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埃爾弗雷德·耶利內克一直關注著女性的生存和思想狀況,其代表作《鋼琴教師》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義作品,從異化、反抗、回歸等方面對《鋼琴教師》的女性意識進行解讀。
關鍵詞:鋼琴教師;女性意識;異化;宿命
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自200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來,一直飽受爭議。作為一位女權主義者,作者耶利內克既在女主人公埃里卡身上投射了自己的一些情感和經歷,同時又是借女主人公來對自我進行剖析。埃爾弗雷德·耶利內克一直關注著女性的生存和思想狀況,其代表作《鋼琴教師》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義作品,將從人性的異化、自主的反抗、回歸女性傳統宿命等方面對《鋼琴教師》的女性意識進行解讀。
一、異化的母女關系
在大多數作品中,母親總是慈愛有加的形象,而小說《鋼琴教師》中的母親則是一個專橫自私的人。她要求埃里卡每天和她共睡一張大床,并且睡覺時要求女兒把雙手放在被子外面,以防止女兒用手摸自己的身體。嚴格要求女兒每天按時回家,時時報告行蹤,事事匯報,稍有反抗便會遭到呵斥甚至懲罰。母親檢查女兒的一切東西,包括很隱秘的私人物品,禁止她花錢買新衣服和漂亮衣服, 不準女兒打扮,不能跟陌生人說話,尤其是男人。女兒一旦不在自己視線范圍之內,就很緊張,擔心被哪個男人勾引了,總是打電話纏著女兒。埃里卡與母親如此異化的關系,是有原因的。埃里卡出生于維也納的一個普通市民家庭,父親有精神病早逝,與專橫乖戾的母親相依為命。虛榮心極強的母親想把女兒培養成為出色的鋼琴家,從小就逼著女兒學習鋼琴,不能與外界接觸,埃里卡的童年在封閉孤獨的世界里度過,除了練習鋼琴還是練習鋼琴,與外界鮮有往來。母女二人在純女性沒有男性的封閉家庭里,孤閉地生活。母親用自私的愛,從身體和心理上時時處處控制自己的女兒,逼迫女兒壓抑自己的人性,導致埃里卡畸形心理的產生。
二、自主而無望的反抗
埃里卡、母親科胡特太太、埃里卡年輕英俊的學生克雷默爾三人之間構成了畸形的互相猜疑互相追逐的三角關系。科胡特太太對埃里卡從自私的愛出發的摧殘導致女兒的心理扭曲;當埃里卡女性意識開始覺醒,對母親的強權控制表示不滿的時候,她遇到了克雷默爾,利用克雷默爾來宣泄自己變態的欲望,并試圖掌控兩性間的話語權;科胡特太太不愿意任何一個男人來搶奪自己對女兒的擁有權和支配權,而克雷默爾卻主動接近埃里卡,并對埃里卡展開了瘋狂的追求。,因此,母親與克雷默爾之間形成了一種緊張的敵對關系。在這樣一個權力場的轉換過程,處于弱勢地位的永遠都是埃里卡。
埃里卡與克雷默爾之間的權力關系是一個慢慢轉化的過程。不滿二十歲的男學生克雷默爾愛慕追求年近四十的老師埃里卡,動機原本就不那么單純。一方面,克雷默爾真心佩服崇拜埃里卡在音樂上的水平;另一方面,克雷默爾想通過埃里卡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換句話說,埃里卡不過是克雷默爾在進入情愛世界的一塊墊腳石,因為克雷默爾覺得埃里卡比那些年輕的女學生好對付。因此,埃里卡與克雷默爾之間的關系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當克雷默爾剛開始追求埃里卡時,由于克雷默爾的青澀與埃里卡的孤高冷傲,主動權仿佛是掌握在埃里卡的手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埃里卡漸漸動了感情,埃里卡開始屈服,對克雷默爾患得患失,開始主動迎合克雷默爾。當她看到克雷默爾和別的女生說笑時,非常忌妒,甚至不惜采用卑鄙手段傷害與克雷默爾接近的女生。這一切都看在克雷默爾的眼里,克雷默爾漸漸掌握主動權,兩人關系似乎慢慢升溫了。但是埃里卡寫給克雷默爾的一封信導致了兩人關系的極速降溫,可以說那封信成了兩人關系的轉折點。信中詳細寫下了埃里卡對克雷默爾的各種奇怪的“指示”,這些指示充分體現了埃里卡的受虐傾向。