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要求,文化館、文化站和文化室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載體,承擔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支柱作用。筆者從業基層文化工作數十年,就當前如何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提出一些現實思考。
一、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要發揮基層文化設施的功能作用
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前提,要有完善的基層文化設施體系的。要鞏固各級財政投入巨大、文化部門艱苦工作取得的文化創建成果,并且通過不斷的創建國家級、省級公共文化服務示范體系來鞏固文化陣地。文化陣地中文化部門不占領、不搞活動。更可悲的是現實之中,文化館、圖書館只能吸引中老年人來此活動,只有約30%文化站對外正常開放,絕大多數的文化室基本上是擺設,三級公共文化設施沒有真正發揮作用。造成基層文化陣地乏人問津的根源在于陣地文化活動陳舊,文化站工作不正常,經常抽調人員參加拆遷等工作。“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長此以往,形成習慣,門可羅雀也就成了必然。重視硬件指標達標,輕視正常陣地開放,創建是為了謀取名譽,至于發揮作用少有人關注。
如何切實發揮陣地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首要之務。對此,提出以下幾點意見:一是區文化單位要認真落實有關免費開放的相關要求,收回用于出租營業的文化陣地,開辦6個以上免費服務項目。二是鎮(街)文化站要真正開展文化工作,要改變機關化工作的傾向,以服務于人民群眾。三是文化室(含“農家書屋”)要配備相對固定的管理人員。
二、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要發揮基層文化人才的作用
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人才是核心支柱作用。只有發揮文藝人才的作用,才能打造地區的品牌,甚或樹立地區的文化形象。
針對目前基層專業人才的缺乏的現狀,要以老帶新、要壓擔子,大力培養區文化館、區圖書館、區博物館青年人才,同時還要培訓一大批業余專業人才,保持文藝活動的專業和業余是結合的態勢和互動性,促進專業人才在活動中成長以及業余文藝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區屬文化單位的專業人員,除了要堅持做好館內陣地活動輔導之外,還要堅持下基層輔導。要建立起專業輔導分片包干制度,輔導指導相關鎮(街)、村(社區)的文藝活動。堅持在開展活動輔導的同時,發現文藝人才、發掘民間特色項目。鼓勵基層業余文藝團隊建設,鼓勵他們堅持在各個文化室、文化廣場開展活動。在區專業人員指導、幫助下,街鎮\村(居)得以提高表演和藝術水平,并以優秀的文藝節目(作品)參加高端活動,并在此基礎上打造文藝表演的“一鎮(街)一品”優質項目。
要建立專業文藝表演活動團隊,才能保持一個地區高水平的文藝活動。在大力建設基層文藝表演團隊的基礎上,要適時開展區屬專業文藝表演團隊的建設。這個團隊它可以沒有編制序列,但卻擁有全區最突出的各種專業演出人才。一個松散型的專業文藝團體,人員大部不為文化部門所有,但是能夠團聚在文化部門的網絡之中。藝術團暨合唱隊、器樂隊、曲藝隊、舞蹈隊,重大文藝活動之時出馬亮相,正所謂不求擁有,但求能為我所用。
三、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要有強有力的機制保障
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需要以下諸多強力保障和支持:
1.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保障。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納入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建設體系,市、區、街(鎮)逐級簽訂文化工作目標責任狀。各級領導要重視文化工作,要將文化藝術中心、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標志工程,以及街(鎮)、村(居)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十二五”規劃,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軸之一,為更廣泛的人民群眾提供服務場所。
2.各級財政投入的資金保障。保持市、區各級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年年均有較大增長的趨勢,繼續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尤其免費開放項目予以提高撥款額度。同時,全力保障文化系統人員工資的福利待遇,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財力保障。
3.各級文化部門的工作保障。秉承“兩為方向”傳統,在當今和諧社會建設中,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既要克服“文革”中一味的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傾向,也要擺脫近年來文藝為經濟服務一切向“錢”看的不利影響。探索在事業單位普遍推行績效工資的情況下,如何調動廣大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如何建立獎勤懲懶,如何鼓勵創作、創優、創新工作機制,都是文化事業單位收入改革后的全新的情況,筆者在此想破個題,真正深入的探討可能還需要時日。
四、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要有相應的創新方法
面對公共文化服務這個新形勢、新情況,一定要創新工作方式\突破條條框框束縛。我們的思維一定不能停留在以往文藝為政治服務、或者文藝為經濟服務的老套路上。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其實應當相對獨立于政治和經濟,它本身應當不從屬于不服務于其他工作,做好公共文化服務本身的就是目的。筆者無意探討其政治內涵及其衍伸效應,直覺意識到創新工作方法的必要性,以及可嘗試的可能的途徑。
1.以人為本,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權利。圍繞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生活需求,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根本目的。一切為了人,一切以人的幸福感為標桿。具體到一個區域而言,就是要為一個地區內所有人群提供服務,無論是本地居民,還是外來學子、務工人員和駐軍戰士,都要提供一視同仁的公共文化服務。甚至關押的犯人,也能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比如,我們開展送書到軍營活動、到拘留所活動就是如此。
2.積極利用互聯網的便利,組織開展各項工作。舉辦聯絡、培訓工作,提高團隊建設工作,均可以利用互聯網、微博等等開展,以減少活動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為此,我們要加強文化網絡建設,形成群眾文化活動網絡;以及圖書信息借閱網絡,實行一個地區內圖書借閱一卡通、互借互還,實現區、鎮(街)、村(社區)居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全覆蓋等等目標。
3.將公共文化服務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要開展細致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使這項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讓他們的生活方式中包含著越來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無論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公共文化服務,應有盡有、完善便利。簡單地說,公共文化服務要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涓涓細流滋潤萬物發揮著積極作用。
五、結語
公共文化服務是個全新的工作范疇,這項工作不是突然提出來的,它既是對以往文化工作的繼承,也是為了適應當今主流社會的發展。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承業者,筆者二十多年來可能形成了一些思維定勢,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理解可能是舊瓶裝新酒、了無新意。但是筆者深信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應當是社會主義文化工作,在我們時代正在起始的一個工作階段。筆者認為文化工作的規律之一就是連繼性或者是繼承性,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對以往工作,有關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梳理。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對未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學習。如此承前啟后才能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才能使現階段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造福于廣大人民群眾。
(作者單位:南京市浦口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