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是現在大家常常談到的名詞和術語,尤其是文化主管部門和群眾文化工作者。但是到底什么是群眾文化?不少人并不十分清楚,也包括筆者自己在內。文章試圖就此作些探討。
群眾文化歷史悠久,與人類同生共衍。它面廣人多,是當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大家的共識。不過到底什么叫群眾文化?一些人談不清道不明,隨心所言,隨心所為,人云亦云,因而產生種種誤解和偏面性。近期有一位文化部門領導說:“群眾文化活動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還有平時大家一談到群眾文化,許多人不是說組織幾場群眾文藝演出,就是說辦了幾次農民歌會;或者說舉辦幾次工農美術書法作品展覽等等,如此而已。殊不知這些活動,只是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一些形態和方式,它并不能概括群眾文化活動全部內涵,也不能說明它的精神實質所在。群眾文化活動就總體而言,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性、活動的多樣性、內容的廣泛性與豐富性(涉及到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天文地理、倫理道德、風士人情等等),融文化藝術、科學技術、衛生體育于一體。是人民群眾進行自娛、自學、自教、自我陶冶情操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方式。重在自我,重在人民群眾的大多數,而不只是一些文化骨干,更不只是少數精英人才。換句話說,群眾文化的功能就是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的“修身養性”,意在養心、養德、養智、養神、養氣。這就是群眾文化活動的根本目的和宗旨。離開這些,就離開群眾文化活動的本質和主體。當然,群眾文化活動在人民群眾自我“修養”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但這不是主旨。我們不能把群眾業余文化當作專業文化來辦(例如:群眾戲劇、歌舞活動等)。否則,他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忽視人民群眾自身的需求、愛好、與權益,挫傷他們的自主性、自覺性、自愿性,變為一種使用工具,從而易于導致群眾文化活動走上講形式、圖排場、趕浪頭、裝門面,成為謀取某種政績的手段,影響群眾文化活動的健康開展。
在我們明確群眾文化活動的精神實質以后,就要進一步探討群眾文化活動的對象、活動范圍、活動陣地、活動時間空間與活動的方式方法,以及群眾文化活動興起的內在動因。群眾文化顧名思義,它的對象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其中包括工人、農民、軍人、教師、學生、科技、醫務以及機關干部和各行各業人等。他們中有老人、中青年人、也有少年兒童。有男又有女。我們通常把它分為農村文化(主要是村落)、廠礦文化(主要是車間)、軍營文化(主要是連隊)、校園文化(主要是班級)、社區文化(主要是居民區)五大類。這里就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基本陣地和場地的。因為這些人常年累月生產、工作、學習、生活在這里,交朋結友也在這里。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出于自身的愛好與需求。他們在追求物質生活享受的同時,也要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他們愛看書讀報、愛吟詩作詞寫寫畫畫、愛演戲唱歌跳舞、愛吹拉彈奏、愛收看收聽電視廣播、愛聽故事講笑話、愛談天說地、愛耍槍弄棒、愛打球下棋、愛舞龍玩獅等等。當然人各有愛,人各有需,不是人人趨同。對此,我們就要積極的多方面的給予支持、引導、扶植和幫助,以提高其活動質量和文化藝術水平。專業文化藝術單位、團體和專業文化藝術工作者,要有計劃的分批、分期深入基層進行面對面的指導,以滿足他們所需,尊重他們所求。只有順民心、隨自然,群眾文化活動才能生根發芽,才能有生命力,也才能枝繁葉茂。群眾文化活動在時間、空間選擇上,一般都是在他們從事本職生產、工作、學習之外進行的,這叫做業余活動,這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基本特征,不能含糊,也不能違背。群眾文化活動在方式方法上,主要是個體的、小型的(多人或幾個人)、分散的,這是群眾文化活動自身性質與實際情況所決定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隨意改變。我們常常所說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好不好,其主要標志,就是看基層文化活動活躍不活躍?豐富不豐富?經常不經常?能否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需求?這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主流。當然,群眾文化活動在逢年過節有和某種需要時,也應因時因地開展、有組織、有安排地開展一些群體性的集中活動,自娛又娛人,為公共文化服務增添力量與內容,這也是必要的合情合理的。例如:開展演戲、唱歌、跳舞、打球以及舞龍玩獅等民間藝術活動,等等。不過一定要注意講究節儉,辦得起,務求實效,不能鋪張浪費,引起群眾反感。還有,為了交流經驗,樹立典范,展示群眾文化活動的成就與人才,可以在適當時期(或兩三年),舉辦一些區域性(縣、市、省)的群眾文化競賽評比活動,表彰先進,推動全局。但絕不能從某種企圖出發,爭名譽、圖虛榮、搞形式主義,頻繁地舉辦各種“奪標”或變相“奪標”活動和所謂“創品牌”活動,從而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層層拔高,弄虛作假,以及追求氣派、追求豪華,勞民傷財,失去群眾文化活動的原汁原味,有礙群眾文化活動的健康。歷史的經驗教訓不能遺忘。當前群眾文化活動最薄弱的環節是在基層,存在少問、欠抓,放任自流等問題,應引起各級領導的足夠關注,并加以解決。
另外,與群眾文化活動有血肉相連的還有一些專業性質的群眾文化機構,它們是文化館站、群眾藝術館、工人文化宮(俱樂部)、青少年宮,以及公共圖書館。尤其是省、市、縣文化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它們是城鄉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者、輔導者與推動者,是群眾文化活動的良師益友。辦好這些專業性的群眾文化機構,對開展城鄉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至關重要,切勿忽視?,F在不少文化館、站的工作不盡如人意,沒有很好發揮“活動中心、輔導中心、培訓中心、研究中心”的龍頭作用,急需改進。至于文化館、站的自身建設也亟待加強,特別是“人才培養”和“業務研究”,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應下大力氣采取有力措施持續抓下去,抓出成效。不能一誤再誤,留下無限的遺憾!
(作者單位:安徽省巢湖市文廣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