克雷默爾從這封信中看到了埃里卡變態扭曲的性心理,同時也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屈辱,于是他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爬進埃里卡的房間強奸了她,并對她進行了無情的毆打,對埃里卡實行了狠狠的報復。遭到強奸和暴打后的埃里卡帶上刀子,準備找克雷默爾復仇。但是,當埃里卡見看到克雷默爾和一群年輕漂亮的女學生說笑著走出教室時,卻沒有將刀子刺進對方的胸膛,而是插進了自己的身體。那一刻,她徹底輸掉了自己與克雷默爾之間的戰爭,這場荒謬的師生戀最終以埃里卡的失敗而告終。
三、回歸女性傳統的宿命
《鋼琴教師》跟以往許多以追求獨立自主的女性為主角的作品不同, 它關注著的是女性的弱勢生存和思想狀況。伴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給女性帶來的新思想, 幸福愛情和獨立自由是許多女性向往并追求的生活目標。然而, 在幾千年文明形成的男權社會里, 對于女性來說, 爭取獨立自由往往比爭取愛情要艱難許多。非常多的作品表現了女性不斷地追求兩者的平衡點, 希望自己能夠像男性一樣和諧地擁有甜蜜的愛情和獨立、自由。而在大數情況下, 女性的生理功能和女性特征能夠帶來幸福的家庭生活, 也就是說女主人公往往很容易成為一個賢妻良母, 而通常犧牲在追求獨立自由的過程中, 最終沒有找到兩者的平衡點而以悲劇結尾。《鋼琴教師》中的埃里卡與這些女性有些不同。埃里卡雖然沒有像母親所希望的那樣,成為一個世界級著名鋼琴家, 但也成為了維也納音樂學院優秀的鋼琴教師,可以說是一個事業成功的女性, 她獨立、自強,還自由,因為她沒有成為男人的妻子和孩子的母親, 沒有繁重的家務和對孩子的辛勤養育、操勞。但她同樣是一個失敗的女人, 她內心壓抑扭曲、性心理畸形變態, 性格分裂, 因此埃里卡也沒有找到幸福愛情和事業成功的平衡點, 她只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悲劇女性, 她們經歷的道路不同, 歸宿卻是一致,和所有女性一樣, 最終回歸到權力壓抑下女性傳統的宿命。
埃里卡的最后一個鏡頭讓人震驚、難過和深思。遭遇強奸和凌辱暴打的埃里卡帶著復仇的心理去找克雷默爾, 最終卻將鋒利的刀刃刺向了自己的肩膀, 她捂著流血的傷口在天色漸暗的傍晚緩緩地痛苦地向家的方向移動步伐。這一結尾表現了女性在強大的男性話語權力面前的無奈和痛苦, 女主人公最終只能回歸女性傳統的宿命: 兩性關系中永恒的他者, 兩性戰場上的獵物,永遠的權力被動者、男性欲望的對象。埃里卡畸形變態的心理使她心甘情愿做一個犧牲品,她沒有得到想要的愛情和婚姻, 她堅強的外表在男性的進攻面前不堪一擊。這場艱難、病態的兩性權力爭奪, 是強與弱、控制與被控制之間的對峙。在男女性愛這一社會基本模式中, 男性話語禁錮了女性的發展, 女性在兩性關系中總是處于被壓抑、被損害的地位。自命清高的埃里卡沒有成為男權社會的勝利者, 同樣成為了男性話語權力的一件犧牲品, 它所體現的強烈的反諷意義, 讓人扼腕嘆息,掩卷沉思,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耶利內克對女性生存狀態和思想狀況的深刻思考。
參考文獻:
[1]趙俊,李倩. 尋找與求證——試讀《鋼琴教師》的女性身份意識和角色意識[J].名作欣賞,2005 (20).
[2]沈艷. 女性自虐母題文化研[J],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4).
[3]王德領. 《鋼琴教師》:女性生存的寓言[J]. 南方文壇,2005(4).
[4]顧梅瓏. 女性世界的迷宮[J].當代文壇,2005(5).
[5]錢定平. 人性剃刀的琴聲叮咚——2004 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耶利內克小說《鋼琴教師》解讀[J].文藝爭鳴,2005(1).
(作者簡介:童媛華(1979.11-),漢族,湖南婁底人,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