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播電視節目中播音員或主持人的口語傳播與平時的語言交流相比,需要在特殊的語境中進行,對此,文章分析了播音主持的虛擬語境、現實語境和復合語境。
關鍵詞:廣播電視節目;語境
播音員或主持人的口語傳播在特殊語境中進行,不是純粹意義上的人際傳播語境。節目主持人雖然擁有較多的與受眾面對面交流的語境,但還是要兼顧不在演播現場的廣大受眾,況且很多時候,甚至于在直播狀態下也沒有可以直接交流的對象。顯然,這種節目制作或者傳播的特殊語境,存在著單向傳播和雙向傳播、虛擬語境和現實語境、單一語境和復合語境的轉換與交叉。不了解其中的差異,不掌握應有的心理技巧和狀態變換,就可能出現語言對象感的漂移或者錯位,而口語傳播本應有心理技巧和狀態交換,就可能出現語言對象感的漂移或者錯位,而口語傳播本應具有的鮮活的交流感有可能蕩然無存,變成了開機關槍似的“背詞”,變成了小聲嘀咕的“自話自說”,或者夸張造作的“單口臺詞”。因此播音員或主持人具有調整語言狀態和表達方式的技巧。
口頭語言交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量存在,有公務性質的、有私人性質的,有正式場合的、有隨意時空的,有面對面的、有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有簡短的寒暄、有認真的長談,有面向個人的、有面向大眾的,等等,不一而足。至于語境,簡而言之,是指人們運用語言的環境。廣播電視傳播的語境,既有與日常交流語境明顯的區別乃至完全不同之處,也有與日常交流語境相通之處,大體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虛擬語境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和傳播的語境是一個特殊語境。其與日常談話語境一個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許多時候傳播者面前沒有交流實體,傳播對象并不在眼前,一句話,廣播電視節目語境經常處于虛擬語境中。在日常的口頭言語交際中,無論是“獨白”還是“對話”,語言交流的雙方就在現場,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現實語境。拿人際交流來說,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是最普遍的方式,交流的雙方互為發話人和聽話人,不僅有表情、動作參與其中,更有及時的反饋做談話的催活劑,即便是不見面的電話聯系或者書信聯系,那問答之間的雙向交流心態、情態、語態確確實實存在著。而傳播組織中的“獨白”,一方面常會有參與者的插話,另一方面,哪怕是主講人的“一言堂”,但聽話人的精神、動作乃至會場、課堂的紀律、氣氛都會給主講者以明確的反饋,主講人完全可以根據現場觀察到的反饋及時做出調節,比如調節講話內容的深淺、話量的增減、語速的快慢、單調的高低以及音量的大小等等。
播音員主持人在節目中有許多面對鏡頭、面對話筒的“獨白”,他們語言交流的對方—受眾并不在面前;記者在報道現場的述評,其話語指向也并非現場的人,而是收音機、電視機前的聽觀眾,雖然這些語言活動都可歸為“獨白”式,但是細究起來,廣播電視節目中獨白式言語與日常種種獨白式言語不盡相同,這中間的語音心理更為復雜。虛擬語境中的“獨白”還不像講課、作報告的“獨白”,后者面前有聽課、聽報告的傳播對象,如前所述,后者能夠得到反饋,從而使“獨白”順利、有效地進行。廣播電視節目虛擬語境中的獨白雖然也能夠順利進行,但卻未必是“有效”的。如果缺乏實際的經驗,沒有交流對象的虛擬語境必然會給人帶來一種語言心理上的“陌生感”,因為不適應這種生活中少有的特殊語境,就會發生語言指向的模糊和語言目的的失落,最終失去了有聲語言中那種“交流性”很強的活力,而陷入令人尷尬的“背詞”“念稿”的窘境。
2.現實語境
傳播學將人類的傳播活動分成了四種類型: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除了自我傳播有時是外部語言的自言自語,有時是思考之類的內部言語之外,人們的有聲語言活動在各類傳播中都占有“主角”的位置,人們通過口頭語言交流信息是最快捷、最方便、最易被接受、被理解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講,大眾傳播中的廣播電視又把有聲語言的傳播發展到了極致,人們最生動活潑、最具直接可感性的有聲語言借助電子傳播技術突破了時空的局限,可以迅速傳播到廣大的人群眾當中。不過應當承認,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大眾傳播基本上都只是“我播你聽”的單向傳播。當社會大踏步地向前邁進時,思想解放,經濟騰飛,科技發展,廣播電視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主持人節目這種傳播形式的出現,不僅受眾可以參與到節目當中來與主持人面對面交流,而且在節目播出過程中受眾能夠通過電話、E-mail直接與主持人交流,終于在大眾傳播當中也滲入了“人際性”的雙向交流,使大眾傳播更增添了傳播的魅力和優勢。
如果說以往播音員的語言傳播主要是虛擬語境中的“獨白”,那么,隨著廣播電視節目改革的深入,節目形態日益豐富,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語言活動方式越來越多,節目制作過程中的現實語境大為增多,大凡有交流對象的語言過程比如說采訪談話、專訪節目、談話節目、游戲娛樂節目、益智節目等,就等于現實語境。
3.復合語境
從總體上看,節目制作和播出語境是個復合語境:播音員主持人面對話筒、鏡頭向虛擬對象進行傳播,是電子大眾傳播最基本的形態。在專訪節目、談話節目、開通熱線、各類有現場觀眾的節目當中,播音員主持人的談話大多是面對面現實語境中實實在在的交流,雖然電臺主持人看不到打進熱線的聽眾,但是交流對象卻是真實存在的,交流過程是地道的雙向交流、互動傳播。這些語言活動都屬于“對話”,是有問有答的直接交流,不過與現實生活中的對話不同,這些對話同時也是說給受聽的,也就是說,在節目的現實語境的實際交流中,包含著對收音機前、電視機前的虛擬聽眾、觀眾的“擬態交流”。
在綜藝娛樂節目里邊,主持人的語言有面對現場觀眾的,有面對現場個體的,有面對攝像機直接說給電視機前觀眾的,交流指向不時轉換,而且既有“擬態交流”,又有實際的交流,是多種交流類型的復合及交叉。
(作者簡介:高匯斌(1972-),男,漢族,吉林通榆人,吉林省通榆縣廣播電視臺,研究方向新聞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