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宋三百余年的歷史,是整個中國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鏈條。整個社會的經濟、思想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兩宋時期的成都平原,合葬是一種具有主流意義的民俗習慣,留下了豐富的考古記錄。對成都地區兩宋合葬墓的演變進行梳理,力圖更準確的把握成都平原宋代墓葬的演變發展,為考古斷代提供依據,并探索物質文化背后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成都平原;合葬墓;宋代; 喪葬習俗 ;社會演變
喪葬,是人類社會行為的一個部分,牽涉民族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影子。“喪”與“葬”作為不可分割的兩個行為,在人死之后完成安撫靈魂與肉體的大儀。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根據目前的考古材料看,成都地區的宋代墓葬以磚室墓和石室墓為主,其中石室墓多分布在平原邊緣和之間的丘陵山地,而平原的腹心地帶則以磚室墓為主,這些磚室墓在整體上具有統一性,并以合葬墓為多。
一、合葬墓的演變
合葬墓主要指夫妻合葬墓,這種墓葬形式在北宋中晚期出現并且相當流行。一般成都平原這一階段的墓葬材料都是以合葬墓為多并且隨葬品普遍比單室墓豐富,體現出濃厚的宗教意味。夫妻合葬墓自出現以后一直流行到南宋時期,在南宋時期與火葬墓一起成為成都平原的喪葬特色。
除了夫妻合葬墓之外,還有更廣意義上的家族合葬,體現為三到五座形制、大小、方向相同的墓葬昭穆排列或是單排并列。這種喪葬方式與單個墓葬“擇地之美惡,用地理人”的風水葬法不同。程顥、程頤曾對這種風水術數表現出不滿而選擇昭穆葬法。所以很大程度上說,家族聚葬否抑或是昭穆排序否,都帶有比較大的隨意性。
1、夫妻合葬墓的形式劃分:
根據兩墓之間排布的關系,分為3型
A型:同穴異室合葬墓。根據兩墓葬之間的聯通方式,可分3式
A型Ⅰ式:過洞相通的同穴異室墓。
合葬墓多形制復雜,隨葬品豐富。墓內設有棺臺、壁龕、排水溝、有的帶有腰坑。兩墓室之間有一個壁龕是相通的。隨葬品包括人物儀仗俑、動物俑類、盟器神煞類、生活實用器以及鎮墓真文、買地券等石刻類。兩邊墓室結構基本一致,隨葬品相似,偶爾會有多寡不同的區別。
A型Ⅱ式:熟土相隔的同穴異室墓
兩畝之間填充熟土,同穴異室。墓內設有棺臺、壁龕、排水溝,基本不見帶有腰坑的,有的墓葬也沒有棺臺。隨葬品以生活實用器和墓券為多。生活實用器包括盞、碗、雙耳罐等。墓券一般包括買地券和五方真文券。儀仗俑類以文俑居多,盟器神煞類多見武士俑,也有的墓葬出土匍匐俑、神怪俑、雞、狗、鼓等。總體來說此類墓葬發現較少。
A型Ⅲ式:磚墻相隔的同穴異室
這一類型的墓葬發現也較少,墓葬結構上多有棺臺壁龕等,有的有腰坑。隨葬品組合包括生活實用器、儀仗俑類、盟器神煞類、石刻類。生活實用器包括碗、盞、雙耳罐等。儀仗俑類包括文俑、男女侍俑、立俑等;盟器神煞類包括鎮墓武士俑、神怪俑、人首蛇身俑等。
A型Ⅳ式:底磚相連的同穴異室
兩墓同穴異室,兩室共用鋪底磚。(另有一種較為特殊的異室墓葬,兩墓券拱之間砌磚相連)。根據該類墓葬的相關報告,可見其結構多較復雜,一般都有棺臺、甬道、壁龕、排水溝,有的還有腰坑。在風水堪輿上比較講究。因為該類墓葬材料較少,保存并不完整,所以隨葬品只見有生活實用器,包括雙耳罐、四耳罐、碗、碟等。
B型:異穴異室合葬墓
單個墓葬形制結構多復雜,一般包括封門墻、墓室、棺臺、排水溝、壁龕等,重視風水堪輿的意義。隨葬品豐富,包括人物儀仗俑、盟器神煞類、生活實用器以及鎮墓石刻等。一般情況下兩邊墓室結構基本一致,隨葬品相似,偶爾會有多寡不同的區別。
這種類型的墓葬,可以廣義到大的家族墓地上來。如成都市成華區青龍鄉海濱村劉氏墓群,成都石墻村墓群。有的墓群品字型昭穆排序,體現了一種較為傳統的族葬風俗。有些族墓為了將族人葬在一起,存在遷葬現象。
