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基層文化的建設,文化知識在很大程度決定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思想認知。當前,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正處于新老交替的時期,在農村大力破除封建腐朽落后思想的同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卻并未真正走進農民的生活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要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就必須繼續推進農村文化扶貧戰略,使文化知識真正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有力武器。
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反思
一、我國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的現狀
文化的缺失是制約我國農村地區整體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在推行文化扶貧,但是,農村地區文化的建設仍然不能盡如人意:
1.傳統思想占據人們思想的主導地位,落后觀念根深蒂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受封建思想影響較深,一些落后思想難以根除,同時長期的小農思想積累,使得人民群眾容易滿足現狀、閉關自守、墨守陳規,小農意識強烈。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區域較為封閉,人們思想觀念較為落后;(2)缺乏商品經濟和社會競爭意識;(3)對新生事物和先進科技技術難以接受。
2.文化基礎設施較差。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就是對于促進文化傳播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它是文化的載體和通道,是人們接受和理解文化知識的重要道具。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在文化構建方面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往往更加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人民大眾文化知識的更新,導致人民整體素質較差,反過來又拖累了經濟的發展。政府對文化建設資金投入較少,使得一般的公益性、教育性基礎設施建設稀少,質量較差并且更新頻率低等。
3.農村地區文化建設過于籠統,且并未考慮實際情況。一些地方在構建文化體系時,往往實行拿來主義,將別處成功的經驗事例直接照搬到本地區,而并未考慮地區實際風俗民情以及人民的思想狀況,從而導致地區文化建設事業發展緩慢。
4.地方封建思想抬頭。一些貧困地區的文化建設過程緩慢、成效較差,使得地區落后封建思想以及腐敗享樂等不良思想泛濫抬頭,嚴重影響文化扶貧過程的開展。
5.文化建設隊伍素質有待提高。我國落后地區較多,文化建設的相關人員素質往往較低,并不能很好地勝任這個任務,他們在工作中存在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的思想態度。另外他們通常身兼數職,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文化建設事業之中,使得文化建設時斷時續,難以取得成效。
二、文化扶貧戰略在農村基層文化構建中的意義及作用
文化扶貧過程是推動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社會公平及社會主義目標、促進國家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它對地方文化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文化扶貧有助于啟迪地區人民的思想,形成地區文化啟蒙和文化歸屬感。國家所實施的文化扶貧工程將通過地方政府進行文化知識的宣講和普及,它并不僅僅是將外來文化直接拿來使用,而是在地方政府的篩選協調下,使其更加符合當地人民群眾的人文觀和民族特性,從而點亮人民的思想之火,啟迪人們,使之開始注意地區文化的存在,并形成文化歸屬感,為構建農村地區文化體系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2.文化扶貧將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知識的普及,促進地區擺脫落后的局面,為構建地區文化體系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文化扶貧對地區經濟的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整個扶貧項目工程的重要一環,地區經濟的落后,歸根結底在于人們思想文化水平的落后,國家積極實行文化扶貧戰略,掃清地區經濟發展的文化思想觀念制約因素,將推動地區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將為地區文化體系的構建提供物質支持,修建和完善文化基礎設置,更好地促進文化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至2012年,福建對省內農村地區已開展多項文化科普宣傳活動,在寧德福鼎,實現全市鄉鎮街道、管委會綜合文化站、村居文化室覆蓋率達100%,建設農村宣傳文化墻100多個,大力開展文化三下鄉、送戲下鄉等惠民活動,積極宣揚農作物及畜牧養殖知識,給農村人帶去了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3.文化扶貧將開拓人們的眼界和思想境界,使其有能力、有愿望去構建農村地區文化,使更多人能夠了解和接受文化的熏陶。通過文化扶貧戰略,農村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將發生巨大轉化,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緊緊局限于眼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是緊跟社會主流文化知識,從而開拓了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境界。同時又使得人們有能力去深度挖掘地區文化,并努力傳播和發揚地區文化,使更多人能夠了解自己區域的文化,接受文化的熏陶,從而真正構建屬于自己的文化體系。
4.文化扶貧將為構建農村地區文化人才體系開拓一條適合自己的培養途徑。文化扶貧將推動地區文化設施的建設,如學校、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娛樂項目場地等等,同時也將宣傳基本的科技知識,使人們不再蒙昧,為今后地區文化人才的培養掃清道路,并開拓出一條適合農村地區文化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是我國一項長期的戰略目標,它對社會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文化扶貧工程則是構建農村基層文化體系的有力措施,它關系到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能否走上現代化道路,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原則。我們相信,只要扎實推進文化扶貧工程的穩步實施,就必將改善農村地區文化知識落后的局面,構建出屬于自己的、具有地區特色的文化體系,促使農民擺脫文化落后的現狀,而步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生活。
參考文獻:
[1]楊立英.福建省山區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7(3).
[2]辛秋水.文化扶貧的發展過程和歷史價值[J].福建論壇,2010.
(作者簡介:王新生(1966.3-),男,漢,福建福鼎人,本科,副研究館員,福建省福鼎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