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畢業設計作品是學生對自己大學四年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體現專業教學理念及成果的最終環節,同時也是學校學科發展與建設的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以我院學生的畢業設計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中窺探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和走向。
關鍵詞:畢業設計;作品;設計走向
作為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講,每年的畢業設計展示是對自己大學四年所學知識的一個檢驗。同時,畢業展覽對于學校來說也是檢驗教學成果以及查找問題和不足的良好方式。在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后我院2013屆畢業設計作品展順利開幕。此次展覽共展出設計作品400余件,作品形式豐富,設計新穎、創意獨特,充分展現了學生們的專業水平。
縱觀今年的畢業設計作品,我們感受到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主流文化的侵入對學生思想的的影響以及現當代學生的追求和對藝術的理解。雖然有些作品還不是很成熟,還有進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間,但是從作品設計的理念和創作主題的選擇使我們看到了學生對藝術的感悟以及對所學專業的把握。結合學院學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畢業設計的傾向。
一、注重創新突破
創新是一個作品成敗的靈魂。相對于以往畢業設計,大多數同學會在選題的時候出現都傾向于一種選題導致些許雷同的現象,喪失了新意和競爭力。例如,提到招貼設計,很多視覺傳達方向的學生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去做一些類似于環境保護的主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就是這樣的作品太多了。這似乎成為了學生的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而今年的畢業設計,相對來講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觀。一部分同學開始去注意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例如,插畫作品《喜怒哀樂》、二維動畫《分手》,這兩位同學就是以自己大學四年的生活為原型進行創作。分別選取大學四年不同階段中自己的心路歷程的變化以及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對社會和人生以及學生時代感情的看法等等,把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并以此為基礎通過插畫和動畫的形式來表現作品所傳達的情感。這樣的作品一來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共鳴,因為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
二、注重傳統文化和民族性的設計
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到設計當中,這一直是我國設計師不斷研究的課題。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并為之所用,是每個設計師所孜孜追求的目標。那么,作為高等院校的學生更是應該去弘揚傳統文化,以使我國的優秀藝術作品源源不斷的流傳下去。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在忙碌的生活當中缺失了慢慢品味傳統文化的耐心和毅力,取而代之的是被奉為時尚的“快餐文化”。此時,讓更多的人去正視和學習我們祖輩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的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今年的作品展覽當中,我們很欣喜的看到有很多同學就是從我國的傳統文化著手,采用多種表現形式創作出了一件件優秀的作品。例如,書籍裝幀作品《中國剪紙畫》、《中國銅鼓》、插畫《哪吒鬧海》、《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等等,都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民間技藝、樂器以及神話故事,以不同的作品呈現樣式為我們展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其民族特色鮮明。
三、商業意識漸濃
從專業方向來看,我院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相對于其他幾個專業方向來說則更突顯其實用性。特別是從我院近幾年的設計作品可以看到,現在學生已經擺脫了單純的藝術性,而更多的是從實際出發和真正的實用角度去設計作品。無論是室內裝潢設計還是室外環境藝術設計,都以某一個具體的樓盤或者場所作為設計的載體。在此基礎上加上自己獨特的藝術感知力和敏銳性去捕捉屬于自己的風格。而與此同時,從平面設計以及數字藝術專業學生的作品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管是針對企事業單位的網站整體設計還是針對某一產品進行的外觀和包裝設計,都從實用的角度出發,而拋棄了原先只是追求畫面效果的單純藝術性。在這種創作情況下,每一件作品在成形之后,都可以很自然的走向市場并具有競爭力。因此,這是一個好的發展傾向,它不僅讓學生更多的深入社會,貼近生活,而且為畢業之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個性化色彩濃厚
我們經常說,一個藝術家成熟的標志就是藝術風格的形成。我們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很自然的就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自己慣用的處理方法體現在作品當中。作為新時代的學生,張揚的個性和不羈的性格也充分的體現在作品的設計當中。大部分作品不乏以自己為原型的創作以及對一些公共事件和社會敏感領域的探討。例如,招貼作品《我》,就是以自拍的樣式再結合一些藝術處理手法來點滴記錄自己大學四年的生活。其風格鮮明,獨具特色。還有一些網站以一些女性內衣、內褲等相對隱私的物品為設計的主題,畫面的尺度非常的大,極具視覺沖擊力。另外,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極力的追求西方文化也是現在社會的熱點。
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通過展示可以與外界進行很好的交流同時也可以從中窺探到目前設計的潮流和走向。畢業設計是學生學習成果的總結,也是對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的一個展現。完善展覽機制,必定會對學院今后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英)邁克·費瑟斯通,劉精明,消費文化與后現代藝術[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5.
[2]李明,從文化學看設計藝術[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06(1).
[3]梁昭華,論畢業設計的概念及操作形式[J].當代藝術,2011.
(作者單位:湖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