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在二十一世紀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保護傳統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凸顯其重要性。保護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也就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然地方戲曲卻面臨著來自政府、從業團體、聽眾三方的諸多生存困境。為了進一步傳承并保護傳統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必要從這三方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分途發展
文化,作為和平社會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核心部分,歷來受到國家高層的重視。黨的十八大提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使得文化在黨和國家的事業中的地位變得更富有戰略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別于物質性文化遺產有自己特有的性質,故而對于傳承并保護其帶來了諸多困難,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固然有諸多地方是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同或相似的,但其自身特點影響著其在全球化、市場化、價值多元化的環境下更難保護。了解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困境并采取措施加以突破,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
(一)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財富,自唐宋以來一直到建國后,維持近千年,其生命力依然旺盛。然而近三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人民興趣的廣泛化、娛樂化。中國戲曲也迎來了史上絕無僅有的寒冬。據統計,中國戲曲劇種從20 世紀50 年代統計的368 個,到20 世紀80 年代初編撰《中國戲曲志》時的317 個,再到2005 年的267 個,已有101 個劇種在50年間變成歷史。[1] 有關資料顯示,80 年代的劇院劇團約3000 個, 而目前能堅持演出的只有1000 來個;數十萬藝術家流失,其中有大量身懷絕技的老藝術家或離開人世,或淡出舞臺。[2]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戲曲,逐漸失去芳華,今天已是處境艱難,舉步維艱。[3]
(二)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增強我國文化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核心競爭力是一種文化以其特有的、難以復制的、能形成持續競爭力的個性特色為依托,通過整合其他方面能力而形成的, 是影響文化發展全局的系統競爭能力。保護與傳承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增強我國文化核心競爭力,而且也是弘揚中華文化傳統的歷史使命。[4]
保護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甚大。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地方方言與一定程式的結合。通過地方特色戲曲,可以體現出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如河南的豫劇,湖北的漢劇等等都可以說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劇種”,河南的豫劇通過《梨園春》欄目組走向了世界,這不僅展示了河南人的風貌,更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魅力。當然,在這些戲曲中,絕大多數還是有一番意義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對于教育人民,團結群眾,引導構建和諧社會還是有相當大的積極作用。從較為典型的戲曲代表作來看,有弘揚愛國主義的劇目,如各地戲曲中的楊家將戲等;有歌頌廉正清明的清官戲,如各地劇種的包公戲、海公戲等;有宣揚忠貞孝慈、勤儉持家的倫理劇,如各地劇種改編的《琵琶記》等等。這些對于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核心競爭力不無益處。
二、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困境
(一)政府宏觀政策導向及其執行機制的困境
1.中央政策的模糊、抽象性
眾所周知,中央政策多為原則性、整體性、全局性的。固然中央關于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有一些法規政策,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等等。但不難發現這些政策中沒有一部關于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保護政策。都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出發,缺乏具體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當然,中央政策的模糊抽象也就為地方政府提供了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
2.地方政府的保護力度不夠深入
GDP作為衡量地方經濟發展狀況,衡量地方政府工作績效的關鍵指標歷來為人所詬病。但在當今中國環境下也很難有較大的突破。作為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自然很難在政府議程里占據重要地位。據調查,某市漢劇院相當一部分演員在獲獎后向政府領取獎金時候被拖延,還有一部分演員反應政府撥款很難到位,這些情況都反應出地方政府對于保護地方戲曲的力度并不大。
3.政府權力缺乏制約
政府作為公共權力擁有者,掌握著諸多社會資源,很容易濫用權力。導致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產生。地方政府某些官員可能為了一己私利,濫用公權力浪費納稅人財產用于個人享受,當然地方政府也可能為了GDP的增長而壓縮文化投入,從而導致各類劇團缺乏足夠資金用于生存發展,自然也就難以找到優秀的演員和提高現有演員的素質。這些情況,歸根到底可以說都是政府公權力缺乏制約,不能得到足夠的監督,從而阻礙戲曲的保護。
(二)戲曲從業團體能力的不足
