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景點陳列設計應當以典型的景點為依托,以具有時代個性的載體再現復原歷史文化,這是對文物景點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的深入和完善,對陳列主體建筑內涵的豐富與弘揚,對于各文物景點的人文景觀中的文化內涵向受眾傳播的過程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陳列設計;文物景點;氛圍;作用
隨著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許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和紀念性建筑都相繼得到了修復和開放,參觀文物景點的觀眾人數呈逐漸上升趨勢。對公眾而言,對外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對文物景點進行合理利用、加快提升,筆者認為應當以典型的景點為依托,在布展的內容和手段上做足功夫;以具有時代個性的載體再現復原歷史文化,提高當今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本地歷史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讓進入文物景點的人是被文化的魅力吸引而來。文物景點中陳列藝術設計對于各文物景點的人文景觀中的文化內涵向受眾傳播的過程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是對文物景點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的深入和完善
隨著社會精神文明的提高,人們已開始有意識地把文物景點及文保單位當作獲取知識、社交休閑的場所。但有些主管部門只注重修繕工作,而不注重輔助陳列工作。觀眾如果沒有導游或講解員的幫助,往往很難較深入、較完善地了解他們參觀的經典的文化內涵。也有的景點為了擴大影響而重金營建一些如公園類型的水榭亭臺等,給人的印象不是來到了文物景點,好像是到了新建的公園和小區,“本末倒置”了。因此,有必要將文物景點中的文化內涵以觀眾能直觀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除出版各種簡介、圖冊及音像資料等外,最直觀有效的便是推出輔助陳列。與其文化內涵相應的、主題鮮明的輔助陳列使觀眾在此時此地獨特的空間里,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濃郁的歷史氛圍,并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及愛國情操。例如《新四軍在皖南》陳列,就是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的輔助陳列。設在云嶺軍部大會堂的“陳氏宗祠”內,該祠堂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為了更好的展現當年新四軍將士們的生活、戰斗歷史、幫助觀眾加深理解,輔助陳列就是最好的補充方式了。此輔助陳列集中介紹了紀念館對象的活動和事跡,以傳遞歷史文化范圍,進行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此展覽榮獲全國十大精品陳列。所以,文物古建筑修繕完成后,應該進行陳列布置,吸引大眾。這既是對文物進行開發利用,也是文物保護管理機構應做的工作之一。從這點看,文物景點中布置輔助陳列,是文物景點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的深入和完善。
二、是對陳列主體建筑內涵的豐富與弘揚
因為文物景點不像現代展示趨向的博物館那樣有展示空間,古典窗戶、林立眾多的梁柱、零碎狹小的空間,都給設計帶來一些挑戰。所以,與展廳陳列不同,在文物建筑陳列中,建筑物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反映著特定的主題,因而就應該考慮展覽與建筑物本身特性的契合性。布置陳列計劃是按照陳列主題或主旨確定具體的陳列方式和陳列元素,對陳列主體建筑的內涵起著豐富與弘揚的作用。并且,應該堅持做到把握陳列主題、創造完美形式、滿足實用功能、保障展出安全、力求經濟合理等。
(一)陳列主題鮮明、定位準確、注意營造特定的環境氛圍
每個文物景點都有自身的主題思想,主題思想是陳列內容的靈魂,設計能不能緊扣主題思想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每一個陳列都是將人類歷史文化的演進加以探討,將人類文化的成就展示于世人面前。在信息傳達方面,盡可能地做到淺顯易懂,條理明晰。要在忠于歷史的基礎上,為大眾喜聞樂見、切實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
景點氛圍營造,是為了使觀眾身臨其境,產生一種情趣,能更清楚 、更準確的了解景點的文化。設計中要對陳列的內容歷史背景做形象的提示和烘托,引導觀眾在參觀中體會這種曠古的歷史氛圍,如《兩漢歷史陳列》中運用了龍飛鳳舞朱墨土紅幾色相間的漆飾紋樣圖案造型來烘托環境,人們自然有一種對漢代雄偉博大的體味。這種歷史氛圍或生態氛圍對觀眾起著一種不可言傳的美感傳單作用。而南京《太平天國歷史陳列》則注重室外環境的氣氛渲染,在大門口就開始營造太平天國歷史氛圍,通過描金龍屏風、太平天國起義浮雕、太平軍炮車的強化設計和氣氛渲染,把留戀在古建美感中的觀眾視線和注意力集中到陳列上來。它以室外的陳列布置作為室內展示的鋪墊和序曲,將室外環境渲染和室內陳列緊密結合。古典建筑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現代創新的展示理念得到了統一和延伸。
(二)陳列要注意建筑結構的特殊性
文物的展示既要體現其內在價值和魅力,又要有完美的科學的展示手段。由于古建筑結構特征的特殊性,所以在陳列時常常會遇見柱子多、墻面不美觀等問題,給陳列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中國古建筑的特色之一就是柱礎、柱子較多,而按照保護要求又不能給其造成任何損害,為了降低高度增加觀眾的親切感,克采取吊頂的形式,把線路及燈都隱蔽于格柵之上,表面要干凈利落協調于古建的氛圍。可以根據建筑物內部的空間特征,可將展柜布置成 “人”字形、三角形、四角形等不同形狀或是書、柱子的造型,既有利于陳列,也可帶來一些新穎、錯落的層次感。為改變古建筑的墻壁多為石灰鋪底的白色墻面所帶來的視覺刺激及不協調,宜將圖片、文字鑲嵌在木板表面或內側,也可以采用木刻雕板等形式,以解決與墻面的銜接。陳列工作中還會出現建筑物整體協調的問題。古代建筑的結構美、雕刻美讓人嘆服,但如何與建筑下部的陳列相協調,則需要好好思量。
(三)文物景點陳列設計要注重特點和個性
陳列要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和個性特征。法國藝術家羅丹說:“美,就是性格與表現”。在羅丹看來,藝術就是“表現性格”,也就是個性。內容設計是形式設計的前提,起到了劇本的作用。而形式對內容有積極的能動作用和相對獨立性,恰當的完美的藝術形式可以使主題思想得到廣泛傳播、深入人心,產生廣泛持久的社會作用。能不能為特定的內容運用相應的表現形式是我們考慮的一個重要課題了。而同一個陳列項目,不同的陳列設計會收到不同的陳列效果。所以要比較,通過對主題內容、文物藏品的認真研究和比較找出其中的特殊性,然后進行個性化的藝術處理,找出相應的、充分表現自身特點和個性的陳列形式。如果我們的陳列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那只會使觀眾味同嚼蠟。
因此,文物景點陳列藝術要緊扣文化主題,并在內容、形式上做到和諧統一,才能得到觀眾認可。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王成. 古建內的陳列藝術(一)[J].中國博物館 ,1997(03).
[3]曹志君.《太平天國歷史陳列》的探索與創新[J].中國博物館,2001(02).
(作者簡介:劉 芳,女,河南省商丘博物館,文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