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教材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以《大學原典誦讀100篇》為例,通過對該教材編選體例、選文分類、優勢特色等方面的探討,借以窺見大學語文教材的演變,進一步把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動向。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教材;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提高在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的課程,在我國各大高校中開設已久,但其尷尬的處境一直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程逐漸被邊緣化,由此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便應運而生。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從各個角度進行了探索,在此本文筆者不憚淺陋,以《大學原典誦讀100篇》為例,從教材角度對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進行探討分析,以期進一步發掘教材在教學改革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
《大學原典誦讀100篇》由劉文孝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現主要在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兩所高校中使用。在充分吸取先前教材優點的基礎上,又展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特色和風格。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大學語文》教材的總結與升華,同時又體現出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在教材中的走向趨勢。在近一年的使用過程中,筆者也收獲了不少經驗教訓,結合學生們的反響建議,接下來就從教材的編選編排體例、選文分類等幾個方面來對這本教材的使用情況及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相關內容作簡單的論述,不妥之處還望方家批評指正。
一、教材的編選體例:內容豐富,涉及領域廣泛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在有限的課時內要想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教材中選文的數量和質量可謂至關重要。因此歷年來不同版本教材中所選課文的演變過程,同時也反映出大學語文教學思路及方向的變化。從較早的《燕京大學國文名著選讀》到徐中玉所編的《大學語文》,再到近年來較為通行的陳洪版《大學語文》,對文章的選取可謂愈加精心而細致,同時也可以反映出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逐步強化?!洞髮W原典誦讀100篇》正是沿著這樣的思路,在前人的基礎上又作了相應的調整和進一步升華。
1.選文豐富
首先100篇的選文,數量之大超過了大部分的大學語文教材,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和學習材料。同時,與以往教材重視中國文學而略輕外國文學的傳統不同,《大學原典誦讀100篇》給予了中外文學同等的價值地位。茲以同類型以文選為主的大學語文教材為例,試進行簡單的比較:
從上表所反映出的情況來看,古文仍然是各教材重點選取的內容,基本上占到了教材所選篇目的半壁江山,同時對我國的現當代文學也給予了一定的重視,所選篇目雖略少于古文,但在教材中仍具有一定的份量。這兩部分內容加起來占到了各教材全部篇目的80%以上,而外國文學作品只不過是附屬的一小部分內容。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吸收也在不斷增加,但仍不能與我國文學作品的穩固地位相抗衡。針對這一情況,《大學原典誦讀100篇》有意增加了外國文學作品的數量,使同學們在深入了解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對外國文明與文化也能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2.注重理性思維的培養
以往的大學語文教材,或是側重于文學鑒賞及藝術性,或是結合寫作能力著眼于提高語文應用能力,而對理性思維和思辨意識卻少有觸及。《大學原典誦讀100篇》在著重提高誦讀及鑒賞能力的同時,更是將提高學生理性思維意識作為一項要事融入到了教材的編排之中。所選文章已經不僅僅是文學家的作品,更有歷史學家、哲學家甚至政治學家、科學家的著作。以第二章“社會與倫理”為例,教材選取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資本主義精神》、《隨想錄》、《馬克丘·畢克丘之巔》等富有濃郁批判意識和反思精神的文章。這些新鮮血液的融入,使得大學語文教材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聚集地,更是閃耀著理性光芒的知識寶庫。
二、教材的編排體例:專題式分解,階梯式闡釋
以專題形式對教材所選課文進行劃分,可謂由來已久。有的為“文選+文學史”類型,有的是“文選+寫作”類型,還有“文選+語言+寫作”的類型等等?;旧峡梢钥闯鰧嵱眯耘c人文性的綜合模式,已受到了大學語文教材編者們的共同認可?!洞髮W原典誦讀100篇》雖沒有具體將語文的實用性單獨列出章節,但在選文的分類和歸納方面,其細致程度可謂又進了一步。
1.專題分類精細
《大學原典誦讀100篇》吸取了先前教材專題式的編排方式,在整體編排方面因涉及到的領域較廣,因而分類更為細致。100篇選文總共分為八個專題,每專題下約有10篇左右的文章。像是第三章為“政治與軍事”單元,第四章為“歷史與地理”單元。又如第一章“人生與價值”就包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節選)》、《孟子(節選)》、《浮士德·天上序幕(節選)》、《吉檀迦利(節選)》以及《人間最美的墳墓》等若干篇文章。大致其他七個章節亦是如此,既有古今中外從時間線索來看不可磨滅的名篇名段,也有按照文學體裁匯總而成的散文、議論文、詩歌、戲劇等各種樣式,可以說八個章節既是分別獨立的小團體,前后章節之間又往往具有某種隱性的聯系,這樣縱橫交錯而形成的網狀結構,充分保障了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的多樣化選擇,也是“以生為本”的具體呈現。
2.選文階梯式解讀
