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神這一概念可以說是斯賓諾莎哲學大廈的基點和歸宿。簡要說明神這一概念的問題承接、含義及其影響,以期更好的理解斯賓諾莎哲學。
關鍵詞:斯賓諾莎;神;概念;問題承接;含義;影響
據說斯賓諾莎曾對來訪的萊布尼茨這樣說:“一般哲學家是從被創造事物開始,笛卡爾是從心靈開始,而我則從神開始”。神這一概念無疑在斯賓諾莎哲學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以致要掌握斯賓諾莎哲學,神這個概念是絕對無法繞開的。對神的不同解讀甚至會將斯賓諾莎哲學引向不同的徑路。對神的綜合性闡釋,將有助于理解斯賓諾莎哲學。
斯賓諾莎哲學為什么要從神開始。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得清楚斯賓諾莎在當時所面臨并要解決的問題。
一、問題的繼承
笛卡爾用“我思故我在”正式開啟了近代哲學的大幕,實現了哲學史上的一次偉大轉向:將哲學問題轉移到認識論上來,然而轉向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正如斯賓諾莎所說,笛卡爾在論證自身存在之時,是“從心靈開始”,“我思故我在”割裂了精神和物質的合一,造成了身心分離的兩難境地。面對這樣的難題,笛卡爾別出心裁的搬出了一個實體來勾連二者,這個實體即是上帝。笛卡爾試圖通過上帝這個“中間人”,調和身心二者之間的重重問題。然而這樣的調和卻不夠有效,它并未從根本上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帶來了新的問題。
斯賓諾莎自覺繼承并試圖解決笛卡爾遺留下來的難題。那么在斯賓諾莎那里,神又具備了哪些含義,他是如何從神開始,又是如何處理心身二元論的呢?
二、斯賓諾莎之神
斯賓諾莎的神的概念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神的概念不斷的轉變豐富,最后成為自身理論的起點和歸宿。本文所討論的神的概念僅為其成熟時期的觀點。青年時期就因為思想主張與教義相左而被開除猶太教籍的斯賓諾莎,所持有的神的概念并非宗教神學意義上的人格神,即全知全能具備目的性和任意性的神靈。斯賓諾莎是極度反對將神人格化理解的,在其代表作《倫理學》中他曾經這樣說道:“凡是不知道事物真正的原因的人,總是混淆一切……又凡不知道神性與人性區別的人,最容易拿人情去擬神,說神也具有人情”。雖然自然萬物確實預先被神所決定,但卻并非由神的自由意志或絕對任性所決定,“神只是由它的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和動作”,從某種程度上說神“本性的必然性”可理解為萬物存在的原因和自然的規律與法則。人格神以及任何出于目的性的論調都是出于“想象”的附會。
在《倫理學》中,斯賓諾莎完整論證了神的存在以及神的含義。在開篇“論神”中,斯賓諾莎就對神做出了這樣的界說:“(神)我理解為絕對無限的存在,亦即具有無限‘多’屬性的實體,其中每一屬性各表示永恒無限的本質。”可見,斯賓諾莎將神上升至實體的地位。神表述了世界最高原因的統一性。神是唯一的,宇宙間只有一個實體,除了神之外,沒有任何實體,這即是說神和實體上是一回事;一切東西都存在于神之內,神和自然亦是同一概念側重不同的表述。這即是說:神、實體以及自然皆為世界最高原因統一性的不同表述。神、實體與自然的三重表述,互為補充,豐富了神的內涵。
斯賓諾莎神的含義決定了神這一概念不能完全交由神自身來訴說,神的屬性和樣式不同程度表述了神的概念。在斯賓諾莎看開,神這個絕對無限的存在具有無限“多”屬性,自然萬物則是神之分殊(樣式),其中能為具備理性的人(樣式)所認識的,有兩類屬性,即廣延與思想。以上即可隱約看出斯賓諾莎解決笛卡爾心身問題的線索與思路。他說:“心靈與身體乃是同一的東西,不過有時借思想的、有時借廣延的屬性去理解罷了。不論我們借這個屬性或那個屬性去認識自然,事物的次序與聯系卻只有一個,因此我們的身體的主動和被動的次序就性質而論,與心靈的主動和被動的次序是同時發生的。”這既是說,身體和心靈是一體兩面,身體和心靈是同一個唯一的實體(神或自然)的不同屬性而形成的不同的樣式:身體不能決定心靈,心靈也無法無法決定身體,使之動與靜。斯賓諾莎通過將身體和心靈“降級”為人知性理解范疇內的屬性,來使得二者歸位于神這一概念之下,通過如此變動和豐富神的含義,重塑神、心靈和身體之間的關聯,最終嚴格的貫徹了一元論和決定論。
斯賓諾莎在《知性改進論》中第一章即指出,哲學的目的即是達成一種人一經獲得后,凡是具有這種品格的其他個人也都可以同樣分享的至善,這種品格簡單的說來,就是達成一種人的心理與整個自然相一致的知識。這是人從情感的奴役和操控下解脫出來獲取自由的路徑,也是人愛神的方式。正是基于這個意義,我們說斯賓諾莎的哲學是由神為起點,最后回溯到神的哲學。
三、神的位置與影響
斯賓諾莎通過對神這一概念的深化和變動,思路為之一轉,從某種意義上解決了笛卡爾心身二元論的困境,使得一元論得以成立,最終在這之上用幾何學方法建筑起了自身的哲學大廈。其哲學不僅對萊布尼茨有深刻的影響,它還是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的來源之一,在近代哲學中占據了及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這樣說道:“斯賓諾莎是近代哲學的重點:要么是斯賓諾莎主義,要么不是哲學。”
參考文獻:
[1] 吉爾·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M].馮炳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 洪漢鼎.斯賓諾莎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韓東暉.無人之境——斯賓諾莎道德形而上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周 聰(1987.2-),女,四川樂山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外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