1.管理層的決策失誤與管理能力低下
眾所周知,二十一世紀,管理的好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興旺發達的重要影響因素。誠然,在劇團里面同樣存在類似的道理。據調查,目前一些劇團的管理者多缺乏較好的管理技能,多為政府提拔。在這樣的管理者領導下,缺乏激勵,缺乏溝通,自然劇團工作人員很難做到齊心協力,共同為戲曲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2.人才培養的舉步維艱與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一個劇種能否發揚光大與該劇種傳承人的數量與質量成正比。目前,隨著戲曲劇團向市場接軌,政府資助減少,劇團工作人員的收入也就難以保障了。不少戲曲從業者也就逐漸離開戲曲行業,自然也不會有很多樂于從事戲曲行業的梨園子弟。再次,相當一部分戲曲從業者缺乏理論功底,素質較低,難以為戲曲的創新做出巨大貢獻。戲曲從業人員的量與質的不足自然深深制約著戲曲的傳承與發展。
3.戲曲藝術缺乏創新
鑒于目前從事于戲曲人員的技能、素質較傳字輩來說有明顯不足,再加上現如今戲曲行業面臨著缺乏聽眾的壓力。戲曲從業人員也就很難再劇本方面進行創新。由于缺乏創新,自然反過來又會影響著戲曲的傳承與發揚。
4.國民欣賞興趣及其能力的不足
戲曲作為一門藝術,并非人人都能欣賞,戲曲的欣賞往往需要一定的技術與能力。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年青一代普遍接觸現代媒體如電視、電腦,其生活情調也呈現出娛樂化,作為相對高雅的藝術自然很難吸引年青一代的注意力。此外由于目前戲曲鑒賞課程尚未納入國民教育范圍,自然青年人很難欣賞得了戲曲,故而進一步加劇了戲曲傳承與發揚的難度。
三、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困境的突破
(一)政府轉變職能,完善相應配套制度
1.完善并具體戲曲保護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目前,關于保護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并不少見,但是大多都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具體的執行要求。這些為地方政府變相抵制中央政策提供了可能性。鑒于此,中央有必要就戲曲保護制定專門的政策法規并加以具體化,以加強對地方在執行保護戲曲政策中的約束,從而推動戲曲保護。當然,關鍵還在于資金的足額提供、人才的挖掘與培養,發展導向的科學化、具體化。
2.對于不同戲曲,采取不同保護與發展政策
盡管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諸多共性。但不可否認戲曲之間也存在一定差別。有較為程式化的劇種如京劇、昆曲、湖北漢劇,也有一些較為靈活具有娛樂性質的戲曲如“耍孩兒”等。鑒于前者與人民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故而更適合采取“博物館式”保護方式即主要面向社會精英傳播,保留原汁原味。不宜采用市場化。而后者由于缺乏程式化。故而可以采取“大眾式”傳承方式。旨在面向大眾傳播,可以加以創新,迎合群眾興趣。
3.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完善監督問責機制
政府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其提供保護傳統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由于涉及到公共權力,公共財政,故而難免存在尋租的可能性,故為了避免中央關于戲曲保護政策流于形式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加強對公權力的各種監督以確保中央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二)戲曲從業團體提升自身能力
1.提高管理層管理決策能力
戲曲劇院管理者的管理決策水平深深地影響著劇院的運行狀況。唯有轉變傳統管理人員任命方式,實現能者居之才能做到激勵到位,員工團結,劇院充滿活力,演出精彩,吸引人才。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戲曲的發展后繼有人。
2.提高戲曲從業者自身素質,推動戲曲藝術創新
由于目前從事戲曲的人員多為60后、70后,他們很少接觸現代化設備,也很少有高等教育經歷。較多是通過“拜師”或者“自學成才”,故而他們在信息化和社會的今天已經有些落伍。因此有必要對現有員工加以培訓,使其適應當今社會,并多吸收一些年輕一代富有創新精神的下一代人從事于戲曲傳承工作。當然也只有培訓出有較高理論修養與實踐修養的戲曲從業者才能推動戲曲藝術的創新。從而促進戲曲的傳承與發揚。
(三)引導國民提高自身欣賞能力
1.推動戲曲產業化,充分發揮輿論媒體的作用
當今世界是一個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市場化的社會。戲曲的保護與發展應當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推動戲曲的產業化,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對于戲曲的保護與創新可以說是一種相當不錯的方式。借用市場提高劇院的活力,促進戲曲行業不斷更新進步。此外,有必要發揮各種現代媒體作用,加大宣傳力度,如河南豫劇通過《梨園春》走向世界。當然,戲曲專家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充分發揮劇院與高校文化學者關系,推動戲曲的理論創新與發揚傳承。
2.完善國民教育體系,注重傳統戲曲鑒賞能力培養
為了推動戲曲事業的發展,為了對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必須解決聽眾的問題。而聽眾的培養與戲曲從業人才的培養都顯然離不開教育。故而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將戲曲鑒賞與學習納入必修課必將為戲曲傳承與發揚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昕.全球化視域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東岳論叢,2010(8).
[2]周秦.昆曲:遺產價值的認識深化與傳承實踐——兼論蘇州大學白先勇昆曲傳承計劃[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3]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總導演汪世瑜》.白先勇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e40a30100m8qm.html
[4]孫曉濤.論地方戲曲保護和傳承與增強文化核心競爭力[J].四川戲劇,2012(2).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