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貫徹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農村文化建設十大工程”的“千鎮萬村種文化”活動精神,三門縣委高度重視,把“種文化”工作列入年度宣傳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并引起了省市及文化部領導的關注。
關健詞:基層農村“種文化”活動;文化特派員;結對幫扶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的物質文化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農民的精神生活卻相對匱乏,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農村文化建設十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開展“千鎮萬村種文化”活動。三門縣委高度重視,把“種文化”活動列入年度宣傳工作。此項活動激發了全縣廣大農民參與的積極性,為新農村建設增添了活力,同時也充分展現了三門農村文化面貌。筆者發現,這一活動由于村級集體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出現了不均衡的狀況,但通過強弱結對幫扶,可以改變這一現象,達到全面開花的效果。
一、三門縣呈現“種文化”活動的良好局面
2008年開始,三門縣委縣政府開展農村“種文化”活動,從文化和教育系統中抽選出53名有文藝專長的人員為首批文化特派員,下派到農村,傳播先進文化、挖掘民間藝術、組建了各類藝術團隊,把文化的種子播到農村。2009年全面鋪開,又增派100名文化特派員下到農村。通過幾年的培育,“種文化”活動在該縣遍地開花,成果豐碩:一大批積淀豐厚、形式獨特的民間藝術得到了傳承,一大批各具特色、各有專長的農村文化隊伍得以發展壯大,“種文化”也充實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二、三門縣兩村開展“種文化”結對幫扶活動嘗試
在“種文化”活動中,海游鎮的前郭村文化基礎好,起步早、發展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得到了省市縣領導的肯定,而王家村則較弱。筆者聯合該鎮其他文化干部,開展兩村“種文化”結對嘗試。
1.在10月1日晚開展了首場結對“種文化”聯誼活動。通過活動,一是大力弘揚民間文化,傳送文化“種子”,共建和諧新農村;二是促進了兩村相互交流和學習,增進友誼,從而推進“種文化”工作;三是為了拓展視野,轉變生活觀念,為村民崇尚健康、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服務。
2.經兩村的商定,從10月19日開始,首批前郭村的6位村民到王家村進行義務打腰鼓傳教。以后再進行秧歌舞、太極拳等“文化種子”一一傳播給王家村,省去了請老師的經濟負擔。
3.“種文化”活動讓村民產生一種參與文化活動的向往,形成一種共同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生活氛圍的熱情。
三、農村“種文化”活動存在較大差距
“種文化”活動深受廣大農村群眾的歡迎,有的村搞得起來,而且發展很快,但有的村卻搞不起來,其主要原因:
1.文化特派員不能專職使用。文化特派員是從文化和教育部門抽選出來的,不僅要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加上鄉鎮和部門的中心工作,還要應付文化部門布置的面上的工作,任務繁重。只得擠出時間,甚至利用晚上時間,到鄉下去開展“種文化”工作。特派員事業心、責任心強,“種文化”活動就搞得紅紅火火,但部分特派員由于種種原因,處于應付狀態,“種文化”活動就起色不大。
2.農村“種文化”活動后勁不足。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但農村文化設施落后,資金缺乏,文化生活卻十分枯燥。近幾年來的一系列文件都作出“農村文化事業經費要納入各級地方財政預算,保證鄉鎮每年有一定的文化事業費”等多項具體規定,但由于中央和地方實行財政分稅制后,鄉鎮財政狀況仍然不景氣,再加上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多村根本沒有文化娛樂設施,加上村民的思想低落,難以開展“種文化”工作。
四、開展農村“種文化”活動的幾點建議
如何開展好“種文化”活動,帶動文化弱村“種文化”活動,縮少村級文化發展的差距,筆者認為:
1.充分發揮農村文化特派員作用。一是文化特派員要扎根基層,了解本村文化底蘊,重在抓挖掘,扶持和培育基層的文化“種子”。在“文化扶貧”上,“造血”要比“輸血”來得更加重要。發揮本村藝人在文化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把健康有益的文化藝術傳承給下一代,讓這些源于農村、長于農村的文化活動盛于農村。二是特派員之間相互了解,采取互相合作,以幫扶結對的形式,強村帶弱村開展“種文化”,積極引導和帶動文化薄弱村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三是相關部門要象農村工作指導員一樣,在時間、經費、激勵機制等方面予以更多的支持。
2.倡導村民自辦文化。積極扶持農民群眾自發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努力使農村文化向基層的農戶和農民個體延伸,使農民成為文化建設的主體,讓其既是文化服務的對象,又是文化建設的積極參與者。把農村文化建設變成農民的自覺追求,破除依賴政府辦文化、沒有撥款辦不了文化的思想。
3.營造人人參與的氛圍。在農村根植“種文化”,不僅需要經費,更需要我們經常的關心和引導,幫助他們樹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要保護好、發揮好、發展好農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讓農民群眾成為村落文化的主體,讓健康的文化生活占領農村文化陣地。通過強村帶弱村幫扶結對活動,啟發和帶動文化基礎落后的薄弱村,多為他們搭建展示的平臺,如通過一些傳統的節日,讓農民的“種文化”活動參與到城市中來,形成城鄉文化的共享和互動。
(作者簡介:楊迎春(1964-),女,漢,浙江臺市人,本科,海游鎮文化站,從事群眾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