2.分期
兩宋時期成都平原的合葬墓具有相當鮮明的特色,在北宋中晚期到南宋都非常流行,其間表現出一些階段性的變化來。根據上文材料的梳理,可把合葬墓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期:北宋中晚期(嘉佑1056——紹圣1098)
本期主要流行A型Ⅰ式合葬墓。此階段也是夫妻合葬之風開始盛行的時候,兩墓之間以過洞相連時普遍采用的構墓方式。這體現了蜀人的靈魂觀念,即蘇軾所言“蜀人之同墳而異葬”,這種葬法分為兩室,便于分期下葬,而中間以過洞相通,又不阻隔靈魂,是當時人們靈魂觀的體現。集中流行于嘉佑、治平、熙寧、元豐、元祐、紹圣年間。
本期的墓葬營造重風水堪輿,多設棺臺、“生氣溝”、腰坑、壁龕、后龕等。隨葬品豐富,包括生活實用器、儀仗俑、各類宗教意義濃厚的盟器神煞,如雷神俑、武士俑、老人俑、伏聽俑、金雞玉犬等。以及包括五方鎮墓真文、華蓋宮文券、敕告文券以及買地券在內的石刻。
第二期:北宋晚期——南宋早期(北宋紹圣1098——南宋紹興1162)
本期主要流行異穴異室合葬的B型墓。兩墓各有墓壙,中間生土相隔。墓室營造注重風水堪輿,結構復雜,多設棺臺、腰坑、生氣溝、壁龕等。陪葬品豐富,組合包括生活實用器、儀仗俑、盟器神煞、鎮墓石刻等,體現出濃厚的宗教色彩。與前一期流行的過洞相隔的墓葬相比,體現出新的靈魂觀念。
另外,在元豐到元符年間,還流行呈品字形排布的家族墓。
第三期:南宋中晚期(隆興1164——祥興1279)
本階段土葬墓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火葬墓的興盛。所以本期合葬土葬墓發現也不多,總體來說都是同穴異室墓,但是兩墓室聯通的方式多且雜。包括A型Ⅱ式的熟土相隔、A型Ⅲ式的磚墻相隔等形式。所以在這一時期,墓葬形式多樣而雜亂。隨葬品組合依然是生活實用器、儀仗俑、盟器神煞、鎮墓石刻等。
二、小結
宋代成都地區的墓葬,有著自身的系統變遷。這種變遷的背后體現著社會大環境的改變。從不同葬制葬俗的宋代墓葬中,大體能看出如下一些規律。
1.趨同性。成都平原同一時期、同一形式的宋墓在整體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可能會由于貧富的差距產生隨葬品多寡的差別,有的墓葬隨葬極多的明器神煞以及銀制、陶制的各種生活實用器。但是基本組合并沒有太多變化,并且華蓋宮文券、敕告文券、五方真文券等鎮墓石刻類和文俑、武俑、匍匐俑等宗教意義濃厚的隨葬品都與其他墓葬無差。亦不見唐五代時的高等級墓葬,這當然與五代戰亂后的凋敝有關,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宋代市民階層的崛起。
2.宗教色彩。成都平原宋代磚室墓受到了道教的極大影響。表現在隨葬品和葬式上。隨葬品的組合中,各類盟器神煞和鎮墓石刻都有濃厚的宗教意義,墓葬形制上,排水溝和腰坑等也都是出于陰陽風水的考慮,而民間的風水術數,歷來又和道教緊密聯系的。
3.功利性。具有宗教意義的隨葬品也可以看出這種功利性的變化。城市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生死觀念的改變,對死者世界的營造,與生者的生活圖景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差異,不會像漢墓中隨葬大量的田園農舍,鍋灶井倉。而更加期望從幽冥神煞的力量中求得子孫福澤。從一定程度上表明,宋人的生死觀念更加現實、功利化了,這也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結局。
參考文獻:
[1]雷玉華.唐宋喪期考—兼論風水術數對唐宋時期喪葬習俗的影響[J].四川文物,1992(3).
[2]趙忠波.從葬制葬俗變革看社會變遷[D].四川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