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英語課堂提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并參與課堂活動。但在高職英語教學實際中,提問成為英語課堂消極沉默的原因之一。分析高職英語課堂提問的常見弊端,提出設計有效問題并提問以打破高職英語課堂沉默的的一些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 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提問;建議
一、高職英語課堂提問常見問題如下
1.問題設計計劃性不足。教案及課堂觀摩顯示,高職教師在備課時更多的關注課文的翻譯與理解、語言點的講解、練習答案的對與錯等等,對問題的設計考慮不足。在問題的分布、施問對象、施問時機等方面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臨時性。問題的語言表達不夠簡潔。這往往會讓學生無所適從,因而選擇沉默。
2.問題形式比較單一。課堂觀摩和學生訪談顯示,高職英語課堂中的提問以展示性問題為主(77.3%),其中又以Yes/No或Ture/False問題占多數。這類問題被學生認為“沒意思”、“沒有挑戰性”,而且將學生置于無形的公開考試、“當場亮分”的位置上,學生會為表達“不屑”或尋求“安全”而沉默。
3.問題缺乏大眾性。課堂問題分布應面向大多數學生,考慮大多數學生的接受程度,引起大多數學生的思維共鳴,使之認真思考積極參與。但高職院校教學實際中,班級里通常只有15%左右的學生比較容易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了形成互動、使教學與提問能夠順利進行,教師們通常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一部分學生身上,設問、施問多只面向這一群體,這無形中打擊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阻礙師生交流,出現課堂沉默現象。
4.反饋與評價籠統。教師對學生的答問情況的及時、恰當評價,有助于學生評價、反審自己的學習狀況,改進自己的學習態度、方法、習慣等,使后繼的學習活動更富有成效。但有些教師對此重視不足,或不作評價就轉入另外一項活動,或以學生的回答代替教師的示范工作,更常見的是以“Yes/No”、“Good”、“Wonderful”之類簡單回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答問積極性。有學生提出“希望老師告訴我錯在哪里?怎么改?”之類的意見,說明學生在乎教師的點評,把點評作為自我提高的一個途徑。
二、高職英語課堂有效設問的策略
1.調查顯示,高職英語課堂的問題多以理解性問題為主。這說明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很重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畢竟這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第一步。但緊扣教學內容不應只是教師設計問題時考慮的唯一因素,學生的主體性因素也須在考慮之列。因為如果問題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即使問題設計得再符合教學內容的要求,也不易引起學生的參與,更不能發揮其預期作用。作為成年人,高職學生多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經驗,也與其他同齡人一樣對外部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只是礙于語言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有所不同,難于或怯于用英語交流。現行的各種高職英語教材其主題多以日常生活題材為主,比較貼近學生的思想和內心追求,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應因勢利導,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找準學生的興趣點,將知識點與學生興奮點、教師要求與學生實際水平、教案與學案相結合,使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能說。
2.問題有引領教學方向、展示教學內容、推動教學發展之功。有學者提出,“課是問出來的”。好的問題應以觸發學生回應、參與教學活動為目的,某節課甚至是某個單元的問題應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以一定的序列展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設計問題時宜全盤考慮,要深入挖掘教材,熟悉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歸納和演繹。問題的設計不能僅停留在“點(語言點、知識點)”上,還應考慮到“面(段落和篇章結構)”,應結合學生情況適度拓展,通過提問幫助學生形成技能,促使學生對新學知識的理解、反思、運用。各問題彼此關聯,做到問題大小、難易張弛有度,有效地覆蓋各知識點,分布在各教學環節,并共同指向教學總目的,即:掌握某一單元或某一節課的知識、形成一定的語言技能,提升綜合能力。教師備課時宜多思考“哪些環節需要提問銜接?”、“哪些知識可用提問表達?”、“問題數量、難度是否適度?”等等。唯此,才能有的放矢,借提問全面構建知識。
3.啟發方法,高職學生大多學法失當,學能較低。教師的提問,應富有啟發性。所提問題,應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求知欲,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能引起學生的探索活動,以培養創造能力;從知識記憶到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高職英語課堂沉默現象多以消極沉默為主。教師的提問是形成沉默現象的一個重要因素。提問作為英語課堂的一項重要教學活動,承擔著新舊知識的過渡、新知識導入與展示、語言知識與技能的演練與歸納等責任。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實現師生互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學會思考。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堅持5大原則,保證問題的質量;靈活使用提問技巧,提高學生答問參與率和正確率,轉變英語課堂沉默局面,使課堂提問成為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手段。
(作者單位:平頂山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