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文化經濟是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杭州作為長三角地區浙江省的省會城市,為群眾創造博物館休閑文化氛圍,提高文化生活品質,從而完善杭州“生活品質之城”的城市定位。文章一方面大致總結了杭州地區博物館建設發展的現狀,另一方面,從當代博物館重心轉向教育為主,論述了如何針對不同人群開展教育活動,以便更好的創造城市博物館的休閑文化氛圍,讓博物館見證城市發展,融入城市生活。
關鍵詞:休閑文化;博物館;教育
文化是城市生命力之本、凝聚力之魂、創造力之源。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是一個沒有競爭力的城市。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紛紛調整文化政策,制定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在“知識經濟高地”進行戰略競爭的同時,又在“文化經濟高地”展開了新一輪博弈,文化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的“角力場”,成為國家和城市發展的“助推器”。
作為浙江省經濟、文化、科教中心的省會城市杭州是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杭州市獲得了許多榮譽稱號,如“中國最佳旅游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十大休閑城市”、“東方休閑之都”等,這表明杭州目前城市發展建設所指向的目標。在2007年,“生活品質之城”成為杭州市最高層面、最為準確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品牌。圍繞“生活品質之城”的建設,努力提高群眾在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環境生活中的品質。五方面的生活品質建設中,變化明顯的一個現象是杭州地區博物館的建設,它是杭州文化建設進程中發展極快的領域。
從2008年馬時雍主編《杭州的博物館》中粗略統計,杭州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已不下六七十家。加上后來新建的,如中國濕地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浙江省美術館、中國杭幫菜博物館,改擴建的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省自然博物館、杭州博物館、浙江省科技館,杭州地區博物館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2003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浙江省杭州市園林文物系統所屬的20多家國有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2004年1月1日,浙江省省文物局直屬的浙江省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免費開放。杭州地區博物館免費開放帶動了全國博物館的免費開放,打造了國民教育第二課堂的浙江樣本。再加上2002年國慶長假以來西湖景區免費開放的效應,杭州地區的博物館里,觀眾數量猛增。政府自上而下向公眾免費提供文化大餐,公眾積極投入到博物館的文化消費中。以前在西方人口中說到的關于“不是在博物館美術館,就是在去博物館美術館的路上”的文化休閑方式現在也可以從國人口中聽到。
一、杭州地區博物館新面貌
杭州地區有題材豐富的博物館提供給不同人群不同的文化大餐。把杭州各大博物館按題材來進行分類,有綜合性博物館、專題性博物館和紀念性博物館三大類。西湖之東有西湖博物館、潘天壽美術館、唐云藝術館、浙江美術館,西湖之南有中國絲綢博物館、南宋官窯遺址博物館、中國杭幫菜博物館、蘇東坡紀念館、章太炎紀念館,西湖之西有中國茶葉博物館、韓美林藝術館,西湖之北有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中國印學博物館、杭州西博會博物館,吳山腳下有杭州博物館,武林商圈的西湖文化廣場有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浙江自然博物館、浙江省科技館,運河拱宸橋畔有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西溪濕地入口有中國濕地博物館,其它還有良渚博物院、中國江南水鄉博物館等等。
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的推進,各大博物館工作重心由傳統的重視收藏和研究功能,逐步轉向更加突出文化傳播、宣傳教育和休閑娛樂功能。浙江省博物館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和國內各大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合作,每年都會舉辦有影響力的深層次文化解讀的綜合性展覽,并且在博物館服務方面,像2006年起推出“浙江民間收藏精品走進博物館系列特展”,讓博物館成為民間藏品展示的平臺,成為民間收藏和群眾文化建設之間的橋梁。面貌全新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館搬遷到地理位置極佳的武林商圈,依靠自然題材吸引了大批學齡兒童,尤其是周末,會有很多以家庭為單位的參觀群體,孩子在父母的帶領下感受他們最喜愛的自然知識。自然館還積極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定期舉辦自然學科的各類講座,組織開辦小小講解員培訓班、兩岸中學生自然探索夏令營等活動。中國絲綢博物館以中國絲綢文化遺產為核心,圍繞“絲路之綢”“當代絲綢藝術”“蠶桑絲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年度時尚回顧”等主題舉辦各種國內外展覽,并且在藏品征集方面,不斷拓展藏品征集領域和渠道,擴大收藏種類和范圍,除了收集中國古代絲綢(紡織品、服飾)、少數民族服飾,還積極征集國內外當代紡織服飾、纖維藝術品,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藏品體系。絲博館這種將展覽和收藏結合的模式,為杭州市打造“弘揚絲綢之府·中國女裝之都”作出貢獻。中國茶葉博物館向社會大眾提供各種層面的品茶、學茶活動或課程,在2012年的“首屆中國茶文化與旅游發展高峰論壇”上獲得了“中國茶文化旅游特別貢獻獎”。在未來的博物館空間拓展上,中國茶葉博物館正在龍井山園建設第三期工程。一個“春茶、秋葉、花香滿園”為主旨的生態山地園林將在杭州龍井茶山之間建起,必將更進一步推出杭州市打造的“中國茶都”。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最初是以反映大眾世俗文化的刀、剪、劍、傘、扇為內容的博物館。它作為一個年輕的博物館不斷求新求變,積極探索傳統手工藝活態展示的表現形式,不僅在杭州本地人心中也在外地游客心中獲得記憶的共鳴。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成功代表著傳統工業區改造的成功,為杭州城市建設中工業遺址的改造樹立了一個榜樣。
