”制度的研究。“雙證書”制度的研究不夠透徹,目前本專業在校生所考的職業資格證書較單一,應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要,選擇用人單位認可程度高、對高職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和滿足市場需要的職業資格證書、技能證書或培訓證書,把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培訓有機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李靖,陳軍,孟小欣.高職院校學生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培養實踐研究[J].時代教育,2011(4).
[2]楊理連.基于工學結合的工作過程導向式高職課程開發的再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8(28).
(作者單位: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