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高度重視,他為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做出了很多積極的探索和艱辛的努力,提出了很多有關于“三農”的思想。深入地研究毛澤東的“三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毛澤東思想;三農問題
中國的三農問題是毛澤東一生中最為關注的大事,毛澤東的“三農”思想誕生在長期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當中,為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做出了很多積極的探索和艱辛的努力。這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解決新形勢下的三農問題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毛澤東的三農思想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農村土地革命思想
毛澤東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知識分子、無產階級革命家,從來就反對將中國的革命與農民分割開來。他對農民的重視以及農民問題的獨特見解,使中國產生了不同于蘇聯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農民運動不趕速地做起來,農民問題不會解決;農民問題不在現在的革命運動中得到相當的解決,農民不會擁護這個革命。”①毛澤東撰寫《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肯定了農民的革命性,指出了農民在中國革命當中的主力軍地位。毛澤東把農民、農村問題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問題來對待,并且深刻認識到:“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中國”②,中國革命不能離開廣大農民的支持,把農民變成革命的主要力量,主要靠解決土地的問題。毛澤東正確的土地革命思想將占中國2/3的人口——農民,聚集到中國革命的隊伍當中來,創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農業合作化思想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殘存的農村封建土地所有制,毛澤東指出:“我國有五億多農業人口,農民的情況如何,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權的鞏固,關系極大。”③1950年6月30日,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全中國開展起來土地改革運動。
土改完成后面對生產資料的不足和生產技術的落后的現狀,毛澤東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發展社會主義互助合作運動。他說:“對于農村的陣地,社會主義如果不去占領,資本主義就必然會去占領。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會主義,那就要兩頭落空”。④
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農業現代化思想
(一)農業機械化的構想與實踐
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毛澤東指出“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極大。”⑤在中國農業的發展道路上,根據毛澤東“先合作化、后機械化”的思想,毛澤東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要有十年時間。四年以內小解決,七年之內中解決,十年之內大解決。”⑥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盡管在大躍進時期遭到了嚴重的挫折,損害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毛澤東關于25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設想與探索,卻給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帶來了巨大的進步。
(二)大力發展農業科技
毛澤東認為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現代的科學技術,沒有農業科技的現代化,也就不可能有農業的現代化。他曾說過“我們的同志,無論是搞工業的,搞農業的,搞商業的,搞文教的,都要學習一點技術和業務。”⑦為發展我國的農業技術,毛澤東還制定了一系列方針路線和具體的工作方法,反復強調要領導、專家、群眾相結合,各級領導干部要做懂行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逐步認識農業經濟建設的規律性。總結出了農業生產的八字經驗:“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為發展農業生產服務。
(三)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
根據列寧的論斷“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里,是建成不了共產主義社會的。”⑧毛澤東認為發展現代化農業,就必須要掃除文盲,提高農民素質,因此,毛澤東在全國開展了掃盲運動,普及科學文化知識。
毛澤東對中國“三農”問題的深刻認識,離不開他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深入的調查研究。時代發展到今天,“三農”問題又有了更新的內涵,但它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們在繼承和研究毛澤東“三農”思想對于指導農村工作、發展農業經濟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仍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
②埃德加·斯諾.斯諾眼中的中國 [M].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2,47
③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360
④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
⑤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9
⑥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
⑦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9
⑧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 [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55
(作者簡介:宋新波(1985.10-),河南延津人,河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