二、杭州地區博物館建設新方向
回顧國外博物館的發展,工業革命成就了歐洲博物館的興起;戰后,第二次技術革命讓美國成為博物館事業的引導者;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球化浪潮前,歐美和日本進入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人們在生活方式上,追求精神需求超越了物質需求。博物館和社會關系緊密相連,歐洲開始倡導“生態博物館”,一場“新博物館運動”在全球開展開來,博物館以物為先讓位于以人為本。隨著全球化蔓延和互聯網的普及,博物館面臨更多挑戰。像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迪拜旅游文化設施中四個博物館一個文化演藝中心和泰特當代美術館的運行,引發了對當代博物館內涵和使命的新思考。
當我們把博物館放在城市創意經濟發展和文化生態環境的大視野下,博物館不只是一個投資建設的問題,更多的是讓博物館扮演城市文化生態系統中重要角色的一個運營和發展問題。
隨著杭州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杭州地區博物館的發展擁有無限潛力。杭州地區的博物館可以作為一個群體,成為一所免費的綜合型社會大學,學費免、課生動、氣氛活躍、知識無窮、人人都是終身學子。所以,博物館要針對不同人群設置多樣化的展示教育活動,增強社會大眾對博物館的認知與互動。
近年來杭州市開展 “第二課堂”活動,讓中小學生走入博物館、紀念館,在全國獲得了知名度。但是,一方面是由于活動要求每人每學年必須參加6次活動,幾年下來學生對于參觀的興趣逐漸減退,活動中要求的打卡機制變成大人代為打卡,另一方面從中也能看出博物館在針對中小學生開展教育活動方面的項目數量和吸引力有限。所以每個博物館要將物轉變為知識的力量,將各種物進行有機組合或演繹,串聯成生動多樣的“博物館探尋之旅”課(如角色扮演、影像展示、互動媒體、手工參與項目等),做到讓學生在擺脫課本束縛之后能夠在博物館里獲得深刻的體驗,激發出求知欲和完善知識框架。
隨著城市休閑時代的到來,以新世紀新組建的家庭為單位的參觀小團體成為當下杭州地區博物館觀眾群中的一支主力。這些家庭的父母年紀輕,受過良好教育,接收新鮮事物容易,渴望對未成年子女進行文化熏陶,同時定期周末出游成為他們生活的一種方式。博物館需要開設出多樣的親子教育活動項目,讓孩子能夠在家長的帶領下在博物館中學會探索、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同時,這些活動項目的開展,需要從年輕父母們的心理體驗出發。博物館需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服務網絡,讓父母們在出游前可以做足博物館參觀攻略,到了博物館可以帶著孩子順利開展各項活動,等到參觀結束后,博物館的親子教育活動能留給他們深刻回味,懷有再次參觀的憧憬。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博物館可以大力挖掘老年觀眾參觀的潛力,讓博物館中展示的城市歷史之物能夠激起老年人的心靈共鳴。為此,博物館需要積極主動與各大社區進行溝通交流,讓社區將老年活動安排到博物館中。這樣一來,博物館不僅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當中,同時,在跟社區工作人員溝通交流中,也能讓他們幫助推薦或發現一些城市文化老人,博物館可以適當開展一些城市記憶的口述史工作。為明天保存今日的記憶,將會是博物館未來發展的資源基石。
杭州,是“中國旅游之都”。免費開放的西湖,常年吸引著國內外大批量游客。在節假日,游客數量往往會成為一條新聞。但如何讓游客在游覽杭州自然之美的同時還能深入到杭州文化之旅中,需要各大博物館進行探索。杭州地區博物館作為一個文化群體,可以積極和相關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集團合作,開辟杭州旅游的博物館文化線路。尤其像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絲綢、中國茶葉博物館的茶葉、南宋官窯遺址博物館的御瓷、中國杭幫菜博物館的菜肴,展示著杭州甚至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一座有歷史和文化的城市才是值得游覽的城市。同時,當博物館吸引到大量游客參觀之后,在游客背后將會帶來的經濟效益會是無法估量的。作為現代博物館,還需要嘗試市場經營,開發具有杭州地區博物館特色文化產品,讓游客在杭州之旅中可以獲得極具紀念意義的產品。
杭州地區的博物館一般都不大,但小而美,各具特色。從城市文化品味和城市旅游角度來說,這會帶來文化的多樣性和休閑旅游的多層面。面對未來城市重點發展文化休閑第三產業的需要,博物館需要加強社會服務功能,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加強和創新博物館以城市文化特色為主題的展示和教育活動。努力讓博物館融入教育、融入家庭、融入社區、融入游客心中。博物館見證并凝聚著城市發展的歷程,同時也融入在今天的城市生活。博物館讓城市更具特色、更有內涵、更加美好,既是對城市民眾的尊重,也是當代人不可推卸的文化責任。
參考文獻:
[1]王國平著. 城市論:以杭州為例上[M]. 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09.
[2]單霽翔著.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關于廣義博物館的思考[M].天津市: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
[3]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浙江樣本 打造國民教育第二課堂http://www.cztv.com/edu2/news/m1/2011/02/2011-02-18739
969.html
[4]馬時雍主編.杭州的博物館[M].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08.
[5]張子康著.文化造城當代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及城市發展[M].桂林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中國絲綢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