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臧克家的短詩《三代》與余光中的《鄉愁》在藝術表現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即在詩歌中運用蒙太奇的藝術手法,畫面感和時空感強,詩歌短小精悍但感情深沉蘊藉。
關鍵詞:《三代》;《鄉愁》;蒙太奇
臧克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非常有影響而且非常特殊的一位詩人,他出身于新月派但卻沒有新月派的貴族情調,這一點似乎與現實主義、30年代的中國詩歌會的傾向較為相似,即關注現實、關心鄉土、對民生疾苦有較多的關懷和同情。他有一首短詩《三代》,寫于1942年:
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爺爺在土里埋葬。
全詩短小精悍、只有三句話21個字,但意味無窮,言簡意豐,形象而又完整地概括總結了中國農民世世代代從生到死艱辛勞作的人生歷程、生動地再現了舊中國勞動人民世代簡單重復的生活道路,讀來令人震撼。不僅如此,這首詩還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對舊中國悲慘農民的展現,而且還是對所有農民命運、人的生死輪回的哲學思考。正如評論者所說認為的那樣,臧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其頂真的生活的意義。這“極頂真”正是來自詩人關照生活本質,把握生活本質的哲理性總結。《三代》這首“極頂真”的抒情短詩就具有質樸、簡潔、冷峻、深刻的藝術特色。讀完這首詩我們會直覺地聯系到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名作《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候,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灣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的《鄉愁》早為眾多的讀者所熟悉,并且為其中濃郁的鄉愁和愛國情懷所感染。顯然這兩首詩在傳達的情感方面并沒有相似之處,但我們何以會覺得相似呢?原因就在于兩者為了更好的傳達感情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是相同的,細讀之后會發現《鄉愁》與臧克家的《三代》在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蒙太奇(法文: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筑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在藝術領域中也解釋為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是影視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一般包括畫面剪輯和畫面合成兩方面,后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廣為運用。臧克家的《三代》和余光中的《鄉愁》就非常巧妙的運用了蒙太奇的畫面剪輯和合成手法:濃重的畫面感、排比句式、意象的運用使詩歌含蓄深沉、精煉、時空感和畫面感非常強、因而讓人刻骨銘心。
蒙太奇主要借助于排比手法的運用: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結構相同或者相似、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以表達相關的內容。排比的運用,仿佛連綴的特寫鏡頭,達到了電影蒙太奇的效果,造成了獨特的時空畫面。《三代》由三個排比句組成,沒有任何的修飾和形容,就像三個特寫鏡頭推到了讀者面前:第一個是孩子在土里玩耍;第二個是父親在土里勞動;第三個是土里埋葬了老人。在這組鏡頭中,作為背景的土地還是這片土地,但是人在不斷的變化,時間是隱藏的,畫面時間會告訴我們:時間已經不知不覺的過去了許多年,在這組鏡頭中時間是濃縮的或者說是靜止的,仿佛是一瞬間的感覺,但已是物是人非,更加重了人的無奈和疼痛感。我們從變化的人物身上看到了命運的連續性,小孩是老人的過去,老人(死亡)是孩子無可逃遁的將來,命運在三代人身上是這樣的循環,孩子、爸爸、爺爺幾乎成了整體中國人的代表,這樣三個特寫鏡頭就濃縮了中國農民悲苦的一生和難以逃避的悲苦命運。三個人物形象,構成了一幅祖孫三代與泥土打交道的生活畫面。全詩運用排比句,一氣呵成,渾然一體。從共時性、橫斷面看,三句話恰似三幅三代人畫圖;從歷時性、縱斷面看,是農民從出生到死亡的苦難史也是對人的生命的循環、延續的哲學思考。
《鄉愁》是通過句式一致局部稍有不同的排比句展現了四個鏡頭:一個人在四個不同的時空幻境中沉思的畫面,展現了對時光流轉的無奈、對親人對故鄉無可改變的思念和依戀但卻渺茫的愁緒——鄉愁。《鄉愁》中凸現了四個主要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在每一組意象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定的情節,使意象具備了某種程度的故事性,所以四個意象實際是四個特寫鏡頭: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通過鏡頭的轉換我們會很容易把握到這里的時間是變化的、顯在的、而且是作者直接言明的,人是變化的(大陸是人物的變體),但是空間以及空間中彌漫的情不變,因此在四個鏡頭中我、母親、新娘、大陸等都是被虛化處理的,或者只是作為背景,突出的是主體追憶過往生活的代表性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畫面感非常強。這樣給人感覺情是靜止的,盡管滄桑已逝,歲月流轉,物是人非但是情懷依舊——悠遠的鄉愁,更突出了“鄉愁”濃得化不開。
《三代》的排比句式勻稱、音韻鏗鏘、一氣貫下,其作用在于加強語勢、提高表達效果。《鄉愁》的排比音韻舒緩,加強了時間的縱深感,突出情緒的悠長和“彌漫”的特點。《三代》詩的排比側重于敘事,句式簡潔,這樣語義更加暢達、層次更加清楚;《鄉愁》側重于抒情,它節奏和諧,易于積蓄情感。
類似這樣用排比在詩歌中敘事抒情以造成電影蒙太奇的效果,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不乏優秀之作,讀者最熟悉的恐怕莫過于馬志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等等。了解詩歌中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了解變化和靜止,背景和顯景,真實時空的顯隱等等有利于理解詩歌的抒情和表意重點。
參考文獻:
[1]郭俊臣,張磊.臧克家的《三代》[J].語文天地,2004(12).
[2]朱鵬飛.論詩歌的話語空間──兼析語言蒙太奇在詩歌中的運用[J].汕頭大學學報,1999(6).
[3]楊瑞芳.詩歌意象的空間蒙太奇組合[J].集寧師專學報,2007(2).
(作者簡介:蘇 虹(1978-),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學院中文系講師,文學碩士,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