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取得局部執政地位,為了鞏固蘇維埃政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知識文化水平,使人民群眾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喚醒其巨大的革命熱情和覺悟,中央蘇區建立了俱樂部、列寧室、夜校等重要文化宣傳陣地,以此來開展中央蘇區群眾文化建設。
關鍵詞:中央蘇區;群眾文化
中央蘇區,又稱中央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領導人創建的規模最大的革命根據地。它位于江西的東南部和福建西北部地區,以江西省瑞金縣(今瑞金市)為中心,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中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和大本營。由于中央蘇區的地理封閉,人民群眾長期遭受壓迫與剝削,文化知識水平相對低下。為了使中央蘇區發揮革命的領導與帶頭作用,開展中央蘇區的文化宣傳工作,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也是革命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1917年8月23日,毛澤東同志給黎錦熙的信中曾說過:“天下亦大矣,社會之組織極復雜,而又有數千年之歷史,民智污塞,開通為難。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今日變法,俱從枝節入手,若議會、憲法、總統、內閣、軍事、實業、教育,一切皆枝節也”。①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蘇區在加強軍事、經濟建設的同時,更要抓好文化建設。然而,蘇區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極其低下,要想使他們樂于并學會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識,就必須使用一些簡單有效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學習方法和形式,這樣才能有效地推廣文化知識,使蘇區群眾更易于接受。
中央蘇區群眾文化推廣的首要載體是建立俱樂部。蘇區的俱樂部是一個重要而廣泛的群眾文化組織。俱樂部是黨和蘇維埃政府向人民群眾進行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其主要功能是側重于政治理論和文化的學習,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動員群眾,教育群眾。俱樂部的最高執行機關為俱樂部管理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制定工作學習計劃,進行監督實施等。俱樂部是以每一級政府機關、群眾團體、學校、工廠等為單位組建,每個單位的群眾都應積極加入俱樂部。每個俱樂部設識字、讀報、壁報、工農補習夜校、新戲運動、晚會、研究工作七個部。193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在《關于蘇區宣傳鼓動工作決議》中,對俱樂部的發展意義做出了具體的解釋。“在蘇區內必須發展俱樂部游藝晚會等工作。在每一個俱樂部下應該有唱歌組、演劇組、足球組、拳術組等等組織。在每一組織內應該盡量吸收群眾,尤其是青年男女,必須使蘇維埃群眾的生活不是死死板板的,而是活潑有生氣的。只有活潑有生氣的工農群眾,才能戰勝一切困難,與一切失敗的情緒。在這里青年男女會發生很大的作用,他們應該用種種方法宣傳與鼓動他們的家屬為了蘇維埃的勝利而斗爭。”②在蘇區,俱樂部是所有文化組織中最普遍也是最活躍的組織,它利用多種文化活動形式,把群眾吸引到學習的氛圍中來,加強教育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革命熱情。
中央蘇區群眾文化活動宣傳的第二種方式就是創辦列寧室。列寧室也是蘇區重要的群眾文化組織之一。
中央教育部頒布的《俱樂部綱要》規定:“在每一俱樂部之下,按照伙食單位(或村莊)成立列寧室,每一列寧室至少須有識字班、圖書室及墻報,此外,還必須有運動及游藝室的設備(規模小的列寧室,則與圖書室可以合用一間)。至于一般的政治動員及社會工作,由列寧室的主任負責領導。”列寧室的宣傳形式主要是通過舉辦墻報,墻報也是每個支部的機關報,反映的問題也是與人民群眾的生活以及學習相關的內容,用來教育群眾,針對工作、生活中的一些錯誤行為作斗爭。
中央蘇區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第三種方式就是興辦夜校(又稱工農補習學校)。這兩種形式均屬于業余文化學習模式,主要針對一些因從事勞動生產而無法在白天正常參加學習的廣大工農群眾,“在不妨礙群眾的生產和工作的條件下,于短期間掃除文盲與提高群眾的政治文化水平”, ③充分利用晚上的時間進行學習,傳授政治和科學技術常識,學習相關教材、開辦識字班等。“我們為著要在政治上教育上達到真正的平等,所以建立了消滅文盲的組織,識字班、夜校、半日學校,使每個蘇維埃政權下的工農,都有機會讀書,并規定在相當期間,把一切不識字的人們,都變成能寫信、看報、讀書和寫文字。調動群眾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也驚嘆不已:“紅軍在三四年中掃除文盲的成績,比中國農村任何其他地方幾個世紀中所取得的成績要大。”④
通過以上三種主要的宣傳陣地,中央蘇區的群眾學習了許多基本而且重要的文化知識。也正是通過這些形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思想建設進一步深入到蘇區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蘇區群眾易于學習與接收,喚醒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和覺悟,促使他們積極投入到革命斗爭中去。
注釋:
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編. 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 6—1920. 11) [M ]. 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0,第85-86頁。
②江西省文化廳革命文化史料征集辦公室、福建省文化廳革命文化史料征集辦公室編:《中央蘇區革命文化史料匯編》,1994年版,第37頁。
③《夜校辦法大綱》《江西蘇區教育資料匯編》(五)贛南師范學院、江西教育科學研究所編1985、第73頁。
④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三聯書店,1979,第159頁。
(作者簡介:黃 文(1980.6-),男,安徽宿松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