100篇涉及各個領域、各種角度的選文,在充分給予學生閱讀自由的同時,每一篇選文的解讀也都遵循著階梯式解讀引導的原則。一般來說每篇選文包括三部分:題解、選篇和解讀。而且選篇后面會附上該選篇的主要版本信息,便于學生課下查閱。這三方面的內容不僅僅是簡單的環環相扣,更是層層遞進的關系。在題解部分一般會用簡短的文字介紹作者及本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使得學生有個初步的了解和印象,而后進入選篇,在具體的文字解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深意,最后的文末解讀,又是在誦讀過原典基礎上的升華,不僅對選篇進行深入的分析闡釋和總結,同時引導學生在思考和反復咀嚼中收獲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這樣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在考慮到學生接受能力和教學規律的同時,也能針對學生的層次和興趣,給予大家所需要的知識。
三、從教材變化看教學改革的動向
《大學原典誦讀100篇》所體現出來的以上特色并非憑空出現,而是吸取了以往教材的成功經驗,并根據近年來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而做出的調整,因而在這些細微的變化中一方面可以窺見教學改革對教材編寫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能對今后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趨向作出更為精確的把握。
1.課程性質的漸變
對于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早在1996年國家教委高教司便指出:“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素質教育課程?!痹谶@一指導思想的引領下,各類大學語文教材也一直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己任,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綜合素質已經不僅僅局限在鑒賞、理解和提高人文修養的層面,更是將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方面也一并吸納入了教材中。像是很多教材關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的能力,即是大學語文教材“走出課堂,走向生活”的鮮明體現。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發現,在近年來的諸多大學語文教材中,對這門課程的定位又逐漸向“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方向發展。雖然只有兩個字的差別,但在選文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卻有較大的差別。在《大學原典誦讀100篇》中所體現的這種“人文精神”,更側重于對理性精神、思辨意識的提倡?!袄硇跃袷侨宋木竦幕A。理性精神的最高體現就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就是懷疑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實踐精神?!币虼嗽?00篇選文中,不乏充滿思想鋒芒的佳作,原因也正在于此。
此外,從選取篇目的內容來看,《大學原典誦讀100篇》盡量避開了中學語文已涉及到的篇目,既杜絕了學習的重復啰嗦,提高了學習效率,又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新穎的閱讀視角,更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除了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外,歷史、哲學、宗教、語言以及自然科學方面相關文章的攝入,也使得這本教材有了寬廣的外延和深刻的內涵,對于開闊學生視野,更好地培養人文素質和綜合素質,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而這一轉變也正是為了配合大學語文的學科性質,進一步向人文性、綜合性、創新性角度深入探索的結果。
2.教學方法的改變
正如有些教材側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學原典誦讀100篇》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不過沒有列出章節進行專題學習。但選文中演講稿的大量收入,就為進行語言練習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范本。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教師可將選文中具有類似實用性的篇目組合起來,進行專題的聽說讀寫訓練,將課堂講讀與專題訓練結合起來,既對選文內容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同時又訓練了相應的語文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除此之外,100篇選文的龐大數量,也需要老師有較為靈活的授課方式。在受到課時限制的情況下,自然只能選取一部分來進行講述。前面已經提到,有些選文其實可以突破專題的限制,與前后文之間形成某種隱性的內在聯系,這就又為老師的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從單篇所講的文章輻散開去,聯系前后章節,形成一條新的線索,而這些同類文章背后所展示的歷史和社會畫面,往往又是非常豐富而全面的,因此這種點—線—面式的授課方式,又可以視作對選文專題的一種重組與補充,相較以往大學語文教學的就事論事、單一化的講解來說,這種輻散式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應該具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就是以《大學原典誦讀100篇》為例,在探討這一教材特色的同時,又從時間演進的角度對先前大學語文教材的特點作了簡單解析,兼及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在教材中的體現等方面。當然這本教材也并非十全十美,還有很多方面需要繼續改進和完善。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在教學改革的引導下,將教材的實用性與審美性更為圓融地統一在一起,這將是今后大學語文教材撰寫的基本趨勢,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
參考文獻:
[1]張曉紅.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深化大學語文教學改革[J].集美大學學報,2012(1):47-50.
[2]陳玲.大學語文教學改革[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73-80.
(作者簡介:薛欣欣(1985.7-),女,山東濟南人,碩士,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文學與新聞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