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多媒體網絡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是當今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當前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網絡教學;大學英語;自主學習
一、研究背景
當代外語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本人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決定作用,即強調外語學習者的自主性。從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國外學者開始對外語自主學習進行探討和研究,“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觀的確定使培養學習者自主性成為多年來外語教學界的共識。Henri Holec 首次將“自主性”這一概念引入外語教學。1981年,他出版的《自主性與外語教學》引起西方EFL界對外語學習者自主問題的關注。Holec 指出,學校應該設立兩個教學目標:一是幫助學生獲得語言和交際能力;二是幫助學生獲得自主,即學會學習。Bension(1998)也強調,“自主”應作為大學教育的目標,一方面,這是發展學習技能的需要;另一方面,時代需要產生新知識而不是重復舊知識的能力。國外學者的大量研究主要側重于界定自主學習及分析培養學習者外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理論依據、實施策略、課程設置和實踐結果等。
國內學者對英語自主學習的討論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中后期,多為對國外英語自主學習研究的介紹和分析,或探討培養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及培養方法,但研究還比較零散,主要以經驗總結性的文章為主,很少有系統介紹英語自主學習的文章,而且缺乏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自主學習實踐研究。因此,現有研究尚未能給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教學實踐提供有效的理論和實踐指導,這也成為當前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情況普遍不夠理想的原因之一。
對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現狀進行調查和研究,一方面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立體化學習,提高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而且有利于教師檢驗、監督、評估和管理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人機交互等多種教學手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且自主學習模式有利于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基于網絡環境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開始確立了一種以學生為主的積極主動的個性化教學模式。加快“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交際為目標”的教學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和實踐,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及相應的講授教學法將不再適應教學和社會的需要,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需要個性化、立體化、多層次。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從2007年至今,三亞學院已經建成了3間網絡自主學習教室,提供300多臺電腦用于學生英語自主學習。同時,在校園內,學生可以在宿舍或圖書館自主登陸學習平臺進行學習。根據學院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使用的教材,在自主學習平臺上分別安裝了對應教材的學習系統。教學采用了課堂教學為主,網絡學習為輔的模式,課堂教學每周4學時,網絡自主學習每周不少于2小時,教師對學生進行監控和指導。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兩種方法。測量工具有兩種,一是關于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現狀的調查問卷,問卷采用Likert五級量表,從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二是與學生的面對面訪談。我們從三亞學院11級隨機抽取兩個班為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50份,有效回收48份。
(一)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調查問卷顯示,計算機輔助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為大學生廣泛接受和歡迎。表1中顯示,“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有必要借助網絡”平均值高達3.7428,標準差僅為0.4733。而且,“我喜歡利用網絡進行大學英語學習”的平均值則為3.4683,標準差僅為0.5356。雖然學生普遍認為利用網絡進行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但是,自主學習能力亟待提高。
從表1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學生普遍認為“需要老師的指導和監督”。“我會有計劃上網進行大學英語自主學習”和“我會監控和評估自主學習”的平均值均低于3,說明學生在進行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任意性,無具體學習計劃,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監督。
(二)訪談結果與分析
在第二階段的與學生面對面的訪談中,我們主要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在班級中按照上學期的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分別抽取好、中、差三名學生進行訪談。通過對訪談結果的整理,我們發現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方面遇到的主要難題是:
首先,學生學習自控能力較弱,自主學習時間的利用率較低。無論是在自主學習中心,還是在圖書館,或者是宿舍,在沒有平時課堂上隨時監控和及時引導的情況下,多數學生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隨意脫離虛擬課堂進行其它和學習無關的活動。
其次,學生學習自主意識不強,學習缺乏計劃性系統性。幾乎所有的學生從小接受的都是以老師為中心的單向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或者是在老師嚴格地指導監督下的非自主學習模式。因此,當采取網絡輔助課堂的教學模式時,學生學習變得漫無目的,點擊到哪里就學習到哪里,一學期下來,只學習了一兩個章節或單元。
最后,學生對網絡適應能力不強,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機制。由于自主學習是學生自主完成學習的過程,所以要求學生對學習的不同過程相應地進行目標設置、計劃和監控。沒有有效的監控,自主學習就變成了“放羊式”學習,學習漫無目的,學習效率低下。同時,學生缺乏自我認識,通常對自己的學習難于做出正確的自我評估。
三、研究啟示
1.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端正大學英語學習動機。一方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成功與否關鍵在學生自身,而不是依賴他人。只有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改變以往學習中萬事都聽從老師安排,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不良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學生目前對大學英語的學習動機仍然停留在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階段,沒有真正深刻地意識到學習英語的真實意義和價值,沒有意識到在全球化環境下掌握英語應用技能是個人發展的客觀需要。端正英語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英語學習的最大動力。
2. 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堅強的自控能力。學生在大學英語自主學習過程中,只有確立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才能有強有力的學習動機,推動并進一步促進學生在英語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持續下去。學生只有確立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才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制訂詳細的行之有效的學習計劃,并且按照制訂的學習計劃去學習。在制訂學習計劃的過程中,教師發揮指導作用,根據英語學習規律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發掘學生學習大學英語的潛力。
3.擴大評價主體,改善評價體系。當前網絡自主學習的各套教學軟件都能及時、客觀、公正地自動生成學習反饋和評價意見,這有助于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總結經驗、并適時調整學習計劃與學習方法。加強課外評價監督,引入同伴評價機制,形成以班長、組長和組員等金字塔結構的監督檢查機制,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把網絡自主學習的過程和成績納入評價體系,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四、結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科學知識的快速更新,人類進入了一個學習化的社會和終身教育的時代,而終身教育要求有可以獨立于教師和課堂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此同時,網絡的介入使信息技術和課程得以整合,從師生的單向交流到師、生、網絡之間的多維互動。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倡導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使學生的英語學習有廣泛的資源、自主的選擇和廣泛的交流,從而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基金項目:三亞學院2012年校級教學改革與研究:基于網絡環境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研究(項目編號:Syxyjy120402)。
參考文獻:
[1]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2] 王建梅,孫春雷. 對我國大學英語多媒體網絡化教學的再思考[J]. 外語界,2005,(4):15.
[3] 陳冬純. 試論自主學習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定位[J]. 外語界,2006,(3):32.
[4]束定芳. 外語教學改革: 問題與對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鄭金權.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高教視窗, 2008(4): 216-217.
(作者簡介:李婧云(1977.3-),女,河南周口人,三亞學院財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